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三学习方法>九年级语文>

中考语文复习题

郑晓分享

  中考语文的复习题,有题目和标准答案对照,很有复习价值!接下来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中考语文复习题,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中考语文复习题:

  1、口语交际(7分)

  (1)、当你遇到下列情况时,你认为说法比较委婉得体的一项是 ( )(3分)

  A.同学小强被自行车撞伤,你打电话给他妈妈通报情况说:“阿姨,不好啦,小强出车祸了!”

  B.当你排队买车票有人插队时,你说:“喂,别插队,自觉点。”

  C.你参加演讲比赛得了一等奖,同学们夸你,你说:“过奖啦,我有天赋嘛。”

  D.当你的同桌向你请教问题时,你说:“好吧,咱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2)、新学期开始,班主任让同学们自荐和竞争各学科科代表的位置,你很想当初中某学科(可写任意一科)科代表,但你这科的成绩并不是全班最好的,你怎么说才得体而又能取得同学的信任支持呢?(表达不能超过40字,4分)

  2、基础知识考查,请选择正确的选项(8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祁连山那高大逶迤的山体,像一幅巨大的屏障,横亘(gèn)在沙漠中,它的每一点生命都激昂呼啸。

  B、任何事业上的成功,除了本身天资聪明之外,靠的是勤奋和毅力,要有一股锲(qì)而不舍的钻劲。

  C、在千万人竞争的浩瀚大海中,我们这一代跨世纪的青少年学生,岂不更要有“到中流击水,浪遏(è)飞舟”的挑战精神?

  D、西湖博览会于10月29日拉开帷幕,众明星连袂(mèi)登台,开幕式现场气氛热烈。

  (2)、下列各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居里夫妇在获得诺贝尔奖以后仍保持着俭朴的生活,他们的住所里,没有任何奢华装饰,只有一些简单的生活必须品。

  B、随着神农溪的对外开放,弛名中外的神农溪悬棺也加快了风化过程,如今临着消失的尴尬局面。

  C、现在谈起自立更生,艰苦奋斗,有些人总不以为然,一副不屑的样子,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

  D、鹦鹉说喜鹊奴颜媚骨,喜鹊说苍鹰好高骛远,苍鹰说麻雀寸光鼠目。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中国外交部多次 ,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2)经过多次讨论、修改,终于 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

  (3)晚报上发表的“一分钟小说”,篇幅虽短,却令读者 不浅。

  A、申明 制订 受益 B、声明 制定 收益

  C、声明 制订 收益 D、申明 制定 受益

  (4)、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2002年世界杯的最高票价达到1450美元,但并没有挡住众球迷熙熙攘攘的脚步。

  B、中国寺庙建筑之宏大精美,因势构筑之巧思妙想,真可谓鬼斧神工,不可思议啊!

  C、只要你身临其境为我们想想,就不会对我们这样求全责备了。

  D、“宽带”正为今年电信业的热门词,但推广太慢、价格过高是让市民望尘莫及的一大因素。

  3、文学常识或名句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唐代诗人高适在《别董大》诗中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两句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把酒问月》中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有从这句中脱胎而来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常言道:“平安易老,磨难长生”,《孟子》阐述这一观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圣杜甫“侧身天地更怀君,独立苍茫自忧民”的两句诗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 ,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5)《三国演义》中 “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是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又是谁?

  和 (2分)

  4、(4分)(1)在去年的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健儿勇夺32枚金牌,列金牌榜第二名,创造了新的记录,你当时对此有何感想?回忆一下。(2分)

  (2)刘翔一举打破欧美运动员在短跑项目上的垄断,获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现在发一条短信息给他,你将怎么说?(2分)

  5、根据材料写广告语(4分)

  2005年5月,北仑区作为中国女排2005-2008年的指定主场,将首次承办国际级的女排邀请赛。你如果有幸作为啦啦队的一员,能够进入比赛场地为中国女排队员们呐喊助威,那么你会在啦啦队的横幅上写上什么宣传口号?(限定在30字以内)

  (二)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未来的能源——重(zhòng)水(15分)

  ①当今人类社会消耗能源已到了空前的水平。据统计,每年要消耗煤、石油、天然气等碳氢化合物数十亿吨。如果按这个消耗水平,全世界碳氢能源要不了200年就会枯竭,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科学家已把注意力集中在重水上,将它作为未来的能源。

  ②重水为什么可作未来的能源呢?

