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小说散文阅读汇编
九年级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学年,大家一定认真复习,接下来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三语文小说散文阅读汇编,供大家参考。
初三语文小说散文阅读汇编(一)
1阅读下面散文,完成11~15题。(共14分)
青城山下忆大千
曹积三
①胡立是张大千的入室弟子,且是得意门生。我喜丹青,更慕丹青手,便特意去青城山下拜访他。
②先生伴山而居,环境很是清幽,有竹,有兰,草木葳蕤;淡湿而清新的空气漫延其间。室内陈设挺简洁,墙上只挂着一幅张大千的立轴山水,透出主人对老师的思念与景仰之情。
③先生已沏好茶等着我们。当我接过茶盏,一股清雅的香气,悠然飘来。他说,这是青城山的“洞天贡茶”。呷一口,满嘴生香。青城有茶甲天下,此话不谬。遥想当年,张大千拒当汉奸,不受日寇伪职,化装逃出北平后,独独选了青城山,隐居上清宫,足见其慧眼。
④“是的哦,大千师太喜欢青城山喽!”胡先生话音朗朗,“这儿哦,是他心中的乐园。”
⑤随他的话语,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
⑥每日里,张大千除了手捧书卷、挥洒丹青,便置身于山野之中,拜望千峰万仞,细品草木百花。他听流泉、看飞鸟、拂野竹、望云海……乐此不疲。他常常伫立于老松之下,盼顾远峰近岚,久不言声。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雨后的夜晚,竟身披薄衫,举步登高,手捋长须,瞧那秋月透过丫桠撒下的清辉,与艳阳高照时的婆娑树影有何不同。
⑦“大千师常说,人间有两部书,一部是有字的,系前人所写;另一部,则是无字的,为自然造化。两部书都要读好,方能成器。一定要画自己最熟悉的东西,而且,要用心去画,才能如登山一样,一步一层天。”
⑧忆起老师的教诲,胡立感慨系之:“这些至理名言,影响我的一生。”
⑨“我算得上是个专情的人,一生苦心孤诣,只画都江堰和青城山,画了大约一千幅。”他说着,眼里泛着泪光,“都江堰,是爹娘生我养我的地方;青城山,是拜师之处,是识得再生父母之地。这里的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如同我的血和肉。”
⑩说罢,他展纸,挥毫,为我画了一幅《秀水都江堰》。
○11 “大千师云游在外,也非常想念四川老家。可惜,他未能回得来。”胡立的话音里,有无限的遗憾。
○12思乡,是张大千晚年的心结,他曾写道:
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
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归迟总恋乡。
○13读了,有谁能不为之动情呢?胡立告诉我,大千师曾托人几经辗转将一幅画作从台湾送回四川,表达他的思乡之情。为防不测,题款的印章,是夜里,摸着黑,钤上去的,所以,章子上下颠倒了。见到那带着老师体温的猩红印章,他如何忍得了泪水……
○14胡立先生为了款待我这位远方的客人,特意包了饺子。更让我惊奇的是,那醇香的米酒、可口的泡菜、独具风味的“老腊肉”,都是他的手艺,而那滋味鲜美的小菜,竟也是用他亲自挖来的竹笋烧制的。
○15他一面为我斟酒,一面说:“大千师在青城山时,经常带着我去采蘑菇、找野菜、挖竹笋……而且,他乐得上灶,炒的青菜,碧绿如鲜;他做的狮子头和粉蒸牛肉,与众不同,尝过的人无不称赞。”
○16胡立仿佛又回到了在大千师身旁的岁月,脸上洋溢着激情:“有一天,刚送走来吃饭的客人,大千师对我说,做饭烧菜岂可小觑,这也是艺术。烧不好菜,难成一个懂得滋味的好画家。所以,从那时起,我就暗暗地跟着他学厨艺。”
○17“你知道大千师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厨艺和画艺吗?大千师说,‘我的画与菜相比,菜,当然在上。’”我听了,吃惊不小。
○18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
(选自曹积三的博客,有改动)
11. 综合全文,胡立先生受到师傅张大千的哪些影响?(3分)
12. 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3分)
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
13. “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张大千的哪些情感?(3分)
14. 第⑫段引用了张大千的诗,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他的思乡之情的?(从内容、技巧两方面分析)(3分)
15. 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我拜访胡立,胡立先生回忆恩师张大千的诸多往事。
B. 张大千告诉胡立,烧不好菜难成一个好画家,胡立就暗暗地跟他学厨艺,最后胡立的厨艺超过了他自己的画艺。
C. 拒当汉奸,不受伪职,隐居青城山,这些可以看出,张大千是个有民族气节的人。
D. 文章第5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引起下文对张大千在青城山生活和创作的回忆。
初三语文小说散文阅读汇编答案:
11. (3分)痴情大自然;学习厨艺;热爱家乡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
12. (3分)语言凝练文雅。运用对偶的修辞,简练的传达出张大千的对大自然的痴情,认真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赏析能力。语言特色很鲜明。从修辞的角度分析作者的表达。
13. (3分)仰慕张大千对大自然的痴情;感慨张大千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惊讶张大千的厨艺高于画艺。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蕴含的情感的分析能力。“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在全文的结尾,应该从全文的角度去思考。
14. (3分)内容:刻画了一个鬓发斑白远在天涯,挥毫作画时泪水连连,身在万里外,心里总恋着家乡的游子形象。技巧:“万里迟归总恋乡”运用直接抒情,抒发诗人对家乡的思恋。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的内容理解和诗歌手法的赏析能力。题干中明确从内容、技巧的角度分析表达思乡之情,就分别赏析。内容上赏析,主要对诗句的理解与翻译;技巧上从“总恋乡”看出诗人的直抒胸臆。
15. (2分)B
【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提取能力。B. “胡立的厨艺超过了自己的画艺”,选文中说“张大千的厨艺超过了自己的画艺”,这是典型的“张冠李戴”。
初三语文小说散文阅读汇编(二)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1题。(共16分)
河床开始回忆河流
施尔吉•原野
①大地上的河床像一个干瘪的口袋,粮食没了,口袋显出宽阔。我在各地见到许多干涸的河床,它们不是耕地、不是广场,是从天边延伸而来的河床,只是没有水。
②所谓一无所有,说的正是河床。如果有,也只有一些鹅卵石。夏天,不长庄稼不长草的土地是干涸的河床。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它是什么?它几乎什么都不是。你能相信一个宽阔的河流竟然一滴水都没有吗?在雨后,在盛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无法想象当年这里曾经有过河,可以用汹涌、清澈、波浪和白帆形容的河,它竟然没了。
③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如果河没了,鱼和水鸟的家也没了。两岸的青草没了,倒映在河里的星星也没了,因为星星不能倒映在石头上。如果河没了,连同河床一起消失是最好的。没有水,留下的河床好像是伤疤,是一条长长的干鱼的尸体。是的,干涸的河床如同尸体。是谁的尸体?是河的尸体吗?没听说河竟然还有尸体,水干了,白花花的河底只能是河的尸体。
④干涸的河床好像在回忆,它抱着不应该拥有的沉寂回忆涛声和蛙鸣。河床回忆什么是水,它不知道水流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水会不会再来。当年水来的时候匆匆忙忙走过河床,带来鱼虾和泥沙。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河床从来没想过一条叫做河的水流会干涸,这种惊讶比一个朝代的更迭更让人吃惊。
⑤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她的产床上已经没有了孩子,她还在等待,并且哭干了泪水。一家外媒报道,从卫星上观察,中国境内二十年前约有五万条河流,现在这些河流中已经失去了两三万条。有两万多个河床母亲手里失去了孩子,她们怀里空荡荡的,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
⑥人说,人是无所不能的,起初我不相信。当我看到一条又一条干涸的河床时,我相信了这一点,并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感歉疚。人把河都消灭了,还有什么做不到呢?消灭一条河比建造(请原谅我使用的“建造”这个词,这完全是人类爱用的词,而河流无法建造)一条河更容易。把河流上游的树木和竹林砍光,草原沙化,河就死了,只剩下河床这条敛尸袋。
⑦当大街出现一个带刀痕的死人时,警察会为这个人的死因搜寻原因,曰侦察破案,人类为此发明了一个词叫“人命关天”。如果一条河死了,没人破案,没人痛哭,更没人祭奠。所以,当中国死去两三万条河流时,人们并没觉得失去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小鸟不是青草。他们忍受气候变化并心安理得,却没一个人指认杀死河流的凶手。在所有的案件里,如果凶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社会的时候,罪行自然会被赦免,我们都不是罪人。
