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历史学习方法>

高二必修3历史第一单元试卷及答案(2)

芷琼分享

  高二必修3历史第一单元试卷答案

  1.解析: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提出了“仁政”,墨子的“兼爱,非攻”,体现了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愿望,三者主张的本质内涵都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答案:C

  2.解析:结合材料中的“仁和天下”及诞辰时间可判断为孔子。

  答案:B

  3.解析:①是儒家思想的“仁政”;②是道家的“无为”;③是法家的“法治”原则。

  答案:D

  4.解析:战国时期社会变革,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壮大实力,纷纷重用人才;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平等思想不易被统治者采纳,比如墨家的兼爱。

  答案:B

  5.解析:针对学生作弊,老师的教育内容应为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答案:B

  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强调用“德”教化百姓。通过对祖先功绩的追忆,达到“民德归厚”的目的。

  答案:A

  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有教无类”是指教育的对象没有贵贱之分,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机会。

  答案:B

  8.解析:从材料的信息可以看出荀子主张礼义与严刑并用,注意“王”、“霸”的含义。

  答案:C

  9.解析:先秦时期法家的代表是韩非子,汉朝儒生的代表是董仲舒。

  答案:D

  10.解析:注意“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只有C项是道德准则,D项是哲学思想。

  答案:C

  11.解析:朱熹强调的“理”与社会的伦理道德相联系,维护的是封建秩序。故选A。

  答案:A

  1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题干材料可知,只有正君心,才能正纲常、正百官,治国平天下,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A

  13.解析:明初朱元璋空前强化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君主的绝对专制,因而不能容忍《孟子》中的“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答案:B

  14.解析:通过分析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应选D。

  答案:D

  15.解析:朱熹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认为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让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答案:C

  16.解析:明清之际的“异端”思想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工商业者壮大及封建专制强化和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②与史实不符。

  答案:B

  17.C

  18.解析:民本思想即体恤民生、爱惜百姓。“天下为主,君为客”即人民主权,体现了民本思想。

  答案:A

  19.B

  20.解析:所谓民主,即是反对专制,以民众利益为根本。D项在内容上不能直接体现这一特点。

  答案:D

  21.解析:本题以儒家思想为主题展开,既考查了儒学发展的基本线索,也考查了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跨度大,设问巧妙,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答案:(1)①孔子;仁和礼(或忠恕);②孟子;民本或仁政;③朱熹;“存天理,灭人欲”;④王阳明;“致良知”。

  (2)有体现,如②。该言论强调民众对国家存亡的作用,体现了人的价值。

  (3)来源: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

  内容:注意探讨世界本原问题。

  作用:强调个人修养,甚至压抑人性。

  地位:适应统治者的需要,成为官方思想。

  (4)政治方面: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经济方面:克服私欲、遵纪守法的行为规范。

  道德修养方面:注意自省、关爱他人的道德境界。

  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分析哪些属于史料,哪些属于史料解释,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答案:(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23.解析:第(1)问中,孔子的主张之所以不被采纳,是因为其主张“仁”不适应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需要;董仲舒的“大一统”适应了汉武帝巩固统治的需要,所以独尊。第(2)问中,从材料来看两者很明显不同,一个认为孔子学说亘古不变,一个认为孔子学说应该随时代而变化;原因在于随着封建专制进一步强化,引起人们强烈不满,同时商品经济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变化;这说明了儒家思想开始受到人们的怀疑。第(3)问中,儒学思想有利于建立当今和谐世界,诸如民本思想、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崇尚道德、强调身体力行、务实和自强的思想均对建立和谐世界有着积极的影响。

  答案:(1)孔子主张“仁”,被冷落,因为不适应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的需要;董仲舒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大一统(或“天人感应”“天人合一”).被汉武帝采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因为其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朱熹:坚持儒家学说,认为儒家思想不可改变。李贽:不应以孔子言论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认为时代不同了,是非观念也应变化。

  原因:封建专制强化引起人们强烈不满;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导致思想领域变化。

  说明: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受到怀疑和动摇。

  (3)儒家的和谐意识、忧患意识、大一统意识、民本意识,崇尚道德、强调身体力行、务实和自强的思想主张对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对调节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差异和误解起积极作用;对创建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促进世界的长久和平、繁荣与发展将产生积极影响。

猜你感兴趣的:

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

2.高二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练习题

3.高二政治必修3第1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4.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3第二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5.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三单元试题及答案

32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