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小学学习方法>五年级方法>五年级语文>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九课诗词两首教学设计

嘉馨分享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九课《诗词两首》由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一首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构成。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九课《诗词两首》教学设计,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西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九课《诗词两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默写本课诗词。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3、初步认识诗与词这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搜集有关辛弃疾、杨万里的资料;阅读名家有关这两首诗词的赏析文章;西湖荷花图。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词的资料,大致了解诗与词的异同;搜集描写夏季景色的诗词。

  教学重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意思、感受诗词中描绘的意境。

  课时划分: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件吟唱《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1、激发学生对词的兴趣,感受其中之美。

  2、结合课文链接了解词与诗的不同。

  3、明确:“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词题。

  4、释课题:夜行黄沙道中:夜间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5、出示课件简介作者: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人称“词中之龙”,亦有作品写农村生活小景,清新可爱。著有《稼轩短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重点指导“见”的读音,并理解其意。

  3、学生再读课文,读好停顿。重点指导朗读: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三、品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借助字典和注释逐句理解词意。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

  4、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地名)

  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林。

  ④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⑤见:同“现”。

  5、教师小结:

  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乌云四起,透过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骤雨初来,雨滴已经洒向山前。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转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啊!

  四、深入课文,体会意境,悟诗情:

  1、师: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的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一幅静中有动的美丽夏夜图,咱们大家走进词中,与作者一起感受一下夜行的美妙,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2、欣赏课文插图,细读课文,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心情。

  3、全班交流自读情况

  ⑴交流指导学习上阙:

  ①上阙:写晴,选取的是“明月”、“清风”,但作者却巧妙的将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

  ②因为夜里的能见度是有限的,所以作者的感受融合了视觉、听觉、嗅觉这些器官来捕捉,“稻花”、“蛙声”就是从嗅觉和听觉这两方面来描写的。

  ③由“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体会作者在享受夏夜美妙的同时,也在感受着看丰收的喜悦。

  ⑵交流引导学习下阙:

  ①下阙:首句写远望之所见“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②作者正在享受美妙的夜晚,突然下起了雨,于是很自然地有了想快些赶路或寻地避雨的想法,“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③体会作者内心的惊喜。

  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一下此次夜行。

  ⑷师小结: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作者写茅店、社林、溪桥,突出了江南水乡的特点,又借“惊鹊”、“鸣蝉”、“蛙声”使这幅农村静谧的夜景洋溢着一片生机;更以稻花飘香,人们互说丰年显示了丰收丰望的喜悦。

  五、体会情感,尝试背诵:

  ⑴引导由上阙的写晴“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香蛙声”到下阙的“乌云四起、骤雨初来”、“茅店忽见”链接记忆。

  ⑵在体会作者情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六、课堂延伸

  搜集辛弃疾其他的诗词作品,感受其写作风格。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图片,让大家欣赏一下(出示西湖荷花图)。

  2、让学生认真观察,互相交流。

  3、指名谈一谈感想。

  4、导入:南宋大诗人杨万里来到西湖边上,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吟诗赞美。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板书课题。

  二、新授

  1、释诗题:

  ①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

  晓出:早晨走出

  净慈寺:西湖南边的一座著名佛寺

  送:送别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②小组交流,指名说一说。

  ③小结:早晨走出净慈寺送别朋友林子方

  2、知诗人(出示课件)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人(今江西省吉水县人),他做诗主张师法自然,构思新颖奇特,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人称“诚斋体”,他工于七绝,以写景咏物见长,著有《诚斋集》。

  3、明诗意:

  ①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②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③学生再读课文,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味。

  ④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⑤小组讨论、交流。

  ⑥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⑦师小结:西湖的夏日,风景与其他季节不同。远远望去,在阳光照射下,满湖碧绿的莲叶,衬托着鲜艳的荷花,真是美极了。

  4、悟诗情:

  ①这首诗引导学生围绕“碧”和“红”去感受景象,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惊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

  ②看到如此美景,不禁引发诗人的感慨:“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充分展现了诗人对夏日西湖风光的喜爱与赞美。

  5、再读古诗,再次感受作者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并试着画一画。

  三、指导学生由熟读──背诵:

  1、配乐朗读。

  2、男女生赛读,分组读。

  3、尝试背诵。

  四、课堂延伸:

  1、课件出示杨万里的另一首古诗《小池》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自由读,交流对比两首诗中荷的不同美。

  作业布置:

  1、试着说说本课词与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

  2、诵读诗词,默写诗词。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 惊鹊 清风鸣蝉 洋溢生机的夜景

  稻花 丰年 蛙声一片 丰收在望的喜悦

  茅店 社林 溪水小桥 “忽见”的惊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荷叶 无穷 碧

  荷花 别样 红

↓↓点击下一页查看更多《诗词两首》教学设计↓↓

  

2928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