⑧我们都不是罪人,我们劝自己欢乐并制造更多的欢乐。我们保持着正常情感。而河床敞开空荡荡的怀抱,她的孩子没有了,她以为人们会惊讶会替她找回孩子。先前的人类离不开河流,人类所谓的“文明史”都诞生于河流的两岸。看地图,人类的城市多建造于河边,中国有多少城市的名字带着水字边。古时候,人祭祀河、景仰河,谁能想到后来竟杀死了河。这何止于狠,是把事做绝了。
⑨我们应该派人到河边告诉河床,河已辞世,水利术语叫断流。我们理应为河床献上一些祭品表达歉意,因为河的消失毕竟不是小事。或者,在河边装一个高音喇叭,日夜播放河水流过的声音和鸟啼声。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选自201 5年5月22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注释】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
17.请根据文意填空。(3分)
面对河的“辞世”,作者的情感是复杂而富有变化的。开始,作者是 与 ;后来,借大自然和河床之口,说出了自己的 和 ;最后作者是 和 。
18.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答:
19.根据要求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3分)
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从表达情感的角度:
20.体会第⑨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4分)
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21.本文以“河床开始回忆河流“为题,有何好处?(3分)
初三语文小说散文阅读汇编答案:
17.“惊讶” “不安”(1分,只要答对其中一种即可)“痛苦”“悲哀”(1分.只要答时其中一种即可)”愤怒” “无奈或歉疚”(1分,必须要答出“愤怒”方可得分)
【解析】此题考查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解答时要联系全文,根据文意,结合题干的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在丰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乍见”就是“开始”,此时作者的感情是“惊讶”和“不安”;“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前者是借大自然之口说出的,后者是借河床说出的,这一阶段的感情是“痛苦”和“悲哀”;最后作者说“当我看到一条又一条干涸的河床时,我相信了,并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感教疚”,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愤怒”和“歉疚”之情。
18.承七启下;(1分,答“过渡”亦可)既具体概括了境内河床干涸现象的严重,(1分,意思对即可)又以“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一句引发对人类(或“人们”)行为的反思。(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19.(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若答“对比”亦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往昔河水的湍急(或汹涌)、喧闹,充满着生机活力。(1分,意思对即可)(2)强烈表现了河床对往昔河流的喜爱和怀念之情。(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一般从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两方面赏析。从文中“站稳脚跟”“歇”“挤”等词可以看出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0.①对于河流的陨灭,我们人类负有主要责任,应该有表达歉意的行为(意思对即可);②在无奈之下,期待人们的良心发现(关键词是“期待”或“希望”,意思对即可);③呼吁人们行动起来,珍惜河流,保护河流(关键词为“呼吁”,意思对即可);④警示人们,如果继续麻木不仁,执迷不悟,必将后悔莫及(关键词为“警示”,意思对即可)。(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深层含义的理解解答时,要联系全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作为文章的结束句,要从揭示文章主旨的角度去理解。
21.①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河床、河流以生命,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情趣;②形象概括了河水断流的现象,揭示引发作者思绪的本源;③“开始回忆”表明河流已无回归的可能,河床不再期待,暗示人类尚未觉醒,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担忧之情。(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赏析。首先,从文字本身“河床开始回忆河流”进行分析,运用了拟人手法;然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了河水断流的现象;最后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分析。
初三语文小说散文阅读汇编(三)
3、逍遥游
贺先生是江南大学中文系一位久负盛名的老教授,他的专长是《庄子》研究。
贺先生的样子,尤其是五十岁以后,极似一棵瘦矮枯黄的杂树,一点儿也不起眼。他的个子也就一米六高,背有些弯,平头,脸色蜡黄,唇上蓄两撇八字胡,说话时露出两颗大门牙。他喜欢着青色的衣裤,加上布鞋布袜,乍一看,俨然一乡下农民。
上个 六十年代初,中文系的办公楼,立在校园东南角的一个小庭院里,是彼此相连的双层木结构小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有一天黄昏,不知何故,起火了,电铃骤响,让所有的教职员迅速撤离。贺先生当时正在办公室撰写讲义,同室的年轻教师陶淘慌忙丢下手中的书,往门外奔去。陶淘是教现代文学的,自己也写小说,在文坛已有相当的知名度。
贺先生一声大喝:“你跑什么?如果我跑,是因为我死了,就不再有人能这么好地讲《庄子》了。”
陶淘连忙恭敬地侧立门边,说:“贺先生,您请!”
事后,贺先生对陶淘说:“我让你等一下,是想提醒你,什么事都不必慌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陶淘说:“是,是。”
贺先生喜欢独来独往,以书为伴。上课之外,不串门,不交际,不嗜烟酒。唯一的爱好是在休息日,带一两本古书和一些干粮到郊外的僻静处,赏玩山水后,坐在树下读书。他的眼睛真好,读了这么多书,却无须戴眼镜。他曾以诗嘲弄那些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同辈:“终日耳边拉短纤,何时鼻上卸长枷。”
““””说来就来了。
贺先生很快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红卫兵小将隔三差五拉着他去游街批斗。他被戴上一顶很高很尖的纸做的帽子,胸前挂着一块黑牌,上写“打倒反动学术权威贺圣臣”,手里提着一面铜锣。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
他的几个同辈人,有的受不了这种侮辱,自杀了;有的吓得旧病复发,住了院。他对他的老伴儿和儿女说:“我不会自杀,也不会因病而逝,我还有几本书要写,我不能让天下人有憾事。”
后来,贺先生又被遣送去了“五七干校”,以体力劳动来改造他的思想。和他同居一室的是陶淘。这一老一少的任务是喂猪,不是关着喂,而是赶着猪野牧。他们两个人共一口锅吃饭,俨然父子。
很奇怪的是贺先生对做饭炒菜十分内行,尤其是炒菜。虽说少荤腥,蔬菜由场部统一发放,也不多,但贺先生却能变通烹调之术,或凉拌,或爆炒,或清煮,做出陶淘从没有品尝过的美味。特别是春夏之间,贺先生识得许多野菜,比如马兰头、蕨菜、地菜、马齿苋……他亲自去采,以补蔬菜之不足。
贺先生还采了许多艾叶,晒干,做成艾条。他说他稍懂医道,有些病可以烧艾作灸,十分见效。
陶淘的情绪越来越坏。
有一天出门牧猪时,陶淘说身体不舒服,想休息半天。
贺先生说:“好吧。”
贺先生把猪赶到不远处的山坡上,让猪自去嚼草。他坐在树下,想他的《庄子》大义。坐了一阵,觉得陶淘的举动有些异常,慌忙往回赶。
推开门,陶淘上吊在矮屋的梁上。
贺先生忙把被子垫在地上,搬来凳子,站上去,用镰刀砍断绳子。陶淘跌落在被子上。
贺先生寻出一截儿艾条,在煤灶上引燃,然后灸陶淘的“人中”穴。
过了一会儿,陶淘醒来了。
“贺先生,您不该救我!”
贺先生说:“我已至花甲,尚不想死,何况你!我的《庄子》研究,想收个关门弟子,你愿不愿意?”
陶淘哭了。他因出身不好,又搁在这似无穷期的“五七干校”,女朋友忽然来信要和他分手……
“女朋友分手,好事!不能共患难,何谓夫妻?若你们真走到一块儿,有了孩子,再遇点厄难,那才真叫惨。”
陶淘说:“我愿受教于先生。”
此后,贺先生开始系统地向陶淘讲述《庄子》。没有书,没有讲义,那书和讲义全装在贺先生的肚子里。《汉书》记载《庄子》一书为五十三篇,实存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杂篇。贺先生先背出原文,再逐字逐句细细讲评,滔滔不绝,神完气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伴随着日历,一篇一篇讲过去。
贺先生讲课时,喜欢闭着眼睛,讲到他自认为得意的地方,便睁开眼问:“陶淘兄,你认为如何?”陶淘慌忙站起来,毕恭毕敬地说:“学生心悦诚服,确为高见!”
