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七颗钻石教学反思
《七颗钻石》是三年级语文课本中一篇俄国童话,老师在上完这堂课后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学习啦小编为三年级语文老师整理了《七颗钻石》课后教学反思,希望大家有所收获!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七颗钻石》教学反思1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神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的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随后跳出七颗钻石升上天空,变成了七颗星星。这篇神话情节简单,但内涵丰富,它寄寓着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学生读着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在感知童话丰富想像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爱心对别人及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创设学习情境,引领学生用心去领悟,领会教材。总体效果很好。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
课文开头所写的那种干旱程度,与我所面临的小学生的生活境况有很大差距,这就需要我们“未成曲调先有情”,我用动画课件和凄凉的音乐做背景,干裂的大地,枯萎的草,奄奄一息的树,吐着舌头呼吸喘气的小狗……,我把声、形、光、情、意融为一体,接近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积极的体验,果然,学生在这样的铺垫下,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中,极富深情地朗读第一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二、抓主线,走进文本
教学中,由于有了兴趣这个先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文本,借助水罐的一次次变化这条明线,让学生从水罐的变化中去感悟、去挖掘课文的内涵:是什么力量促使水罐有这样神奇的变化,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多次走进文本,去寻找那隐藏在水罐神奇变化之内的暗线——爱心。学生积极地探索和大胆地想像,抓住一明一暗这两条线索,对文本内涵的理解水到渠成——爱能创造奇迹。
三、借用关键词,重点感悟
文本内涵较丰富,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内容,我借用重点词语,让重点词语开启学生情感的大门,比如抓住“所有的、干涸、干枯、焦渴而死”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水的重要;“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等,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吐沫”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水让给过路人是多么动人的行为。给小狗喝水的时候,她还牵挂着母亲,所以她分一点水给小狗,而现在从母亲手里接过水罐后,她把水毫无保留地送给了过路人,这里再次体现了小姑娘的爱心是广博无私的。
从背课到上课,我常常地体会到要讲好一节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有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外,还要深钻教材,课堂要体现新的理念,要有大胆创新的勇气。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七颗钻石》教学反思2
《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童话。这个短短的童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从水罐的一次次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应引导学生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在于,读关于爱心的神奇故事,体会爱心对别人乃至对社会的意义,懂得关心别人,用爱心对待生活。
这篇课文情节比较简单,但内涵比较深,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以读为本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心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感知童话丰富的想象力。体会懂得关心别人,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本课设计中想体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要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经历感知、思考、质疑、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中,从而让他们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进而有所感悟和生成。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
1、读书指导具有层次性。教学中我利用自读,读通难读的长句子,感情朗读来推进教学。而且每次读的要求不一样,层次也不一样。
2、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感情朗读,教于读书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中我让学生再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默读,画出学生最感动的语句,并思考是什么让你一次又一次的感动。然后让学生再小组内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全班交流的时候,我根据学生的立足之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并让学生在各种读的方式下,总结出如何将课文读得又感情,如何去体会课文所蕴涵得情感。让学生在感情朗读得同时习得读书得方法。
这一节课结束了,可是留给我得是深深的反思。现在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做的不完善,今后应该改正:
1、时间分配有点不合理,造成前松后紧的课堂节奏。
2、读书指导上有点不到位,过渡型语言不简洁明了,有些不准确。
我会用汲取本节课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用于以后的课改之路上。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七颗钻石》教学反思3
今天,三年级举行“同堂异构”活动,我上了《七颗钻石》一课。《七颗钻石》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神话,描述了地球上发生的大旱灾,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一个小姑娘抱着水罐出门为生病的母亲找水,爱心使水罐一次又一次发生着神奇的变化,最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随后跳出七颗钻石升上天空,变成了七颗星星。这篇神话故事寄寓着作者的道德期盼和某种社会理想:无私广博的爱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爱心能为世界创造美好的未来;爱心是永恒的,它像星星一样晶莹闪烁,普照人间。
回顾课堂,现将课堂教学中的成功和失败做一番总结。
导课时,我利用钻石图片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借助水罐发生了几次变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这么神奇的变化的?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去感悟、去挖掘课文的内涵——爱能创造奇迹。
课文含义深刻,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内容,我借用重点词语,让重点词语开启学生情感的大门,比如“一天夜里、哪儿、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匆匆忙忙、再也忍不住、咽”等,体会小姑娘的心情,感受小姑娘对母亲的爱;“再也忍不住、咽了一口吐沫”引导学生了解小姑娘当时多么想喝水,从而体会她把水让给过路人是多么动人的行为。给小狗喝水的时候,她还牵挂着母亲,所以她分一点水给小狗,而现在从母亲手里接过水罐后,她把水毫无保留地送给了过路人,这里再次体现了小姑娘的爱心是广博无私的。
从备课到上课,我常常地体会到要讲好一节课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师有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外,还要深钻教材,课堂要体现新的理念,要有大胆创新的勇气,反思这一节课的教学有以下不足:
1、在多种形式认读词语后,我又让学生看着本课生字说说应该注意的地方,从字形到字义再到读音,占用了大约一半时间,没有突出三年级的年级特点,应该过渡到以理解句段为主。生字教学只选取代表性的即可。
2、读了课题后,我问学生最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七颗钻石代表什么?为什么用七颗钻石做题目?为什么是七颗不是六颗?七颗钻石是从哪来的?在学习课文时,应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我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只将这一步当做了引入的一个桥梁,没有起到实质作用,让这个环节成了空架子,走过场。
3、指导理解句子时太直白,没有让学生亲自去找重点句,重点词,有的直接告诉了学生,有点不条理,也没有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另外,有的过渡语重复,不够自然。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