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综合测试卷
对于历史的学习,除了背之外,还要多做练习!那么,对于高一的历史究竟要怎样有效的去做题呢?别着急,接下来不妨和学习啦小编一起来做份高一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综合测试卷,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高一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综合测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2016•四川德阳高一期末考试)它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新中国建立初期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的临时宪法”。“它”是指(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共同纲领》
C.《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D.《临时约法》
解析:选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分为1954年和1982年版,两者都是新中国正式宪法,且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共同纲领》全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宪法颁布前,充当临时宪法,故B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从未充当过宪法或者临时宪法的角色,故C项错误;《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后由中华民国颁布的,不属于新中国范畴,故D项错误。
2.在讲话中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下列中国的各项民主制度中最能反映讲话主旨的是( )
A.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选B。材料“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主体地位”是关键信息,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人民实现当家作主权力的最高机构与体现,故答案选B。
3.(2016•江苏宿迁高一期末考试)“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最早做出这一规定的法律文献是( )
A.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8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解析:选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实行的民族政策,故A项错误;在缺乏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条件的情形下,1949年代行人大职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效用,其中最早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B项正确;1954年宪法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虽然延续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但不是最早,故C项错误;1982年宪法也不是最早规定的,故D项错误。
4.(2016•浙江湖州高一期末考试)如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个时期的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该时期是(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可知,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尚未建立,政协代行人大的职权,选择A项符合题意。
5.(2016•浙江台州中学高一期中)“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中国出现了严重混乱
B.红卫兵运动导致打砸横行
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
D.““””使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解析:选D。““””期间的这些口号反映了个人崇拜、政治混乱、法制机关被破坏,注意题干信息“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因此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 A、B、C三项都是表面现象。
6.如图是北京王府井大街“四联”理发馆的场景图。图中对联是“剪刀不留情专截牛仔裤,推子要革命去你阿飞头”。横批:“兴无灭资”。这说明( )
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存在障碍
B.阶级斗争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
C.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D.““””期间仍存在个体私营
解析:选B。根据材料信息“推子要革命”“兴无灭资”反映了““””时期夸大了阶级斗争,反映了政治环境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因此选B。A对此理解错误;题干中突出的是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而没有涉及对国家政治的影响,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D与材料主旨无关。
7.(2016•江苏盐城高一期末考试)2005年3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以下有关对该项政治制度的评说不正确的是( )
A.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关系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形成
B.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正式行使其参政、议政的职权
C.1954年,政协会议停止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D.新时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之进一步完善
解析:选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致力于祖国复兴大业,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政协代替人大行使国家最高权力,不是参政、议政权,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结束,但继续行使参政、议政的职权,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在新时期推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8.(2016•辽宁大连高一检测)1986年,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进行村委会换届,乡政府一改以往的做法,“不定框子,不定调子,不提候选人”,由村民直接提名确定候选人,这种选举方式被当地群众称之为“海选”。这种选举办法完善了(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选C。人大制度主要适用于乡镇以上,不适用于村委会换届,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B项错误;材料时间是1986年,事件是村委会的换届选举,这种做法完善的是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交代吉林省梨树县北老壕村是否属于少数民族地区,故D项错误。
9.“从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鉴于历史的经验和台湾的现实,我们提出了祖国统一之后可以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设想。”由此可以看出,“一国两制”的提出最初主要是为了解决( )
A.香港问题 B.台湾问题
C.澳门问题 D.国际问题
解析:选B。本题考查“一国两制”国策。“一国两制”,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但由于其创造性与智慧性,比较成功的最先应用于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故排除A、C两项;D项“国际问题”属于无关项。
10.“香港在‘一国两制’下,既保持了原有的经济制度,又能从祖国日益繁荣中获得更多的机遇、更大的空间和强有力的支持,具有双重优势。”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
A.区域范围大小 B.实施目的不同
C.社会制度差异 D.时间期限长短
解析:选C。香港特别行政区与民族自治区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们所实行的基本社会制度不同。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而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所以答案选C项。