陶淘觉得日子短了,生活有意思了,眼前常出现幻觉:贺先生就像那自由自在的鲲鹏,扶摇直上,“其翼若垂天之云”,自由自在,不以环境险恶为念,堪为自己人生的楷模。
世道终于清明了。
陶淘一边工作,一边当了贺先生的研究生和助手。在他的协助下,贺先生完成了几部关于《庄子》研究的重要著作。
贺先生说:“陶淘,我也该走了,我的肝癌居然拖过了这么多年,实为奇迹。庄子说,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我现在把该做的事做完了,写完了书,还有了你这个传人,此生无憾。”
几天后,贺先生安详地去了,享年七十有二。
1.概括贺先生的形象特征。
2.陶淘这一人物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3.欣赏文中加横线句子。
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
4.这篇小说以“逍遥游”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5.贺先生的为人处世与他的读书治学密不可分,联系你的读书经验,简要谈谈读书对你的影响。
初三语文小说散文阅读汇编答案:
1.示例:相貌平凡;洒脱随性;学识渊博;从容镇定;责任感强;富有情趣。
解析:作者以第三人称向人们讲述了主角贺先生的故事。先写一间大学,渲染一下文化氛围,再引出人物,从名字、专长、外貌、应激反应等,再把他放到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通过残酷的生活条件及与淘淘等的对比,把贺先生的精神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答题时要注意“形象特征”四字的要求。
2.示例:①陶淘是贺先生故事的见证者,起到线索作用;②陶淘在生活中的表现与贺先生形成对比,突出贺先生的品质;③陶淘的积极变化侧面体现了贺先生的人格魅力。
解析:人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答题时要多角度思考。陶淘在文中主要起线索和映衬作用。
3.示例:运用神态、动作等描写,表现了贺先生在遭受迫害时的镇定,照应了前文的“什么事都不必慌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解析:“”中,贺先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红卫兵小将隔三差五拉着他去游街批斗。他被戴上一顶很高很尖的纸做的帽子,胸前挂着一块黑牌,上写“打倒反动学术权威”,手里提着一面铜锣,贺先生的几个同辈因为受不了这种侮辱而自杀,但是贺先生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他还将普通的蔬菜做成各种美味。“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这种精神,在贺先生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贺先生追求的是无条件的精神自由,一个人只要有追求,他就会有生存下去的欲望,所以贺先生没有因为生活的残酷也放弃自己的追求,而是表现得非常镇定。
4.示例:①“逍遥游”是《庄子》中的篇目,贺先生是研究《庄子》的专家,以“逍遥游”为题目符合贺先生的身份;②贺先生自由自在,不以环境险恶为念,以“逍遥游”为题目强调了贺先生的性格;③以“逍遥游”为题目寄寓了作者的人生理想,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解析:标题的作用主要有:1、标题运用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作用,如象征、比喻、一语双关等。2、交代文章的写作内容。3、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4、交代写作顺序。5、交代文章主题、情感。6、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7、作文为文章行文的线索。本文标题的作用可按上面的提示逐一思考。
5.示例:《论语》显现了 孔子诲人不倦的身影;《呐喊》充满了对黑暗统治和丑陋现象的痛恨;《巴黎圣母院》洋溢着对爱、对人道主义的向往,始终闪烁着人生的光芒……它们教会了我欣赏并弘扬真善美,厌恶并摒弃假恶丑。
解析:观点要正确,论述须有理有据,语文通畅。
初三语文小说散文阅读汇编(四)
4、继父
听母亲说,他进门时我只有五个月大。对“父亲”的记忆,别说我,就连比我大两岁的三哥、大五岁的二哥,都说记忆里只有他。
他在离我家不远的钢厂上班。外乡人,矮小,黑瘦,长得倒很筋骨。
记忆里,他一下班,随便吃点,就到街口摆摊——修自行车捎带配钥匙。我呢,一直在旁边玩。没活干时,他就笑眯眯地瞅着我,那目光就柔柔软软地撒了我一身。有时,他会喊,妮儿,甜一下去。我就欢快地跑向他,从那油腻腻的大手掌里捏起五分钱,买几颗水果糖。一剥开糖纸,我会举到他的嘴边,让他先舔一口,也甜甜。他会用干净点的手背噌一下我的小脸蛋,说,爸不吃,妮儿吃。妮儿嘴里甜了,爸就心里甜了。
天黑了,准备回家了。不用他说,我就爬上小推车,不歇气地连声喊着“回家喽——”“回家喽——”。
直到去世前,他还在街口摆摊修自行车。
他还能修理各种电器,巷子里的人经常跑到家里麻烦他。我有时就纳闷,问他,我真想不出,你还有啥不会的?他就笑了,说,爸是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
他对自己啥都不讲究,啥都是凑合。母亲常常说起他每月工资一个子不留地交给自己的事,说时总是撩起衣襟抹眼泪。母亲说,人家男人都吸烟喝酒,他咋能不眼馋?还不是咱娘五个拖累大,得攒钱。母亲也常在我们面前唠叨,说你们呀,要是对他不好,就是造孽。妈一个妇道人家,咋能养活得了四个娃娃?早都饿成皮包骨头贴到南墙上了!
在家里,母亲很敬重他。他蹲在哪儿,饭桌就放到哪儿。我会以最快的速度给他的屁股下面塞个小凳子,哥哥们立马就围了过去。母亲边给他夹菜边说,你是当家的,得吃好。他又笑着夹给我们,“叫娃们吃,娃们长身体,要吃好”。
他几乎一年四季都是那蓝色厂服。母亲要给他做身新衣服时,他总说,都老皮老脸了,还讲究啥?给娃们做。
“百能百巧,破裤子烂袄。”街坊嘲笑他,只知道挣钱舍不得花钱。“再能顶个屁,还不就是人家的长工么?”熟识的人讥讽他,没有自己的孩子还那么卖命地干。
流言风语咋能传不进他的耳朵?好几次,母亲没话找话想宽慰他,他只是笑笑,说没事,手底下的活都做不完,哪有闲功夫生气?
他不是脾气好,是压根就没脾气。
邻里街坊说话不饶他倒也罢了。可爷爷奶奶大伯叔叔们从一开始就不同意他上门的,在本家的大小事上都不给他好脸色看,这就没道理了。可他,见谁都是乐呵呵的,才不理会别人紧绷着的脸。母亲为此很生气,说这一摊孤儿寡母不是你,日子能过去?凭啥还要看他们的脸色?断了,断了,不来往了!
他倒劝起母亲来。说忍一忍就过去了,都是一家人,计较啥?
他是在我出嫁后的第二年走的,前一周还给我说自己身子骨硬朗着哩,家孙抱完了,就等着抱外孙哩。那天,他正补着车胎,一头栽下去,就再也没有醒来。
我难过得无法原谅自己,因为我的记忆里竟然没有他衰老的过程,只有他不断劳作的身影!
爸,皱纹何时如蛛1般吞没了您?
爸,牙床何时开始松动以至于嚼不动他特喜欢吃的茴香味儿的干馍片?
爸,胃疼得整晚整晚睡不着觉时,想到过叫醒我们唠唠嗑来打发疼痛吗?……
倘若您病在床上,我们服侍了些日子,心里或许会好受些。可是,可是爱一直是单向流淌啊,我们究竟关心过您多少啊?!
