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小学学习方法>四年级方法>四年级语文>

四年级下册语文2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嘉馨分享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包括两首古诗和一首词。学习啦小编为四年级语文老师整理了《古诗词三首》的教学反思,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1

  古诗教学,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人文底蕴,教师要把学生引入诗境,自己必须批文入情,和作品对话,和诗人对话,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在课堂上才会有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点燃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本学期在以前古诗教学的基础上继续开展这样的研究,当然也很有兴趣。我阅读了有关作者的详细生平,对作者做深入的了解,包括作者一生的思想情感,以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和诗歌蕴涵的情感,再结合四年级的年段特点,决定以“学习借助注释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理解诗句,引导学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为教学重点,予以突破。

  一、借助注释,引导方法

  对四年级学生而言,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解词理句解诗意外,最主要的是能够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于是,在课堂预设中,我想大胆“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质疑,协作解疑,了解古诗的大意。然后在交流中巧妙的“扶”,在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疏导,词句关键处点拨,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诗的意思。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在前一节古诗教学中,由于学生的预习做得非常充分,都已经批注了诗意,他们毫不费解地照本宣读,根本没有真正字字句句疏通晓义。于是学生在自学时已经了解到的诗意,上了课后,还是处于同一种水平,也就没有真正习得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

  在与同仁的讨论后,决定对这个环节再进行精心打磨:第一步,一句一句理解。如果学生预习充分的,就由意到词回扣,如果学生说起来比较困难的,就解词理句来点拨。第二步,在学生基本会说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仅仅把意思带进去说,还缺少什么呢?想想还可以补进什么!让学生再次练习,加上时间、地点、人物、动作、神态等说得更加具体,说得流畅。然后再来交流评价。这样一来,层次清晰了,教学就显得更丰满,更扎实了,让学生真正经历了“解词一理句一连意”这么一个自主探究的过程。也为之后迁移运用借助注释的方法,学习《四时田园杂兴》之“梅子金黄杏子肥??”作好了铺垫。

  二、体味诗境,拨动琴弦

  钱正权老师曾说过:“引领学生走进诗词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寻求诗词地信息意义,而是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诗词中的画面,也就是说再诗词的语言文字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读者要读出诗情须发挥想象。”于是,在预设中,我想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充实画面的物象,丰满图画的内容,感受田园劳动的繁忙与快乐,感受桑阴下学种瓜孩子的俏皮可爱,从而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可在试教中发现,学生说来说去是插图中的,“男人耘田,女人搓麻”,始终处在解诗意的层面,没有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学生没有悟到诗情,课堂就缺少那诗味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还在于教师缺少课堂的观察能力,不会捕捉动态的信息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领悟诗境。讨论后,决定把原先分割成几块的“想象——朗读——感受——朗读”,融合起来,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诵读。同时,教师予以随时点拨,如抓住“昼”和“夜”感受农民的勤快,抓住“各当家”,联想农民是多么繁忙啊!这样,田园生活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宁静安详的生活画面就呈现出来了。以上提到的两点也是我们在试教中讨论最多的,在最后的教学中感觉重点一落实的还可以;重点二教师的引领还可以再放一些,学生的那种情感体验可能会更到位。反观自己的整节课,觉得还可以适时融入一个“写”的环节。比如,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着运用这些名句,或者改写诗的内容等,让这些富有生命力的句子“活”在学生的心中,也是很有必要的。诗人范成大追求的是那种和谐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的课堂也时时充满着自然、和谐的气氛,因而我将继续不懈地去努力,去追求理想的语文课堂。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2

  《乡村四月》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第三篇课文,本组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乡村四月》是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古诗,宋代诗人翁卷从景和人两方面来表现对乡村生活的热爱。本课我设计如下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正确读写“蚕桑”等词语。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抓住字词,想象画面,体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重点放在让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并强调学习要求,让学生扎实的过好第一关,而不是只走形式,这是我比前一次试讲时有进步的地方。其次,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意,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地方,让后再汇报,这一环节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基本上都能在小组内解决不理解的问题。在想象古诗画面时,首先让学生抓住“绿”字想象“绿遍山野”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绿,然后通过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白满川”。在图片的引导下,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绿遍山野白满川”这句诗。在学习第二句诗“子规声里雨如烟”时,我告诉学生:“在江南的四月,青山白水往往都笼罩在细雨之中”,并出示句子,绵绵的细雨,像_____。让学生练习说话,我预设的答案是牛毛、细丝、花针、烟雾,但是学生并没有按照我的预设来回答,有学生说绵绵的细雨像是一幅画,此时,我表露出比较焦急的表情,其实这位学生说的很好,但是我当时已经陷入了思维定势,感觉只有学生说出我预设的答案自己才满意,所以并没有给予这个学生鼓励,而是继续让其他孩子回答。这个是我以后要注意的地方,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并对这些生成予以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并没有集中精力听其他孩子回答问题,说明在这一环节没有明确要求。在练习说话上,应该让孩子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交流后再汇报,满足每个孩子说的愿望,同时也可以集思广益。在读的环节上,没有读到位,诗中的关键词“绿”“才”“又”没有读出来。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没有写的环节,可以设计写的部分,以写促读。另外,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可以深挖掘这首古诗,简化一些教学环节,用更少的时间学习这首古诗,提高课堂效率。

  最后,在教学机智上,需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生成;在教学评价上,可以用更丰富、更灵活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在教态上,要注意自己的手势和动作,需要简化动作。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3

  今天我执教的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歌子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江南水乡春江水涨、烟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

  这样美的景,是应该让孩子们深入体会的,不仅仅在嘴上,更应该在心里。所以,我在讲授这首古词时,弱化了单一的解释诗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词画交融,进入意境。根据孩子们的交流,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每一种景物,整首词的基调是柔和、宁静的,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美,我抓住“白鹭”和“桃花”这两个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引导孩子来想像诗词表达的意境,反复朗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去感受了词中风景的美,为进一步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做好铺垫。

  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相当出色,那如诗如画,桃红柳绿,青翠欲滴的江南美景在孩子们的想象中,表达中已植入心底。

  在谈到“不须归”的时候,学生的初步理解是不回家,这时我出示了张志和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了当时作者的处境,学生即刻明白了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官场,于是体会到了词人一种“超然不在尘世中”的悠闲,也就明白了渔翁的怡然自乐、从容自若。至此,孩子们水到渠成地走进了词的意境,走进了词人的内心世界。

  课堂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阶段,我认为孩子们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还不能够被充分激发,所以我设计了一系列拓展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人物形象,触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同时能够对中国古典诗词中较多出现的“渔夫”形象有所了解。

  我反复比较,斟酌再三,几易其稿,终于决定拓展部分选择《江雪》和其它四首《渔歌子》。课堂上我引导孩子们从词句中寻找《江雪》和《渔歌子》中景物的不同,人物的不同,从而引发思考人物形象不同的原因。虽然有难度,但孩子们兴趣盎然,收获颇丰,词人的形象也进一步丰满。同时也为了避免超标,保障孩子们掌握最基本的知识,有些东西,大家也看到了,课堂上只是点到为止。最大限度的保证课堂不至于显得太单薄,也不至于显得太庞杂。

  由于我本人水平有限,今天的课堂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希望各位批评指正,以使我在课堂教学的道路上得到更大的提高。谢谢!


猜你感兴趣:

1.四年级下册语文1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2.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荐读】

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3古诗词三首教案

4.古诗词三首的教学反思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5.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3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2856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