11.20世纪90年代,台湾与大陆分别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这两个组织在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成果是( )
A.确立“和平统一”的方针
B.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C.发表解决台湾问题的纲领性文件
D.打破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
解析:选B。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海协会与海基会的成立,这推动了“九二共识”的形成。“九二共识”强调“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因此B正确。
12.某同学构思撰写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为主题的小论文,下列拟定的标题没有史实错误的是( )
A.《共同纲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一国两制”: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保证
D.和平统一:《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解析:选D。A项错误,《共同纲领》并不是正式宪法,只是一部临时宪法性文件;B项错误,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项错误,深圳经济特区的政策保证是对外开放;D项正确,《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故本题选D项。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2016•湖南张家界高一检测)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自身的实际出发,着力进行民主建设。
——《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材料二 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他抗议说:“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谁罢免了我国家主席?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一个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历史上的今天》
材料三 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当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并且加强检察机关和司法机关,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确立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10分)
(2)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什么?此现象反映了什么问题?(8分)
(3)材料三反映中国在治国方略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请用史实予以说明,并简述其影响。(8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直接提取信息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建国初期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二“1967年8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受到残酷批斗”,可以看出该事件处于““””时期;第二小问,从材料二“要审判,也要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一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可以看出当时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三“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联系所学新时期法律建设史实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新时期法制建设影响的相关知识回答即可。
答案:(1)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
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背景:““””。
问题: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3)史实:颁布1982年宪法,并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法律。(若答到具体的法律名称同样给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
影响: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经济发展与人权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言之有理即可)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欢度新年的时刻,我们更加想念自己的亲骨肉——台湾的父老兄弟姐妹。我们知道,你们也无限怀念祖国和大陆上的亲人。这种绵延了多少岁月的相互思念之情与日俱增。自从一九四九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祖国不能统一,亲人无从团聚,民族、国家和人民都受到了巨大的损失。所有中国同胞以及全球华裔,无不盼望早日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
——全国人大会《告台湾同胞书》
(1979年1月1日)
材料二 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访友、观光或者来做生意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已有近800万人次,其中1995年达133万人次,占台湾出境人数的1/3。大陆去台湾探亲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人员也有7 000多人次。
材料三 胡锦涛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祖国统一,目的是维护和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追求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也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我们一定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祖国和平统一。
——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 中新网2009年10月12日电 澳门《新华澳报》12日刊出署名文章说,马英九今年“双十讲话”充满实事求是的精神。他承认一年多来两岸合作范围日益扩大,善意与互信逐步累积,未来利于两岸人民福祉的工作等待开展,又指出两岸间的差距与疑虑有其历史因素,不可能一步跨越,旦夕消弭,急不来。这可被视为是对胡锦涛去年底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三十周年座谈会上六点重要讲话的非正式回应。虽然马英九迄今仍未有公开、正面地予以回应,但其实其前五点正在落实进行中。
(1)结合所学知识,试述《告台湾同胞书》发表的国际国内背景。(8分)
(2)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两岸关系进展的主要表现,并分析其原因。(8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说明新形势下大陆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6分)
(4)依据材料四,说明台湾当局如何看待两岸关系。(4分)
解析:本题结合当前两岸关系的新发展,依据《告台湾同胞书》这个主题,考查30年来两岸关系的曲折发展过程。第(1)问,注意从国内、国际两个角度回答,联系“1979年”这个时间信息,可以很容易联想到改革开放和中美关系正常化这两个知识点;第(2)问,第1小问从材料中可以提炼出两岸关系发展的信息及表现,第2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原因,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应用;第(3)、(4)问,直接从材料中提取答案。
答案:(1)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际:中美关系正常化并建立外交关系,有利于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
(2)表现:台海两岸民间往来、贸易发展、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两岸人民血脉相连;两岸的共同利益需要和努力等。
(3)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维护和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一方面两岸合作范围日益扩大,善意与互信逐步增加;另一方面两岸还存在历史问题与现实差距。
看了"高一历史必修1第六单元综合测试卷"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