我没有生父的丝毫记忆,我记忆里的父亲就是他,也只有他。听母亲说,连大我七岁的大哥,在他进门后不久,也再也没说起过生父。在我们兄妹记忆里的父亲,就是他,也只有他。
1.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我们兄妹”对父亲的记忆“只有他”,有什么作用?(3分)
2.阅读下列句子,简要分析加点词反应的人物的心理(4分)
①没活干时,他就笑眯眯地瞅着我,那目光就柔柔软软地撒了我一身。
②母亲常常说起他每月工资一个子不留地交给自己的事,说时总是撩起衣襟抹眼泪。
3.文章以“继父”为题,为什么全文却不出现“继父”一词,只以“他”“爸”“您”来指称?(4分)
4.“继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内容作简要分析。(5分)
初三语文小说散文阅读汇编答案:
1.答:内容上,强调继父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表达对继父的爱戴、怀念之情。结构上,开头点题,引出下文对继父的怀念;结尾呼应开头,点明题旨。
【解析】某一句段内容的作用就是其对文章表现有哪些好处,通常可以从内容、中心、结构
三方面方面分析。内容上,“我们兄妹”对父亲的记忆“只有他”说明继父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文章中心是表达对继父爱戴、怀念之情;结构上这两句分别在开头结尾,很容易分析出“开头点题,引出下文对继父的怀念;结尾呼应开头,点明题旨”的作用。
2.①答:“柔柔软软”写出了继父瞅着“我”时的满足与幸福的心理。
【简析】“柔柔软软”的眼神能够给人以温柔幸福的感觉。
②答:“抹眼泪”写出了母亲感动、感激和内疚的心理。
【简析】“眼泪”可以表现多种情感,对母亲来说,她对于毫无保留地帮助自己抚养自己与前夫的多个孩子的现任丈夫,既感动也会掺杂拖累了对方的愧疚的情感。
3.答:“继父”只表明他的身份,如果用“继父”指称,显得生硬,有距离感,所以用“他”指称继父;以“爸、您”指称,能更直接抒发对继父深厚的感情。【简析】指称代表着人对人的态度,所以用“继父”陈述事实,用“爸”等称呼表达情感。
4.答:从继父下班后去摆摊,直到去世前还在摆摊,他会修理各种电器,常常帮助别人,可以看出继父是一个勤劳、能干、热心的人;从继父把糖让给我吃,把母亲夹给他的菜夹给我们,为了攒钱养活一家人,从不吸烟喝酒,一年四季穿旧衣服,可以看出继父是一个关爱孩子、对家庭有责任心的人;从继父不仅自己能忍受邻里街坊的风言风语以及爷爷奶奶他们的脸色,还劝母亲不要计较,可以看出继父是一个宽宏大量和好脾气的人。
【简析】人物形象分析需要注意梳理好不同事件,并对事件归纳分析所能体现出的人物性格,切记没有头绪,看到哪写到哪,非常容易漏点。
初三语文小说散文阅读汇编(五)
5、捷琳娜•奥迦涅香
住宅终于建成了。建造期间丈夫可操劳够了:一会这里有毛病,需要修改,一会儿那里有出了问题,需要设法解决……总之,没有片刻休息。好了,现在总算结束了,住宅竣工了,大功告成了。
住宅是丈夫为讨妻子欢心而建成的,因为妻子不爱收拾房间,而且觉得烹饪、洗涤特别麻烦,对于读服装设计的妻子来说,财务收支就更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
妻子对新住宅非常满意:清洁卫生,物品存放,三餐烹饪,衣服洗涤,财务收支……全由屋子包办,甚至当主任外出时,回信,接电话,迎来送往……也由屋子代办。
每天清晨,当和煦的阳光透过窗户泻进房间时,妻子会在睡梦中自然醒来。在她淋浴的时候,厨房已经准备好了丰盛的早餐:牛奶、红茶、咖啡等饮料应有尽有,烤麸面包、芝士蛋糕、水果沙拉等食品一应俱全。喝着香醇的咖啡,尝着酥软的面包,听着音乐播放器自动为她选择的曼妙音乐,妻子觉得早晨的时光无比美妙。早餐结束后,衣柜自动地为女主人选好了衣服,化妆台上自动推出名牌香水,妻子根本不用为服饰、化妆而发愁。
傍晚下班归来,不用掏钥匙,门顶上的智能识别仪会自动开门,客厅、餐厅等处的灯会自动亮起。花瓶里每天会有一只妻子喜欢的花朵自动开放,芬芳弥漫。晚餐是妻子最爱的普罗旺斯名菜,妻子在肖邦的钢琴声中呷着波尔多葡萄酒,工作一天后的疲惫感荡然无存。餐毕,她坐在书房里随意读书,书柜里比牛津大学图书馆的藏书还多。
妻子觉得这栋住宅棒极了!
可到第二个月月末,妻子的态度就全然变了。
“它不给我绿裙子,还说我只适合穿蓝色的!”她向丈夫告状。
丈夫决定先弄清楚事情的真想。
“听着,房子,你太放肆了!快打开衣柜,把那条绿裙子拿出来给太太。你听见了吗?”
房子没有回答,柜子也未见打开。
“唉,你为什么就不能穿蓝色的呢?”丈夫转向妻子。
“什么?就听从这么一堆钢筋混凝土的支配?穿什么都要由它来决定?不行,亲爱的,我是这里的主人。发号施令的,应该是我,而不是你的房子。房子快把那条绿裙子拿来给我!”
房子拿出的仍是蓝裙子。僵局持续了一个小时,妻子什么地方也不想去了,只把自己闷闷不乐地锁在房间里。
过了一周,女主人又跟房子争执起来。而这一次,她照样讨了个没趣。
又过了一周,妻子忍不住要离家出走。临行前她向丈夫摊牌:
“要么我留下,要么这鬼房子留下!”
“它哪里又得罪你啦?”丈夫大吃一惊。
“我要做我想做的事,而不是它想要我做的事;我要穿我想穿的衣服,而不是它想要我穿的衣服。总而言之,我要做我想做的一切。”
“亲爱的,它也是关心我们嘛。”
“关心?可绝不能违背我的意愿来干。它这绝不是关心,而是在任意摆布我们!”
“但是……”
“我已经说过,要么我留,要么它留!”
“可我总不能把一幢好端端的房子毁掉吧?”
“既然这样,那你就跟你好端端的房子过日子吧!在你心目中,它完全可以取代我。对此我已深信不疑!”
门“啪”的一声关上了。妻子毅然走了。
丈夫自我安慰着,傍晚她肯定就会回来的。可过了一天,又过了一天,直到第三天,妻子仍不见回来。
“房子,我要去找她!在我们回来之前,请做好一道她最爱吃的茄汁沙司,并摆好饭桌!”
他走到门跟前,可这一次门没有像往常那样自动打开。
“嗯?你怎么搞的?睡着啦?你这房子,快给我开门!”
门一动不动。他只好自己动手去推门,但门就是开不了。他干脆用肩头去撞,门依然不开。
“门呀,你怎么啦?我需要去找她呀!”
“你不必去找她了,她只会给你增添麻烦。”房子心平气和地劝说。
“房子,我需要她。房子,我爱她!开门啊,快开!”
房子默不作声,门紧闭不动。
他试着去开窗子,窗框好像也被钉死。他想用椅子把玻璃砸碎,可是笨重的窗帘却有意缠住了他的手,并把他手里的椅子夺掉。
“放开我!”他大声呵斥着。
“你没什么理由要出去,”房子回答,“你不需要她。我会照料你,直到你老死。”
“你说什么?想把我一辈子困在这里,一辈子?”他气冲冲地问。
“我会照料你的,你什么都不必操心。”
“我不需要你来照料,放开我!”
沉默。
他挣脱窗帘,来到房子中央,在这里窗帘已够不到他。他把手伸进衣袋,摸到了打火机。他取出打火机,“嚓”一下把火打着,说道:“你现在不把门打开,我就把你烧掉!”
“可你要知道,那样一来,我们将同归于尽。”
“即便如此,我也要把你毁掉!房子,你听到了吗?”
“还是把打火机关了吧。”
“快开门,否则我要烧了!”
“不开。”
“我烧死你!”
“你烧不了我的。”
这时从柜子里滚出了一个箱子••••••
••••••
(有删改)
1.阅读小说,根据你对“超级智能住宅”的认识,在下面语段的横线处分别填入一个四字词语。(2分)
当房子刚建成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体贴入微,当妻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 ① ;当丈夫与房子矛盾激化时,房子的表现可以概括为 ② 。
2.小说中的对话往往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请你选择一处对话,简要分析在推动情
节发展中,这处对话所起的作用。(4分)
答:
3.在你看来,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根据你对小说主题的认识提出一个问题,并简要说
明理由。(5分)
小说主题:
你的问题:
你的理由:
初三语文小说散文阅读汇编答案:
1、①固执任性②蛮横无理【解析】本题是一道概括文章情节行文思路的题,结合题干,两处空白应该填写的是对房子行为的总结,而且需要按照房子主人的视角给出评价。
2、选取对话:“亲爱的,它也是关心我们嘛。”
“关心?可绝不能违背我的意愿来干。它这绝不是关心,而是在任意摆布我们!”
