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备考方案
历史是一门主要考记忆的学科,那又该如何制定备考方案?下面学习啦小编给你分享高考历史备考方案,欢迎阅读。
高考历史备考方案一轮复习备考
主要任务: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考试大纲》为指导,以教科书为基本线索,以高考试题为目标导向,理性借鉴复习资料,逐一落实考点,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完成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技能的掌握,向能力过渡。
主要目标:实现对知识的准确理解、正确应用,夯实双基,融会贯通。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把握相关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构建一个比较牢固的知识体系;理解知识解决问题的应用规律,明确知识应用的情景特征,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提升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培养规范学习的习惯品质。
基本原则:侧重对知识和情境的深化、全面理解,以“问题→情景→知识→方法”为基本活动主线,以高考试题为基本情感导向,初步掌握多知识的综合应用。
复习的进度安排:3月上旬完成全部内容。
二.一轮复习基本方略
(一)深入研究两情,把握教学定位,提高教学策略的科学性
1.深入研究《考试大纲》,正确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①熟悉并研究考纲变化
②熟悉并研究考查范围
③熟悉并研究考查要求
④熟悉并研究考查方式
⑤熟悉并研究试卷结构
2.深入研究“高考试题”,正确处理好题型与方法的关系。
①研究题目考查知识的角度,以确定应如何把知识深化与应用拓展进行整合; ②研究题目考查能力的方式,以确定应如何对学生进行题型和操作技能训练; ③研究题目背景材料的特点,以确定应如何联系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实际; ④研究题目变化走势的方向,以确定应如何进行相关环节复习侧重点的调整; ⑤研究考纲变化的体现特征,以确定复习内容和策略应做怎样的调整和补充。
3.深入研究学情实际,正确处理好过程与目标的关系。
(1)研究考生的学习素质和思维特点。围绕主干设置程序型练习题,不同层面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考生回答,让不同层次的考生通过不同层面的问题暴露不足,根据暴露的不同问题进行适应性的点拨或拓展,使每个考生在回答和评析问题的多元互动过程中实现不同程度的提高。
(2)研究考生对重点难点的认知误区。将基础知识题目化,题目设置要紧紧围绕知识理解的完善、疑点和盲点,题目解答采用口头表述的方法,通过考生当堂呈现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解学情,使考生在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实现温故,在互动辨析的过程中实现知新。
(3)研究考生对双基内容的把握程度。将基本能力题目化,题目设置要紧紧围绕知识和方法的应用,题目解答过程的呈现要多样化,重在能力缺陷的暴露,通过应用深化理解,通过评析获得完善,通过拓展获得提高。
(二)立足夯实双基,精选资料信息,提高教学策略的价值性
在资料的选用方面容易走进的误区,一是陷入茫茫题海,二是脱离教科书。在资料使用方面容易走进的误区,一是片面理解能力是练出来的,搞题海战术;二是片面理解夯实双基,搞低效重复。
1.以教材为蓝本,理性借鉴各种复习资料,充分落实新课程理念。基本原则是:借助资料进行复习,而不是复习资料本身;通过对教科书功能的挖掘落实《课程标准》的理念,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组织复习内容。
2.立足强化双基,把握概念和规律的实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一轮复习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双基的深化和完善,使考生能够准确、全面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灵活运用概念和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3.深化研题选题,把握知识和能力的关系,确保强化训练的效度。
选题的原则是:把握好知识点、能力点、题型三者的关系。要做到知识点与能力点的结合,知识点与题型的结合,能力点与题型的结合。
选题的策略是:①要理智对待信息题。新题、未做过的题并不一定是好题,要深研细酌,突出题目的功能。②要以中低档题为主。教师看上去不会做的题一定要砍掉。③要杜绝偏难怪的题目。④要保证题目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4.精配例题习题,把握讲解与内化的关系,落实解题思路与方法。
例题的选用原则是: ①紧紧围绕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与应用。例题要有针对性、典型性,要起到突出重点、突破疑点的作用,在学生认识的疑惑点上下功夫。②有一题多变的背景。例题要具有拓展性,通过一题多变,培养考生的迁移能力。③有一题多解的空间。例题即要有层次,又要有丰富的内涵。通过一题多解,培养考生的发散思维。
一轮复习过程中习题的选用原则是:①要与例题所培养的思路和方法相迎合,达到巩固和深化的目的,提升例题功能。②要注重常规题翻新和题型的全面性,以培养考生的迁移能力和避免思维定势。③要与考生的能力水平和支配时间相迎合,以保证任务与时间匹配,巩固与提升兼顾。
“讲”与“练”的关系是一轮复习的重要关系:
