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语文学习>

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朝燕分享

  做好语文试卷的练习,不仅是对学生语文知识掌握的一个考查,通过试题卷的检测,还能找出他们在学习上的一些遗漏的地方。下面就随学习啦小编一起来做份初一语文单元试卷吧,希望大家有用!

  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第一部分(共25分)

  1.阅读下面的句子,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A.诚然!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B.故每当两船竟赛到激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

  C.村风乡俗中,四时二十四节色彩bīnfēn,而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却是二十四节之外的春节。

  D.月还没有落,仿拂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jiǎojié。

  (1)给A、B两句中加点的字注音。(1分)

  凫水( ) 擂鼓( )

  (2)根据C、D两句中的拼音写汉字。(2分)

  bīnfēn( ) jiǎojié( )

  (3)上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订正。(1分)

  订正为 订正为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谁吃到包着制钱的饺子最有福,一年走红运。(好运气)

  B.一天比一天增温,一天比一天红火,发烧直到年根下。(指非常迷恋、专注、狂热、爱好)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指美女)

  D.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在潮水里搏击嬉戏)

  3.按要求默写名句或古诗句。[前三题每空1分,第(4)题2分,共7分]

  (1) ,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

  (2)四面湖山归眼底, 。(湖南岳阳楼对联)

  (3)《水调歌头》中蕴涵人生哲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古代诗歌中关于节日的诗句很多,请写出两句与清明节或重阳节相关的诗句。

  4.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社戏》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示了农村诗情画意的生活画卷,表达了作者对新生活的渴望。

  B.《端午日》按时间顺序写了湘西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其中详写龙舟竞赛的场面,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C.《本命年的回想》按时间的推移,有详有略地写了炒年货、吃腊八粥等风俗,具体表现了运河乡亲过大年的风俗习惯。

  D.《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借中秋的月亮抒发了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想像丰富,构思独特。

  5.下面和“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生命是一条河,有奔腾也有平缓。

  B.一路上,稻田的绿,菜花的黄,江水的银,汇成了一幅幅田园巨画。

  C.远处的群山好似美人脸上的黛眉,秀美无比。

  D.天气炎热,连那大山也睡着了。

  6.阅读下列对联,写出相应的历史人物。(3分)

  (1)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

  (2)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

  (3)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

  7.综合性学习。(5分)

  在日复一日的时间河流里,节日就像一个个停泊的码头,人们徜徉其间,体味某种特定的情景,把情绪调到兴奋的波段,尽情释怀,使平淡的日子有了起伏。节日更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承,品尝浸润历史味道的节日食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中,人们更能得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让我们一同走进主题为“徜徉于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节日搜集】很多古诗句浸润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请写出下列诗句涉及的节日名称。(1分)

  [示例]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节日:春节

  A.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节日:

  B.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

  (2)【节日探源】品读下面的文字,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2分)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把中华大地染成粽叶式的青绿,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故事: 节日习俗: 、

  (3)【节日论坛】对不少人来说,“吃”成了过传统节日的主要内容,好像吃了某一节日的特色食品就算过完这一节日了。特别是每一个传统节日前夕,商家为了推销节日食品,大肆炒作,为“吃”推波助澜。这种忽视传统节日深层内涵的现象,你如何看?班上同学对此要举办一个小论坛,请你为本次论坛拟写一条宣传标语。(2分)

  看法:

  宣传标语:重视传统节日内涵, 。(要求与上句结构相似)

  第二部分(共35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十五夜望月

  王 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8.题目中的“十五夜”告诉我们本诗写的是 节夜晚的情景。(1分)

  9.说说“不知秋思落谁家”中“落”字的妙处。(2分)

  10.请发挥一下想像,描述一下“中庭地白树栖鸦”所描绘的画面。(2分)

  (二)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回答问题。(9分)

  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来,并没有听到什么关系八公公盐柴事件的纠葛,下午仍然去钓虾。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11.“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怎样理解结尾的深刻含义呢?(3分)

  12.文中的“我”能不能说就是少年鲁迅?(2分)

  13.文中写了几个农民孩子,根据他们的表现,谈谈自己的看法。(4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1分)

  浪涌飞舟

  五月初五头端午,正是栽秧割麦两头忙;五月十五大端午,农活告一段落,人们从农田里爬起来,休整两天。姑娘女婿拎了粽子走娘家,更多的是穿上花花绿绿的新衣到岑河镇上“晒叶子”(指穿好衣服逛大场合)。那一天,无论大路小路,都是新的、亮的,满街满巷都是笑脸和喜气。

  岑河上雄跨着两座古老的圆拱石桥,南桥和北桥之间,两岸早已站满了人。花花绿绿的人山,光彩照人的笑脸,拥挤在依依垂柳之下,倒映在清清河水之中。

  “龙船来了——”“黄龙!”有人呼喊。说是龙船,其实并没有龙头龙尾的简装,更没有雕龙画凤的屏风廊檐,有的只是八条黝黑健壮的汉子,黄裤黄褂黄头巾。龙的灵气,龙的威武,龙的精神,鼓得我们热血沸腾。我们迅速让开道,龙船缓缓下了水,清清的河水便映出一条仿佛真的黄龙来。龙开始舞动爪牙,缓缓前进,明镜上漾起一层层涟漪,荡漾开去,龙的倒影便在层层鳞浪之下缓缓飞翔了。

  “白龙来了!”“红龙来了!”几条龙下了河,河水晃动,河里倒映的柳枝也跳起舞来。龙们先是自由自在地划呀,试呀,力往一处使,劲往一处用。几条龙一碰上并排的机会就“抢标”。你听,鼓声响了,船头的鼓手昂首奋臂擂鼓,两厢的龙人埋头奋臂划龙。两岸的小孩、大人都和着鼓点的节拍唱着:“咚咚地划,咚咚地划,划得快快前哟,吃碗麦炒面;划得慢慢后哟,吃碗枯豌豆。”

  正式“抢标”开始了,各龙舟的步伐基本到位。急促的鼓点催龙奋进,船就像短跑运动员的最后冲刺,又像离弦的箭,“嗖嗖”地射向前方。众桨划出汹涌的波浪,一浪高过一浪,浪涌飞舟,溅起一阵阵水花。

  “杂龙来了!”果然,青红紫白黑,握桨的汉子服饰杂乱无章。杂龙匆匆赶到,匆匆下水,匆匆上阵。黄龙眼看就要取胜,杂龙后来居上,和黄龙并排了。鼓点更加密集急骤,“咚咚”的划声更加震耳嘹亮。黄龙如强弩之末,杂龙如喷薄之日出,虎虎向前,腾腾而上。杂龙取胜了!

  黄龙不服,和杂龙打起来,从船上打到水里,从水里扯到岸上,两个龙头扭成一团。我们围过去看众人劝架:“除了栗柴无好火,除了郎舅无好亲。一边姑爷,一边舅爷,输了赢了又不是外人。”“不,在船赢船。两船相争,各为其船。什么姑爷舅爷,不认那一套!”舅爷一口回绝。

  “算了算了,别生气了,今天我请客,到我家喝酒吃炒面……过端午。”“不,今天在自家吃枯豌豆喝闷酒,明年老子请客,到老子家吃炒面喝酒过端午节!”

  如今,清清的岑河只有柳枝在那里静静地照着倩影。

  14.文中写出了岑河端午的哪些风俗?(3分)

  15.作者写杂龙取胜有什么潜在的意义?(4分)

  16.姑爷领头的杂龙取胜了,从姑舅之争说说姑爷、舅爷的性格特点。(4分)

>>>下一页更多有关“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的内容

17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