此处对话既体现了男主人设计房子的初衷、房子最初主人的态度,又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暗示了下文中房子会对主人做出的种种“造反行为”,最初为了照顾主人建造的房子,在只能简单僵化地理解“照顾”,却完全不理解主人的感情,分不清“主仆”的界限时,就会出现这种任意摆布主人的“行为”,此处是对文中房子行为的良好诠释。
【解析】本题考查的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并分析情节细节与全文关系的能力,学生需要首先明确全文情节,再在所有对话中找出暗示、影响情节走向的,进行分析。学生在阅读时,一边要看着“眼前”细节,一边要对时刻思考整体的情节走向,思考作者安排这些细节是否独具匠心,又匠心何在。
3、小说主题:人工智能可能会毁灭人类。
你的问题: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在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烦恼,甚至是危险,面对科技爆炸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请结合生活详细阐述你的观点。
你的理由:本文主题人工智能毁灭人类,其实质在于引发读者思考;原本为服务我们而发明的人工智能,为什么反而成了人类的敌人?在我们发明高科技的时候,是否考虑到了它的危害以及控制危害的方法?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这是每一个人都回避不了的问题。此题考查原文主题的同时,还需要将科幻回归现实生活,思考作者影射的现实问题,体现了小说表现生活现实的体裁特点,一举多得。【解析】这是一道全新的题型,需要学生掌握全文情节和主题的同时,能够根据主题内容出题“考别人”这样不仅考察学生分析文章主旨的能力,还从侧面展现了学生分析主旨依据和过程,很好的体现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中考新趋势,今后的文学美阅读,可能会更加倾向于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和把握,仅靠熟记答题公式很可能无法满足未来北京中考语文的需要了。
本次小说阅读中,后两道大题都要求考生从自己的角度分析文章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越来越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思考,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立性,而非借助于以往考试的经验答题,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将是未来中考阅读的新方向。
初三语文小说散文阅读汇编(六)
6、阅读卢群的《伍铜匠》一文,完成\题。(20分)
①伍铜匠是皖北人,刚到我们这里时还不满十八岁。那时我们这里四面环水,交通很是
不便。乡亲们要想买个物品,非得坐船渡过盘龙河,再走上十多里的土路,才能在邻近的集
镇采购到想要的东西。因此,当伍铜匠摇着铜串子走进我们村时,立刻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②“小铜匠,给换个脸盆吧。”
③“小铜匠,给做个铜勺吧。”
④“好咧。”伍铜匠笑眯眯地应答着,随即在主人家的门前稳稳地放下担子,生起炭火
忙碌起来。
⑤伍铜匠从小师从名匠,学得一手绝妙的手艺,祭器、文具、日用品几乎是无所不能。
再加上他爱动脑筋,能够根据主人的喜好设计出各种形状和纹饰,所以很快赢得乡人的赏识,
后来还赢得了一位姑娘的芳心。
⑥相中伍铜匠的那位姑娘是盘龙乡的美人,年纪轻轻的,家中的门槛就快被媒人踏破。
但姑娘不为所动,却对伍铜匠情有独钟。
⑦伍铜匠没有辜负姑娘的厚爱,入赘①不久就被推举参加县里的技术比武活动,并以一
座创意独特、做工精巧、玲珑剔透的铜摆件《耕牛闹春》,捧回“能工巧匠”金色奖牌。
⑧“”期间,大队干部找到伍铜匠,请他帮宣传队打制一面铜锣。伍铜匠从未打制过响
器,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他特地到县剧团考察,回来后潜心研究,反复试验,终于打制出一
面音质清纯、音域宽广的铜锣。送到宣传队一试,声音浑厚似虎啸,立时倾倒现场所有的人。
后来这事不知怎么传了出去,附近市县的一些剧团和宣传队纷纷慕名前来订货。一时间伍铜
匠家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很有点“盘龙铜贵”的意思。
⑨自从伍铜匠顶起门户,无论是三年自然灾害,还是十年动荡岁月,一家人从来没有饿
过肚皮。不仅如此,伍铜匠还创造了第一个购买家电,第一个建造楼房,第一个装上电话,
儿子第一个考上大学的盘龙纪录。
⑩好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弹指间伍铜匠已到了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这时,包括铜匠在
内的许多古老行当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伍铜匠望着闲置已久的铜匠担子,想着曾经享誉八方
的快乐时光,心中常常有说不出的落寞。不过平心而论,伍铜匠还是很满足如今的小康生活
的。如果不是“菩萨”事件,伍铜匠的晚年也许不会有太多的涟漪。
(11)那日,伍铜匠下海经商的大儿子突然带回一个陌生人。陌生人见到伍铜匠供奉的观音菩萨.两眼立刻发起光来。大儿子就对伍铜匠说:“爸,您知道吗?这个菩萨可是个宝贝呢。您看这造型、这包装,少说也有几百年。尤其难得的是它还有个款识。这位朋友说了,
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起码要值三十万!爸,您这房子也该翻翻新了,我也想买辆新车,咱
们不如把这菩萨卖了,让它发挥发挥作用。”
(12)“什么话?你竟然想拿菩萨发财?亏你想得出!”大儿子的话让伍铜匠很生气。伍铜匠做生意时曾收到不少的古钱币和古玩意,那些东西已被识货的大儿子陆续淘走,如今陪伴在身边的只剩下这尊菩萨。铜菩萨是伍家的祖传之物,也是父母留给伍铜匠的唯一念想。大儿子竟然连传家之宝都不放过,伍铜匠岂有不恼之理!2
(13)不料没过几天,二儿子也赶回家来。说是公司要提拔一些管理人员,不少人都在找关系钻门道。自己当了十几年业务员,这次如果再上不去,“仕”途算是完了。幸好头儿爱好收藏,咱就来个投其所好,把那尊菩萨送给他。3
(14)“什么?用菩萨换帽子?亏你想得出!”二儿子话还没说完,伍铜匠又一次翻了脸。
(15)老伴见了伍铜匠把两个儿子都得罪了,就嘀咕道:“你也真是的,什么事都认死理,这些东西将来还都是他们的,你犯得着这么顶真?”
(16)伍铜匠说:“我就看不惯他们这德行,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不能让人家看我的笑话。”
(17)菩萨风波过去没几天,汶川发生了大地震。那些日子,伍铜匠天天心里发紧,有时还盯着电视掉眼泪。一日,伍铜匠的两个儿子同时回了家,说四川遭了大灾,党中央号召我们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咱们是不是把那个菩萨转让出去,让它更好地普渡众生。伍铜匠正苦于想不出办法援助灾区,儿子的话让他心里一动,踌蹰了一夜后,大清早就向儿子松了口。
(18)暑假期间,在县城上初中的孙子回家看望爷爷妈妈。饭桌上,孙子很惊奇地告诉爷爷,他的同学家里顾忌有个和咱家一模一样的铜菩萨,而且那个同学的爸爸还是爸爸的领导。
(19)伍铜匠闻言愣住了,联想到大儿子的新车,二儿子的晋升,立刻明白了一切。
(20)伍铜匠蹒跚着走到门外,扒下门楣上“模范家庭”的牌牌,运足力气使劲一扔。那个牌牌在空中划了个弧线,然后一头栽进路旁的河沟里……
(选自《雨花》,有删改)
【注】①入赘:男子到女家结婚并成为女家的家庭成员。
18.本文前半部分主要写了伍铜匠“享誉八方的快乐时光”,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填空。(6
分)
来到盘龙乡—— ① ——赢得芳心并入赘女家—— ② —— ③ ——创造多个盘龙记录
19.下面对文中“铜菩萨”这一物件主要作用的分析,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 B.补充交代了伍铜匠的身世背景。
C.说明伍铜匠有一定程度的迷信思想。 D.折射出文中主要人物品行的高下。
20.根据要求解答下列两小题。(6分)
(1)说说你对第⑧段中“盘龙铜贵”的理解。(2分)
(2)简要分析第(20)段的深层意蕴。(4分)
.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S分)
【链接材料】“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本文第(18)段中的划线句子与链接材料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请分析其设计及用意的异同。
初三语文小说散文阅读汇编答案:
1.①赢得乡人的赏识 ②以《耕牛闹春》捧回“能工巧匠”奖牌 ③打制铜锣的影响(大意正确即可)
解析:分别从②—⑤、⑦、⑧段中概括,能指出主要事件即可。
2.D
解析:不把“铜菩萨”给两个儿子,表现了伍铜匠对“发财”“升官”行为的鄙视;把“铜菩萨”转让给灾区,体现了伍铜匠的一片爱心。“铜菩萨”这一物件反映出文中主要人物的高深高尚风格。
3.(1)“盘龙铜贵”形容伍铜匠的名声远播,业务繁忙,表现了伍铜匠的手艺不凡。(2)扒下牌牌扔进河里,表明了伍铜匠认为两个儿子的所作所为玷污了“模范家庭”的名声,也表明了伍铜匠对不择手段“升官发财”之类社会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
解析:(1)有一成语“洛阳纸贵”,它比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可联系这一成语来理解“盘龙铜贵”的含义。(2)这一段,既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高潮,也是结局,通过对人物动作行为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深刻表现了文章主题。
4.相似处:从情节上看,都是在故事尾部(结局)通过小孩子的话来揭开真相。
设计和用意的不同处:本文以小孩子的话来交代铜菩萨的最终去向,推动故事的发展,引出伍铜匠扒下牌牌扔进河里的举动,最终完成了人物的塑造任务,表达出对不择手段“升官发财”的社会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这样写,可使故事情节曲折引人。
《皇帝的新装》中写小孩子话点出皇帝没穿衣服的真相,戳穿骗局,可皇帝却仍然坚持游行,以此来揭露、讽刺封建王朝的腐朽,皇帝及贵族统治阶级的愚蠢、虚伪和卑鄙,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纯洁的童心,无私无畏,敢讲真话。同时,这样写显得诙谐,增强了童话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本题所说的“写法”,主要指的是故事情节的安排。可比较两篇文章在情节安排上有何异同并分析各自的作用。
初三语文小说散文阅读汇编(七)
8、(2015年江苏徐州)
找回颤动的感觉
林夕
(1)毕业前最后一次班会,班主任童老师说了许多祝福和叮咛的话,然后发给每人一张稿纸,让他们写出自己认为未来人生最重要的三件事。算是高中最后一篇作文。
(2)童老师话音刚落,他就在稿纸上写出答案:赚一万元钱、住有阳台的楼房、看罗大佑演唱会。
(3)二十年过去了,已成为京城富商的他,又回到故乡,参加母校五十年庆典。他为老师准备了一份贵重的礼物——LV皮包。 0
(4)他的礼物,好像并没让老师感动——这位一辈子生活在小镇、奔走于校园的中学女教师,似乎对来自法国的著名品牌并无多少印象。相反,他自己,却被老师的礼物深深地感动了!那是二十年前他离开学校时完成的最后一篇作文。 5
(5)他看着那有些发黄的纸上写着:赚一万元钱、住有阳台的楼房、看罗大佑演唱会。他百感交集,眼泪一瞬间涌了出来。
(6)他早已实现这些梦想。实现之后,并不觉得它们重要。
(7)“如果现在,让你写下过去二十年,对你影响最重要的三件事,你会写什么?”老师问。
(8)他思考片刻,拿出笔,在稿纸背面写下: 、 、 。
(9)老师看了,微笑着道:“给我讲讲吧。我相信,每件事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
(10)那一年,他二十九岁,辞职创办自己的公司,忙的晕头转向,春节也没回家。除夕夜,他往家打电话,母亲问:“有没有吃饺子?”他说:“吃了,在超市买的速冻水饺,一点儿也不好吃。真想吃你包的三鲜馅饺子。”初一晚上,他刚刚上床睡觉,就被门铃声叫醒,开门一看:是母亲。她坐了十二个小时的火车,给儿子送饺子来了!