(1)提高讲的效益性,使讲的效益最大化。落实“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考生靠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归纳不了的问题和运用不了的问题;“三不讲”即不讲过易的问题、过难的问题和过偏的问题。
(2)“讲”与“练”地位的再认识。以练促讲,以练定讲,讲为练服务。
(3)“讲”与“练”的先后:先练后讲,讲中有练,讲练结合。
5.适度投放资料,把握训练与落实的关系,确保精选精做精批精讲。
①材料必须深研精选
②投放的量次要适中
③落实作业细批精讲
明确:训练有益,益在落实;只练不批,效益极低;只对答案,减效过半
④关注基本能力测试
(三)加强备课研究,落实单元过关,提高复习指导的实效性
加强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效果,注重课堂教学的全局构建,一节课的全局结构主要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三大环节。总的原则是:
(1)开头:导语要精炼,意图要明确
(2)中间:丰富、有实际内容
(3)结尾:高度概括,结而不散,为下节课埋下伏笔
复习指导的实效性是高考成功的保证,细化个人备课、优化课堂教学、落实单元过关是高三迎考复习的最基本的常规环节,要增强实效意识,提升教学质量。
1. 细化个人备课,规范教学行为,充分发挥个人教学潜能。
备课是教学计划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根本保证,个人备课的基本要求:做到“三备”、“五精”,即备考纲、备教材、备学生;精心确定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精心编制训练题目,精心设计教学策略,精心优化导学方案。
教案要做到“五个明确”:一是本节课的培养目标要明确;二是借助哪些材
料作载体要明确;三是材料的操作方法要明确;四是师生的行为程序与活动内容要明确;五是思路与方法的提炼归纳要明确。
2. 增强课型意识,优化教学设计,切实提高课堂复习效益。
优化课堂活动策略是落实教学意图的根本途径。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靠自己理解不了的问题(疑点、难点)、归纳不了的问题(规律、方法)和运用不了的问题(知识的迁移、思路的拓展);“三不讲”即不讲过易的问题(学生通过看书能自己解决的问题、通过做题能自己理解的问题)、过难的问题(超越本阶段教学深度的问题、超越高考题可能难度的问题)和过偏的问题(超越课标、远离大纲的问题),绝不能揽得过多、面面俱到、不深不透。
(1) 单元复习课:
在一轮复习中,主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①内容与目标:要以《考试大纲》所列的知识点为复习内容,以《考试大纲》提出的能力要求为目标,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达标要求。
②主干与网络:要构建出知识网络,网络要突出知识主干,体现知识的逻辑结构。 ③温故与知新: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夯实基础才能提高能力。单元复习课要以小型题目或程序型问题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梳理回顾——实现温故;根据暴露的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认知冲突中提升认识——实现知新。
④情景与方法: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具体问题情景为载体,要精心设计例题,最好通过一个例题能解决一连串的问题。
⑤巩固与训练:巩固与训练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环节,重在甄别学生的掌握情况,要注意反馈,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及时进行纠错评析。
⑥回放与展望:根据《考试大纲》和近年高考试题的综合分析,关注命题热点和冷点,预测可能的考查动向。
(2)专项习题课:在一轮复习中,主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①概念与规律:习题课一般都是针对重要概念、重要规律和重要研究方法而进行的专题能力培养,所以必须让学生明确是针对哪些概念和规律,探究什么方法,培养什么能力。
②例题与方法:习题课的中心环节是通过例题探究方法、培养能力,例题的选取要注重其功能性,要有变换拓展的空间,例题的操作要采用互动探究的方式,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体现在设疑、点拨上。
③变换与拓展:习题课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灵活迁移能力,对问题解决途径的发散思维能力,对相近问题归属的聚敛思维能力,对全新问题的独立探究能力。灵活迁移能力要通过一题多变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要通过一题多解来培养,聚敛思维能力要通过题型归属来培养,独立探究能力要通过构建学科模型来培养。
④应用与实践:一切教学意图只有转化成学生的行为才是有效的,例题探究的方法、归纳的思路,只有通过学生的解题实践才有可能转化为能力。习题课的另一关键环节就是学生的针对训练,教师要强化规范、强化思路、强化速度。
⑤小结与提炼:习题课的教学要杜绝就题论题,例题的操作过程要有方法意识,解题结束要进行思路、方法的提炼,让学生明确从什么角度切入问题,按什么思路分析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2) 试卷讲评课:
