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综历史知识点
近年来,高考文综历史考试稳中求新,秉承了以知识为载体,那么高中文综历史都有哪些知识点呢?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高中文综历史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文综历史知识点: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⒈改革的分类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⒉改革的实质
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⒊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
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⑤民族危机严重
⒋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
⑴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⑵成功的改革
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
思考:为什么说这些改革成功了?
外国:
l 梭伦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
l 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天主教在欧洲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l 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农业、工业的发展。使俄国走向近代化。
l 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经济现代化:农奴制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上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机构。
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私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l 明治维新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资本主义工业体系开始确立,重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并不断得到加强,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走上对外扩张之路。
l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避免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中国:
l 商鞅变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l 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⑶失败的改革
外国:阿里改革、苏联和东欧改革
中国: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①改革的必要性。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②改革的曲折性。改革必然会涉及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可能一帆风顺。改革和变法不会一帆风顺,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③对改革的具体要求。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高中文综历史知识点:王安石变法
课标内容要求:
l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l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⒈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
⑴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
⑵积贫积弱局面: 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
⒉庆历新政:以整顿整治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
二、内容:
⒈富国之法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⒉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 整顿太学 改革官吏选拔
⒊强兵之法
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设军器监
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三、评价:
⒈结果:新法被废止,变法失败。
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
失去宋神宗的支持
新法推行中的缺陷,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
⒉变法的历史作用:积贫积弱局面得到改善,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军事实力得到壮大。
理财: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
(作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
军事:加强军事实力。(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
(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减少军费开支,提高军队战斗力。)
教育:培养、选拔人才(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作用:选官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克服恩荫泛滥的弊病。)
高中文综历史知识点:宗教改革
课标内容要求:
l 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l 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l 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知识要点:
一、背景:
l 经济根源(根本原因):随着西欧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天主教地位:经济上是最大的封建地产所有者;政治上,教权高于世俗王权,至高无上;思想文化上,支配文化教育,钳制人们思想;社会生活方面,天主教会的影响无处不在,广大人民深受教会束缚。)
l 政治因素: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
l 文化因素:文艺复兴的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l 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以兜售赎罪券的形式对德意志进行勒索
二、宗教改革:
主要改革:德国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瑞士日内瓦加尔文宗教改革、英国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⒈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⑴社会原因
l 根本原因: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阻碍德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l 主要原因:罗马教廷对德国进行政治控制和经济掠夺
l 主观原因:马丁·路德立志宗教改革
l 直接原因:天主教兜售赎罪券
⑵标志:“九十五条论纲”发表
⑶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l 理论基础——因信称义
l 《圣经》是信仰的惟一权威
l 世俗的统治权力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
l 建立本民族教会
⑷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
l 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l 《圣经》翻译成德文,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l 最终确立了“教随国定”原则,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l 确立新教,冲击了罗马教会在德国的神权统治,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⒉加尔文宗教改革
⑴原因条件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影响;加尔文深入研究《圣经》
⑵内容
坚持《圣经》是最高权威,反对教皇权威;主简化宗教仪式;提出自由平等和个人主义宗教精神;主张“先定论”,宣扬选民和弃民;主张选民要有奋斗精神,具有节制、忍耐等美德;主张建立共和式的长老制度;建立政教合一政权
⑶作用
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为“新教的罗马”
⒊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⑴背景
l 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l 天主教对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控制
l 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思想的传播
l 社会各阶层反对教会情绪的不断高涨
l 日益集权的英国君主力图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
⑵内容
l 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教廷纳年贡
l 断绝英国教会在行政和经济上与罗马教廷的联系
l 规定国王为英国最高首脑
l 保留天主教主制、基本教义和仪式
l 没收修道院财产归王室所有
⑶结果
l 伊丽莎白一世进一步巩固了宗教改革成果
l 确立了英国__为英国国教
l 英国国教会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三、历史作用
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精神文化:
l 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l 帮助新教徒阅读《圣经》,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l 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尼、英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四、实质:是一场西欧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会的_运动
猜你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