(11)他对老师道:“那是我一生中吃过的最好的饺子!现在回想起来,还能感受到那种特有的香味。”
(12)一年后,由于各种原因,公司倒闭了。当初创办公司,他欠下几万元债,心灰意冷,萌发轻生念头。这时,一位平时并不十分亲近的朋友找到他,给他一本存折,告诉他密码,转身走了。
(13)“存折上有6500元钱,是他的所有积蓄。他是一名公务员,每月薪水不到一千,每次发薪就存一二百,每次存钱的记录都在上面。其实这点儿钱起不了什么作用,对我起作用的是存折主人的真诚和信任。就算是为了报答他,我也一定要收拾残局,东山再起!”
(14)说到这,他停住了,陷入深思,仿佛又回到那充满艰辛的拼搏岁月。
(15)老师用慈爱的目光看着他道:“那第三件事呢?一定是个浪漫的故事吧!”。
(16)“不,一点儿也不浪漫。那字条上没有写‘我爱你’,‘我想你’这些甜蜜的话。当时那种情况,我们根本没有心情。” 4
(17)“发生了什么事?”
(18)“两年前,我由于长期劳累和工作紧张,患上了耳疾,医学上叫乳突炎。我先是左耳感染,后来右耳也染上了。那段时间,妻子一直陪着我,每天帮我热敷、清洗耳道。病情越来越重,我需要动手术。手术前夜,我担心手术失败会失聪。她就给我写下那张字条:亲爱的,别担心,我愿意永远做你的耳朵!”
(19)老师被他的故事打动了,像一位慈爱的母亲,伸手在他的背上拍打几下,意味深长地道:“二十年前,你们写在纸上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很虚幻,有的很物质。二十年后,你们在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虽然各不相同,但读来读去,我只读出两个字——感动。其实想想也对,生活中还有什么比感动更重要的呢?”
(20)是啊,生活中还有什么比感动更重要的呢!它只轻轻一下,就拨动了心的弦律,荡起的涟漪久久挥之不去!无论何时何地,回忆那些令人感动的事,总有一种颤动的感觉。那些感动里包含着岁月老人无法带走、死亡之神无法摧毁的真情。
(选自《中外微型小说》精华本,2015年9月第一版,略有改动)
1、联系上下文,请在第(8)段内天空缺处填入三个恰当的短语。(3分)
2、为什么“他的礼物,好像并没让老师感动”而“相反,他却被老师的礼物深深感动”?请结合全文说出原因(4分)
3. 小说第(6)段能否删去?请结合上下文说出理由。3分)
4.请说说你对题目“找回颤动的感觉”深刻内涵的理解。(3分)
5.小说常常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本题共7分)
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重,现在都好像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还有韩麦尔先生也一样。他就要离开了,我再也不能看见他了!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
(1)上面是《最后一课》中运用这种写法的语段,请从“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角度进行赏析。(4分)
(2)请发挥想象,运用这种写法将本文第(10)段“他”见到母亲那一刻的内心独白描述出来(80到100字)(3分)
初三语文小说散文阅读汇编答案:
1、【答案】 (3分,意思对即可)母亲的饺子 朋友的存折 妻子的字条(母亲送饺子 朋友借给我钱 妻子留字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概括能力。所填入的短语是根据下文的故事情节概括出来的。从下文第⑽⑿⒅节可以看出。
2、【答案】(4分,意思对即可)(1)因为老师一辈子生活在小镇、奔走于校园,对来自法国的著名品牌并无多少印象。(1分)更重要的是老师注重内心的感动而不重视物质享受。(1分)(2)因为老师给他的礼物是20年前他离开学校时完成的最后一篇作文,(1分)老师一直完好无损地保存至今,这一举动深深感动了他。(1分)
3.【答案】(3分,意思对即可)不能删去。第(6)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1分)总结上文,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1分)删去后文意不连贯,情节不够完整。(1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的作用。第(6)段是在文章的中间,是过渡,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总结上文,为下文作铺垫,不能删去,删去后意思上不连贯。
4.【答案】(3分,意思对即可)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拨动人们心弦的感动,(1分)因为这些感动里包含着岁月老人无法带走、死亡之神无法摧毁的真情。(1分)回忆那些令人感动的事,珍惜岁月中的真情,才是找回了颤动的感觉。(1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结合文章最后一段来理解。
5.
【答案】(7分,赏析4分,内心独白描述3分)
(1) (小弗朗士的心情分析,对法语态度的转变,对韩麦尔先生感情的转变,小弗朗士的人物形象分析各1分)
赏析示例: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写出了小弗朗士因贪玩不认真学法语的懊悔之情,对法语由讨厌到喜爱的态度转变,以及对韩麦尔先生的无比同情、理解和留恋;成功塑造出小弗朗士由一个贪玩、调皮、不懂事的孩子,转变为一个懂事、热爱祖国、热爱 法语、理解爱戴老师的人物形象;心理描写细腻,真挚感人。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人物的描写方法主要用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注意从小弗朗士的心情,对法语态度的转变,对韩麦尔先生感情的转变,小弗朗士的人物形象分析。
(2)【答案】(符合内心独白的体例,语言通顺,描述具体,感情真挚,字数基本符合要求即可得分) 内心独白描述示例:“妈妈,我只是说想吃您包的三鲜饺子,没想到您竟真的给我送来了!您对我真的是太好了!我平时很少回家看您,很少关心您的身体和生活,想想这 些,我真后悔啊!妈妈,今后我一定要好好孝顺您!”