在一轮复习中,主要从如下几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①成绩与位次:让重点学生和授课教师知晓成绩位次,以确定下一步的奋斗目标。 ②归类与评析:对学生试卷上所暴露的错误,要根据错误的特点和原因进行归类,以增强课堂讲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杜绝只追求正确答案的讲评策略。
③典例与解析:课堂讲评要突出重点,抓住每类错题中的一个典型题目,引导学生解析错因,探究解决这一类题的方法和思路。要从错误最集中的题目开始。 ④拓展与补偿:对错误比较集中的问题,要出一个稍有变化的题目,让学生再动手做一遍,及时反馈,适时补救。
⑤整理与完善:要求学生把错题整理在典型题与错题集上,在原卷上做出满分卷。
3.瞄准《考试大纲》,落实单元过关,确保终极目标顺利达成
①试卷的设计必须严格迎合高考,要控制试卷长度、试题难度、精选程度。 ②必须正规考试时间、考试氛围、考试形式,杜绝松散训练式的检测考试。 ③必须做到全批全改,对试卷上暴露的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归类梳理,坚决杜绝只考不改的现象。
④要严格试卷批阅分析后的讲评,通过分类评析,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进行一般思路和方法的指导;通过针对补偿,实现知识的完善和能力的提升,确保复习效果。
⑤要深入分析试卷中暴露的问题,建立学生一轮复习错题库,为二轮提升找准切入点。
三.一轮复习注意事项
1.复习仍以去年的考试说明为依据,以最新版本的教科书为第一复习资料,研究好安徽高考试题和各地市模拟试题。
2.要设计好一轮复习的目标,不要把高考的最终目标作为一轮复习的阶段目标。目标的有序性是教育科学性的前提,只有分步侧重才能达到能力的“全面”和“深化”。
3.把高考题作为一轮复习题引入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高考,是情感目标,不是一研到底,不要期望学生通过一轮复习就能轻松应对高考。
4.解答高考题不仅仅靠知识,还要有良好的习惯(素质)。所以复习时不仅重视知识的结论,要更加重视素质的提高。
5.要注重培养学生学科思维的有序性、流畅性,养成有理有据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和科学态度,落实各种学习规范。
高考历史备考方案二轮复习备考
一、指导思想
以《考试说明》和学情为依据,坚持“巩固、完善、综合、提高”的指导思想,以“研习考纲、精讲精练;夯实基础、提升能力;立足学科、注重综合;信息分析、仿真模拟;全面辅导、提高质量”为整体复习策略,通过“讲、练、考、评、补”,使考生综合能力大幅度提高,高考取得好成绩。
二、复习时间及目标要求
二轮复习从3月中旬日至5月初结束,之后进行高考预测考试。
二轮复习以单元切块复习为主线,以提升学科能力为目的,以知识板块为单位,采用“专题复习”的形式,打破章节界限,引导学生对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综合应用;综合科目以学科内专题训练、学科内综合训练为主,以跨学科综合训练为辅,在二轮复习的前期一般不搞学科大综合训练,跨学科文综适应性训练最多两周一次,二轮复习的后期大约一周的时间以学科综合训练和文综训练为主。
通过复习使考生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总结,以点连线,以线联网,构建起牢固的知识结构、使各部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提高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总体要求是:“系统、条理、熟练、灵活”。 三、二轮复习的基本要求
(一)认真学习《考试大纲》
(1)明确考试内容,使复习更具有针对性。《考试大纲》既是命题的准绳,更 是复习的依据。本阶段正值新考纲正式颁布之际。新考纲各科内容均“有小调整”。因此,一定要认真研究新考纲,明确新考纲的调整变化情况,结合教材明确复习范围的内容,明确考试的主干知识和重点内容,对于考纲所规定的考试内容和删除的内容,要”既做减法,又做加法”.在删除某一内容的同时,可能隐含其它调整的思路和信息,需要老师发现和补充,从而使复习更具有针对性。
(2)明确能力要求,使复习更具有实效性。新考纲在增减考试内容的同时,对能 力要求也会作一定调整(反映在遣词和语序的微妙变化上)。学习新考纲,必须细心琢磨,掌握复习尺度,使复习更具有实效性。
(3)明确命题方向,使复习更具有方向性。学习新考纲,研究和体会《考试大纲》修订内容背后所隐含的学科能力要求和学科思想方法,从而清晰考试方向。同时,还要研究近三年高考试卷,研究试卷结构、形式和内容,认真思考分析,准确把握高考命题的脉络,使复习更具有方向性。
(二)制定复习计划
以最新《考试大纲》为依据,以本阶段复习指导思想为准绳,以教材为根本,结合考生实际,切实订好第二轮复习计划。计划具体要求是:复习思路要明确、重点内容要突出、复习措施要得力、内容安排要具体。要求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着力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和主干知识的强化,以进一步夯实基础,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认真上好复习课
本阶段复习模式为:读——讲——练——评。 “读”,读教材。本阶段仍然不可放弃教材,因为阅读教材不仅能使学生前段复习的知识更加落实,而且也是促使学生构建和完善知识网络的必要途径。但这一阶段的“读”,应是考生有重点地读,有选择地读,务必使考生在读中有新感悟、新收获,以弥补前段“读”中之不足。 “讲”,讲的目的在于帮助考生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规律和方法,从而在头脑中有一个明晰的知识网络。讲,要求做到“三透”、“三讲”。“三透”指的是:钻透考纲、吃透教材、摸透考生;“三讲”指的是:知识讲透、规律讲明、方法讲活。同时,要充分了解考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存在的问题,要求在第二复习时,更正补充、查漏补缺、不留死角。
