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各学科学习方法>历史学习方法>

高二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2)

朝燕分享

  高二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检测试题答案

  1【解析】 近代中国,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答案】 A

  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新思想主要是受坚船利炮的冲击而产生的,其目的是强国御侮。【答案】 B

  3【解析】 在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后,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认识到西方的先进,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改变了天朝上国的观念,排除②。【答案】 B

  4【解析】 洋务运动的突出特点是通过“师夷长技”达到“自强”的目的。研究西方军事,学习先进生产技术显然是这一时期的热门话题。【答案】 C

  5【解析】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包含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中体,另一方面是西用。“中体”指中国的封建制度是前提,“西用”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A、C、D三项只是说了一个方面。【答案】 B

  6【解析】 材料的关键点是“必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郑观应主张变革中国政治制度,认为这是中国走向富强的根本。 【答案】 D

  7【解析】 中国维新思想没有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维新变法是一批知识分子在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条件下,主张向西方学习,挽救民族危亡的改良运动。【答案】 B

  8【解析】 本题属于最佳型选择题。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展维新变法。主要原因是D项。A、B两项不是主要原因,C项错误。【答案】 D

  9【解析】 19世纪末,为挽救民族危机必须进行改革自救,洋务派的实践证明,“中体西用”不能挽救中国,必须改革政治体制,而不能单纯学习西方技术。【答案】 C

  10【解析】 解答本题注意对材料中三派的主张进行分析辨别。“中立党”保国以变法,符合维新派主张。而题干材料中的“维新党”应是革命党人。【答案】 B

  11【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可以用排除法排除B和D;C在材料中有所体现但不符合题意。故选A。【答案】 A

  12【解析】 注意分析角度,“观念转变,黄金万两”,强调的是戊戌变法在思想观念

  方面的影响。思想启蒙正体现了这一方面。【答案】 D

  13【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能力。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积极发表文章主张变革中国旧体制,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A项所说主要是指地主阶级抵抗派,B项所说是指地主阶级洋务派,而D项所说是指资产阶级革命派。【答案】 C

  14【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灵活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一战期间”“陈独秀”“上海”“以青年为对象”等可以判断出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故A项符合题意。【答案】 A

  15【解析】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号,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尤其对青年而言,更是起到了极大的作用。【答案】 B

  16【解析】 “曾经汇聚于反封建主干道的河流”是指陈独秀与胡适共同反封建,在新文化运动中共同倡导文学革命。B项不能说明反封建;C项和胡适无关;D项为陈独秀创办。

  【答案】 A

  17【解析】 据材料可知李大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共和。【答案】 B

  18【解析】 康有为为减少变法阻力,借用在中国影响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宣传变法。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了彻底批判封建制度,矛头直指封建制度的核心儒家思想。二者说明的共同问题是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大。【答案】 B

  19【解析】 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新文化运动中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偏颇。【答案】 B

  20【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要求从不同角度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答案】 A

  21【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掌握与理解。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的知识分子都竭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新发展。【答案】 C

  22【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析能力。从材料中“登高一呼群山应”、“首传真”可知是说李大钊有首创之功的事件,只有B项符合,C项与史实不符,《文学革命论》是陈独秀的著作。【答案】 B

  23【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的,故A项表述错误。【答案】 A

  24【解析】 解答本题要紧扣“客观”方面分析,A、C两项是主观方面,D项是其实践结果。【答案】 B

  25【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状况。《共产党宣言》诞生是在1848年,《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是在1915年,《变法通议》宣传的是维新变法思想。

  【答案】 A

  26【解析】 第(1)问,材料开头点明主旨“强中国”。第(2)问用阶级分析法,从政治和文化角度分析。第(3)问,材料二中“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说明从内容上否定,材料三中开头“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说明从文化转型上否定。第(4)问是开放性题目,把握住关键点在于走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

  【答案】 (1)目的:实现国家富强。(2分)

  (2)主张:从政治的角度看,指维护封建制度;从文化的角度看,指固守传统文化。(4分)

  (3)角度:材料二:从改革内容是否有效(或是否触及根本)的角度;材料三:从改革作用能否促进社会(文化)转型的角度。(6分)

  (4)启示: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中国应坚持走自己的现代化发展道路。(2分)

  27【解析】 本题以我国近代主要政治派别的思想主张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近代思想发展历程的掌握与理解。第(1)问较简单,通过分析所给三段材料反映的内容,可判断其派别及主张。第(2)问通过对比以上三个派别的不同主张,可以看出这三个派别正好折射了我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其突出特点就是由学“器物”到学“制度”不断地深入。

  【答案】 (1)材料一是开眼看世界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学习西方长处,“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二是洋务派。以巩固封建统治为目的,主张改变具体规章制度、生产方式和技术。材料三是维新派。主张在保留君主的前提下,兴民权,行宪政。(15分)

  (2)西学东渐,学习西方由学“器物”到学“制度”不断深入。(3分)

  28【解析】 本题考查20世纪初中国近代思想变化的相关内容。第(1)问的回答需要注意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给的有效信息,总结变化的原因;第(2)问特点的概括要紧密结合材料,然后分析所体现的时代精神;第(3)问要全面分析材料,从而得出答案。

  【答案】 (1)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失败(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有名无实),使他们认识到,以旧国民、旧心理驾驭新制度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必须通过思想启蒙改造国人意识,培育新的国民,为社会变革奠定基础。(6分)

  (2)“新”在成为自主的、进步的、务实的、开放的、勇于进取和科学精神的新青年。集中体现了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5分)

  (3)粱启超提出要建立新国家必须先培植新国民,突出了国民素质与国家兴衰、社会进步之间的重要关联;陈独秀继承发展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具体目标锁定在“新青年”上,更符合实际。(7分)
看了"高二历史必修3第五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的人还看:

1.历史必修1第三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2.历史必修1第三单元检测题及答案解析

3.高一上册历史第三单元试题及答案

4.高一下册历史第三单元综合试题及答案

1648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