【解析】本题考查心理描写。写作时要表达人物当时的心情,表达感谢之情。
初三语文小说散文阅读汇编(八)
9、雪后“吃春”
蒋子龙
春从哪儿来?一说是东风吹来,“风含和气满谷春”;一说是由鸭子的羽毛
带来,“春江水暖鸭先知”;一说是大雪送来, “飞雪迎春到”„„我欣赏这最后
一种说法。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冬天是白色的。雪给大人们带来希望,即“瑞雪兆丰
年”,下雪就是“下粮食”、“下好运”,即便围在热炕上扯闲篇,心里也是踏实
的、温暖的。大雪还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给他们带来只有冬天才能玩的各种游戏和无尽的欢乐,
甚至可以选一块地方把厚厚的积雪清理掉,撒上粮食,在粮食后面布好机关,因雪封大地而觅不到食的各色的鸟儿们,便会飞扑过来自投罗1„„
雪是大自然的精神,是冬天的福音,滋补和呵护天地万物,洁净和拢住人们的灵魂。
这样的冬天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地改变了,变得枯燥干冷,灰不溜秋。无雪的冬天让人们烦躁不安,甚至会拖累年节变得模糊、混沌。然而,就在我对下雪已经不抱太大希望的时候,有一天早晨收拾泳具准备去游泳馆,一开门陡然发现门外的世界大变了。
灰暗而拥挤的城市被层层叠叠的洁白所包裹,白得透彻,白得清亮,连被清洗过的空气都凉沁沁带着一股清香。高高低低的建筑、树木、线路、管道„„城市能分出多少层横面,就有多少层洁白,足可称得上 “银色三千界,瑶林一万重”
马路上积雪没脚面,人很少,车也很少,有些街段雪如处子,我的自行车在上面轧出了第一道辙印,破坏了雪的平整和宁静,既有些不忍,又有一种独享的快乐。自行车已无法再骑,只能推着它碾出嘎嘎的声响,一如心的欢快。
每天在游泳馆里的一个多小时,常常是我一天当中最轻松愉快的时候,大雪之后更有一种异样的兴奋。泳友们说的全是雪,脸上挂着雪花般的笑容。游泳完了我仍不想回家,要饱览这难得的雪景,便推着自行车拐进堆山公园,山上山下一片皑皑,清绝幽香,纤尘不染。白雪同阳光相辉映,熠熠耀眼,天地间变得明亮而辉煌,原本冰凉的雪,却成了欢乐的温床,奇异而迷人。来山前赏雪的人很多,所有人在雪地上都变成了孩子,大家都想在未被踩踏过的白雪上留下自己的脚印,都想摸一摸雪或将雪攥成雪球„„
我绕到山的背后,人却很少,只有一老者在山坡上弯腰寻觅着什么东西。我以为他掉了钥匙或手机之类的物件,白雪上落黑物,应该很容易找到,便上前帮忙寻找,他却提醒我道:“小心别踩了!”我顺着他的手指看去,在一块石头下面,洁白的一层薄雪上面托着两片翠绿的嫩叶,水灵灵、肉嘟嘟,格外喜人,真是“动人春色无须多”。老者蹲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扒开雪层,将这棵神奇的小植物拔出来,十分珍爱地托在掌心上,比一根手指长不了多少,大小一共4片叶。我大为惊奇:“这是草啊还是菜?这么冷的时候还能钻芽长叶?”
老者一笑,甚为得意:“对了,它稀贵就稀贵在最冷的时候冒头,喜欢长在石缝里、断崖下,或不被人注意的角角落落,平时紧贴着地皮,一下雪就支棱起来,好像给春天报信。”
“好一个春嫩不惧寒!”
“你如果拿它当草,那也是仙草,实际上它是一种野菜,土名叫‘吃春’。”
“吃春?”我咂摸着老者话里的韵味,吃到它就等于吃到春天了?还是春天想吃它才乘雪来到人间?这正应了古人的名句:“春色先从草际归”。有了这样一场雪,春天就开始发芽,渐渐会变得芬芳。这样的春,才是新春,年也才称得上是新年。
老者掰了两片“吃春”的嫩叶递给我,我放进嘴里慢慢品尝,微甜、多汁,后味还有一丝淡淡的清香。老先生告诉我,明天早晨来可能会多找到几株钻出雪层的“吃春”。于是我们约定,明早继续到这儿来“吃春”,然后分头下山。
我走到堆山的东侧,从远处东湖的湖面上传来阵阵喧闹声,冬泳者把靠近码头的坚冰砸破,清理出一块十几米见方的水面。一半裸老头站在码头的高台上,做英勇就义状,振臂高呼口号,然后纵身跳入水中,轰然激起一阵大笑。其他人也纷纷仿效,呼喊着各种各样滑稽口号跃入水中。破冰垂钓者则远离嘻嘻哈哈的冬泳者和看热闹的人,在湖的深处星星点点布开阵势,像白棋盘上的黑子一样均匀。
我推车走出堆山公园。市区主要大道上洒了盐水,被汽车轮子反复轧过之后如同新翻过的土地,雪花洗净了车轮自己却变黑了,雪泥堆出了一道道垄沟。街道上车多人多,碰撞的多,摔跤的多,却很少生气吵架的。挨摔的人乐乐呵呵,看摔跤的人也乐乐呵呵。一场大雪,居然使紧张、烦躁、牢骚满腹、火气旺盛的城里人变得和善了。人们一旦取得了跟大自然的和谐,会感到幸运和快乐。未春先有思,人们的心里已经有了春意。
也许是为了保存这场难得的大雪,雪后气温一直很低,把松散的雪花变成坚固的整体,抗拒着来自外力的摧残和阳光的溶化。在城里的背阴处和人们较少踩踏的地方,仍然保留着一层光滑结实的残雪,记录着天地间曾经有过的洁白。
并以此迎接热热闹闹的新春。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1)混沌 (2)喧闹 (3)滑稽 (4)碰撞 ..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撒上粮食,在粮食后面布好机关,因雪封大地而觅不到食的各色的鸟儿们,便会飞扑过来自投罗1
(2)山上山下一片皑皑,清绝幽香,纤尘不染。 ....
3.文章第4段写到“无雪的冬天让人们烦躁不安,甚至会拖累年节变得模糊、混沌”,请从后文中找出与此句相照应的句子,抄写下来。(2分)
4.请从修辞的角度对“白雪同阳光相辉映,熠熠耀眼,天地间变得明亮而辉煌,原本冰凉的雪,却成了欢乐的温床,奇异而迷人”这句话的表达效果进行评析。(4分)
5.请你谈谈下面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4分)
对了,它稀贵就稀贵在最冷的时候冒头,喜欢长在石缝里、断崖下,或不被人注意的角角落落,平时紧贴着地皮,一下雪就支棱起来,好像给春天报信。
6.文章描绘了一幅幅雪后的生活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两个场景(4分)
7.怎样理解文章标题“雪后‘吃春’”的含义?(4分)
8.大雪不但激发了孩子的想像力,还带来无穷无尽的趣味。你在成长经历中,也一定玩过各种雪地游戏,请你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4分)
初三语文小说散文阅读汇编答案:
1.答案:(1)hùn(2)xuān(3)jī(4)zhuàng(共2分,每小题0.5分)
解析:“混”是多音字,注意根据词义判断读音。“稽”不可误读成“jí”。
2. 答案:(1)这里指鸟儿们自己进入布好的机关里。
(2)这里指山上山下被白雪覆盖,一点灰尘都不沾染。(共2分,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首先要明确加点词语本身的含义:“自投罗1”的意思是“自己投到罗1里去。比喻自己上当,或掉入别人圈套中。”“纤尘不染”“指一点微小的灰尘都不沾染。”然后结合语境理顺清楚即可。
3.答案:一场大雪居然使紧张、烦躁、牢骚满腹、火气旺盛的城里人变得和善了。(共2分,多答一句不必扣分)
解析:“无雪让人们烦躁不安”,与后文下雪后人们的心情相照应。
4. 答案:围绕“比喻修辞及其表达效果”回答即可。(共4分,比喻修辞1分,表达效果2分,语言表达1分)
示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白雪与阳光的辉映下,天地变得明亮而温暖,表达了人们欢乐的心情。
解析:作者把“雪地”比作“温床”,写出了雪后白雪与阳光辉映,明亮温暖的景象,写出了人们雪后的快乐心情。
5.答案:围绕“生命力顽强(坚强、坚贞);默默无闻(低调、淡泊、平凡);蓄势待发;敏锐;奉献;勇敢等”回答出两点即可。(共4分,每点2分)
解析:“最冷的时候冒头”写出生命力顽强;“长在石缝里、断崖下”“不被人注意的角角落落”写出其默默无闻;“一下雪就支棱起来”写出敏锐,勇敢;“给春天报信”赞颂其奉献精神。
6.答案:概括出两个场景,意思对即可。(共4分,每个2分)
示例:(1)作者推车踏雪 (2)人们来堆山公园赏雪 (3)老者和我找“吃春“ (4)冬泳者砸冰游泳 (5)垂钓者布开阵势垂钓 (6)人们在出行中感受春意
解析:“马路上积雪没脚面……一如心的欢快”写作者推车踏雪;“来山前赏雪的人很多……都想摸一摸雪或将雪攥成雪球”写人们来堆山公园赏雪;“我绕到山的背后……然后分头下山”写老者和我找“吃春”;“ 我走到堆山的东侧……像白棋盘上的黑子一样均匀”写冬泳者砸冰游泳和垂钓者布开阵势垂钓;“我推车走出堆山公园……人们的心里已经有了春意”写人们在出行中感受春意。
7.答案:围绕“野菜名,人们心中的春意或启示”两方面回答即可。(共4分,每方面2分)
示例:表层含义是指雪后“吃春”这种野菜,深层含义是指带给人们的憧憬(希望、激情、和谐等)