“练”,主要讲求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考生的实际,在试题难度上,以高考试题为准,重点抓住中低档题(小综合和中综合题)不放,不可求深求难;在训练方式上,要做到重点强化练和综合模拟练相结合,二者不可偏废;在训练要求上,要讲求解题的速度和规范。为此,在复习中应做到如下几点:
(1)加强规范化训练,力求解题格式规范,专用名词符合学科要求等等;
(2)加强文字表达能力训练,文字表达既要流畅,又要符合逻辑,使用专业语言规范表达,养成学科语言正确表达的习惯,言简意赅,切中要害;
(3)强化错题训练,对考生暴露出来的错误和薄弱环节要对症下药,使学生在知错、纠错过程中达到规范化训练的目的,必要时,必须有针对性的进行错题强化训练,从而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 “评”,是备考中落实知识、培养能力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应引起足够重视。评讲应抓准考生在练习和测试中暴露出来的“病例”、“病因”,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讲。在评讲中要坚持“四反”、“三提倡”:即反对只对答案,反对就题讲题,反对平切使用力量,反对一言堂;提倡突出重点、讲准讲透,提倡归类评讲、注意小结,提倡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注意培养能力。
要做好以上三项工作,必须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加强教学研究。教研组要抓好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组织研究考纲,研究教学,研究新的备考信息。 (四)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1、处理好教材与资料的关系。 基础题丢分,能力题又拿不到分,这是考试失败的主要原因,反映出考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因此,二轮复习中,一定要以教材为本,充分重视教材的基础作用和示范作用,不能脱离教本而一味依托复习资料。当然,对复习资料中好的信息、好的资源要用,为“本”服务,为学生所用。
2、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二轮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很关键。要充分发挥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考生的积极主动性。要帮助考生建立知识网络、归纳总结、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使考生乐学、愿学。指导考生学会学习,不断优化学习方法,提高复习过程的科学含金量。
3、处理好“一科”与“六科”的关系 高考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一定要树立整体意识,避免孤军奋战,单打独斗。教师对自己所教的科目负责,努力提高教学成绩,也要避免无限夸大本学科的地位,或布置大量作业挤占其他学科的时间。
(五)抓好“培优转差”工作。 在一定意义上说,“培优转差”工作的成效,直接影响着学校高考的成败,应引起高度重视!在这项工作中,要坚持两手抓:“转差”固然是重点,而“培优”也不可忽视。
抓好这项工作,首先要通过班科联系会议(要求一月一次召开班科教师联系会),进一步明确对象,并认真分析其学习状况,然后具体落实到当科老师。当科老师接受任务后,要切实做到“五面”,即计划(培优或转差达标计划)面订,自习面辅,作业面改,试卷面评,方法面授。务求取得较好效果。 (六)加强对考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从经验和现实来看,越是往后,考生的思想越复杂。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思想工作尤为重要。在后段的思想教育工作中,要求做到“两全”:一是全体科任教师都要参与对班级的管理,为考生的学习保驾护航;二是对考生要从学习、生活、思想各方面进行全程管理,多投入一点感情,努力做到多关心、多鼓励、多指导。
在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考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高考既是一场实力战,也是一场心理战。如果说平时的知能储备是高考成功的不可少的“硬件”,而良好的心态则是高考成功必不可少的“软件”。这一点对考生来说,尤其重要。要求科任教师不要仅仅抓学习,还要抓非智力因素(意志、注意力、马虎、粗心、焦虑),充分利用各种教育手段激发考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考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
高考历史备考方案三轮备考
三轮复习从5月中旬至月末,之后进行高考模拟考试。
三轮复习前期以各地模拟题和近几年高考题为主模拟训练,强化综合科目的跨学科训练;后期回扣课本,系统梳理,查漏补缺。这是高考的最后复习阶段,是知识和能力巩固、深化的阶段。
三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瞄准高考,认真研究高考信息,按高考命题的内容、形式、要求、难度,精选各地模拟试题,进行针对性、适应性的模拟训练,强化综合科目的跨学科训练,着重培养考生的综合能力和应试能力;还要回扣课本,系统梳理,查漏补缺;又要调整学生心理进入最佳状态迎接高考。
总体要求是:“综合、提高、熟练、规范”。
猜你感兴趣的:
2.中考历史备考方案
3.高三历史备考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