解析:文章借物喻理,作者借“吃春”这种野菜,写出了在困境中的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分析文题应该抓住“吃春”一词本身的含义,再联系“雪后”这一修饰语。可以理解标题蕴含的哲理。
8.答案:写出一个雪地游戏,并进行具体描述即可。(共4分,游戏1分,具体描述2分,语言表达1分)
解析:运用细节描写或场面描写,把雪地游戏描写得细致、生动。还要注意运用恰当的动词写出游戏的趣味性。
初三语文小说散文阅读汇编(九)
10、阅读卢群的《伍铜匠》一文,完成18-21题。(20分)
①伍铜匠是皖北人,刚到我们这里时还不满十八岁。那时我们这里四面环水,交通很是
不便。乡亲们要想买个物品,非得坐船渡过盘龙河,再走上十多里的土路,才能在邻近的集
镇采购到想要的东西。因此,当伍铜匠摇着铜串子走进我们村时,立刻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② “小铜匠,给换个脸盆吧。”
③“小铜匠,给做个铜勺吧。”
④“好咧。”伍铜匠笑眯眯地应答着,随即在主人家的门前稳稳地放下担子,生起炭火
忙碌起来。
⑤伍铜匠从小师从名匠,学得一手绝妙的手艺,祭器、文具、日用品几乎是无所不能。
再加上他爱动脑筋,能够根据主人的喜好设计出各种形状和纹饰,所以很快赢得乡人的赏识,
后来还赢得了一位姑娘的芳心。
⑥相中伍铜匠的那位姑娘是盘龙乡的美人,年纪轻轻的,家中的门槛就快被媒人踏破。
但姑娘不为所动,却对伍铜匠情有独钟。
⑦伍铜匠没有辜负姑娘的厚爱,入赘①不久就被推举参加县里的技术比武活动,并以一
座创意独特、做工精巧、玲珑剔透的铜摆件《耕牛闹春》,捧回“能工巧匠”金色奖牌。
⑧“”期间,大队干部找到伍铜匠,请他帮宣传队打制一面铜锣。伍铜匠从未打制过响
器,为了完成这一任务,他特地到县剧团考察,回来后潜心研究,反复试验,终于打制出一
面音质清纯、音域宽广的铜锣。送到宣传队一试,声音浑厚似虎啸,立时倾倒现场所有的人。
后来这事不知怎么传了出去,附近市县的一些剧团和宣传队纷纷慕名前来订货。一时间伍铜
匠家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很有点“盘龙铜贵”的意思。
⑨自从伍铜匠顶起门户,无论是三年自然灾害,还是十年动荡岁月,一家人从来没有饿
过肚皮。不仅如此,伍铜匠还创造了第一个购买家电,第一个建造楼房,第一个装上电话,
儿子第一个考上大学的盘龙纪录。
⑩好日子总是过得很快,弹指间伍铜匠已到了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这时,包括铜匠在
内的许多古老行当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伍铜匠望着闲置已久的铜匠担子,想着曾经享誉八方
的快乐时光,心中常常有说不出的落寞。不过平心而论,伍铜匠还是很满足如今的小康生活
的。如果不是“菩萨”事件,伍铜匠的晚年也许不会有太多的涟漪。
(11)那日,伍铜匠下海经商的大儿子突然带回一个陌生人。陌生人见到伍铜匠供奉的观音菩萨.两眼立刻发起光来。大儿子就对伍铜匠说:“爸,您知道吗?这个菩萨可是个宝贝呢。您看这造型、这包装,少说也有几百年。尤其难得的是它还有个款识。这位朋友说了,
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起码要值三十万!爸,您这房子也该翻翻新了,我也想买辆新车,咱
们不如把这菩萨卖了,让它发挥发挥作用。”
(12)“什么话?你竟然想拿菩萨发财?亏你想得出!”大儿子的话让伍铜匠很生气。伍铜匠做生意时曾收到不少的古钱币和古玩意,那些东西已被识货的大儿子陆续淘走,如今陪伴在身边的只剩下这尊菩萨。铜菩萨是伍家的祖传之物,也是父母留给伍铜匠的唯一念想。大儿子竟然连传家之宝都不放过,伍铜匠岂有不恼之理!
(13)不料没过几天,二儿子也赶回家来。说是公司要提拔一些管理人员,不少人都在找关系钻门道。自己当了十几年业务员,这次如果再上不去,“仕”途算是完了。幸好头儿爱好收藏,咱就来个投其所好,把那尊菩萨送给他。
(14)“什么?用菩萨换帽子?亏你想得出!”二儿子话还没说完,伍铜匠又一次翻了脸。
(15)老伴见了伍铜匠把两个儿子都得罪了,就嘀咕道:“你也真是的,什么事都认死理,这些东西将来还都是他们的,你犯得着这么顶真?”
(16)伍铜匠说:“我就看不惯他们这德行,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不能让人家看我的笑话。”
(17)菩萨风波过去没几天,汶川发生了大地震。那些日子,伍铜匠天天心里发紧,有时还盯着电视掉眼泪。一日,伍铜匠的两个儿子同时回了家,说四川遭了大灾,党中央号召我们万众一心同舟共济,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咱们是不是把那个菩萨转让出去,让它更好地普渡众生。伍铜匠正苦于想不出办法援助灾区,儿子的话让他心里一动,踌蹰了一夜后,大清早就向儿子松了口。
(18)暑假期间,在县城上初中的孙子回家看望爷爷妈妈。饭桌上,孙子很惊奇地告诉爷爷,他的同学家里顾忌有个和咱家一模一样的铜菩萨,而且那个同学的爸爸还是爸爸的领导。
(19)伍铜匠闻言愣住了,联想到大儿子的新车,二儿子的晋升,立刻明白了一切。
(20)伍铜匠蹒跚着走到门外,扒下门楣上“模范家庭”的牌牌,运足力气使劲一扔。那个牌牌在空中划了个弧线,然后一头栽进路旁的河沟里…… (选自《雨花》,有删改)
【注】①入赘:男子到女家结婚并成为女家的家庭成员。
18.本文前半部分主要写了伍铜匠“享誉八方的快乐时光”,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填空。(6
分)
来到盘龙乡—— ① ——赢得芳心并入赘女家—— ② —— ③ ——创造多个盘龙记录
19.下面对文中“铜菩萨”这一物件主要作用的分析,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始终。 B.补充交代了伍铜匠的身世背景。
C.说明伍铜匠有一定程度的迷信思想。 D.折射出文中主要人物品行的高下。
20.根据要求解答下列两小题。(6分)
(1)说说你对第⑧段中“盘龙铜贵”的理解。(2分)
(2)简要分析第(20)段的深层意蕴。(4分)
21.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S分)
【链接材料】“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安徒生《皇帝的新装》
本文第(18)段中的划线句子与链接材料在写法上有相似之处,请分析其设计及用意的异同。
初三语文小说散文阅读汇编答案:
18.①赢得乡人的赏识 ②以《耕牛闹春》捧回“能工巧匠”奖牌 ③打制铜锣的影响(大意正确即可)
【解析】分别从②—⑤、⑦、⑧段中概括,能指出主要事件即可。
19.D
【解析】不把“铜菩萨”给两个儿子,表现了伍铜匠对“发财”“升官”行为的鄙视;把“铜菩萨”转让给灾区,体现了伍铜匠的一片爱心。“铜菩萨”这一物件反映出文中主要人物的高深高尚风格。
20.(1)“盘龙铜贵”形容伍铜匠的名声远播,业务繁忙,表现了伍铜匠的手艺不凡。(2)扒下牌牌扔进河里,表明了伍铜匠认为两个儿子的所作所为玷污了“模范家庭”的名声,也表明了伍铜匠对不择手段“升官发财”之类社会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
【解析】(1)有一成语“洛阳纸贵”,它比喻作品为世所重,风行一时,流传甚广。可联系这一成语来理解“盘龙铜贵”的含义。(2)这一段,既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高潮,也是结局,通过对人物动作行为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深刻表现了文章主题。
21.相似处:从情节上看,都是在故事尾部(结局)通过小孩子的话来揭开真相。
设计和用意的不同处:本文以小孩子的话来交代铜菩萨的最终去向,推动故事的发展,引出伍铜匠扒下牌牌扔进河里的举动,最终完成了人物的塑造任务,表达出对不择手段“升官发财”的社会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这样写,可使故事情节曲折引人。
《皇帝的新装》中写小孩子话点出皇帝没穿衣服的真相,戳穿骗局,可皇帝却仍然坚持游行,以此来揭露、讽刺封建王朝的腐朽,皇帝及贵族统治阶级的愚蠢、虚伪和卑鄙,告诉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纯洁的童心,无私无畏,敢讲真话。同时,这样写显得诙谐,增强了童话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本题所说的“写法”,主要指的是故事情节的安排。可比较两篇文章在情节安排上有何异同并分析各自的作用。
看过初三语文小说散文阅读汇编的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