  ③重水是由氢的同位素氘[dāo]和氧构成,氘原子不稳定,如果彼此碰在一起就会产生聚变而形成氦,同时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个过程叫做热核聚变,放出的能量叫聚变能。据统计,由氘生成4克氢放出能量达650000000000卡热量(18900000000000焦耳),威力极大的氢弹就是用这个原理制成的。实验证明,1公斤氘聚变成氦可放出相当于燃烧4万吨煤的能量,相当于1亿度电。

  ④在天然水分子中,约7000个水分子内含有1个重水分子,20克重水中含有4克氘,1立升水中约含0.02克氘,相当于燃烧400公斤煤放出的能量。地球表面就有13亿7千立方公里水,其中含有氘25万亿吨,这相当于5万亿吨石油,它至少可供人类使用10亿年。

  ⑤氘的聚变威力巨大,一旦引发能像氢弹那样瞬时放出能量,就像一匹脾气暴躁的烈马那样不易为人驾驭。因此,要使氘聚变用于生产和生活,还必须进一步研究如何控制它,使它像原子能发电站那样,转变为日常使用的电能和机械能。

  ⑥最近,从英国的牛津郡欧洲核能聚变研究所传来捷报:在一次热核聚变试验中,产生1.7亿兆瓦的电能,持续时间为2秒。这次反应比太阳中心温度还高20倍。这是人类将核聚变用于生产迈出的第一步。

  ⑦经科学家研究,控制氘聚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燃烧必须是等离子态;二是等离子密度必须达到每立方厘米100万亿个;三是能量约束时间达1秒钟以上。具备上述条件后,只需补充燃料(每秒约1克),氘聚变就可以进行下去。目前,科学家已发明惯性约束途径和磁约束途径两种方法,初步将氘聚变这匹烈马控制住。

  ⑧未来能源——核聚变将给人类带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能源。

  (摘自《100个留给下世纪的难题》)

  请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完成下列问题:

  1、该文透露出的最重要的一个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为了使上下文连贯、句子“但是,使氘聚变成为实际能量的技术问题有待解决”应该是第几段的开头?( )(2分)A、第⑤段 B、第⑥段 C、第⑦段 D、第⑧段

  4、第⑥段中的两个 “这”字,所指代的内容是否相同?正确的选择是( )(2分)

  A、相同 B、不同 C、基本相同 D、基本不同

  5、这篇说明文所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6、“目前,科学家已发明惯性约束途径和磁约束途径两种方法,初步将氘聚变这匹烈马控制住”一句中,“初步”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2分)

  二、心灯如月(20分)

  晚饭后散步回来,我、儿子和妻一如既往地达成默契:我写作、儿看书、妻弹琴。我们各自关严了门,沉浸在各自所钟情的天地里。电就是在这时停的,房间里顿时漆黑如罩,琴声戛然而止。也不过片刻,妻摸索出了那只陈旧的蜡烛,“嚓”的一声响,客厅里先亮起一束毛笔尖似的烛光。

  蜡烛燃烧得静极,火苗儿纹丝不动,柔柔的光款款地投向四壁,屋里多起隐隐约约的黑影来。妻和独生子不习惯这样的暗淡,轻掩房门到院中纳凉去了。我无奈地搁下笔,借此点了枝烟,静坐桌前,目光落在了烛焰上。屋里是少有的静,烛光下青翠文竹和墙上的字画条幅被罩上了一层朦胧;烛光的芳香淡淡弥漫。烛,营造出满屋的馨香和温情。

  我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那静如处子的烛焰。凝望它,它就幻化成了一盏油灯,蓦地点燃凝固于我心头已有数十个年头的思绪。油灯对于我来说记忆尤为深刻。抑或,我所有智慧的开启,无不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约是在上小学五年级时,因为要升初中,我们晚上开始上自习课。那时,故乡偏僻尚未通电,30多位同学端着油灯汇集到教室里来,一起点燃亮光如柱,立即四壁生辉。第一次处在几十盏灯同时点燃的辉泽里,我们原本就十分活泼的童心越发地激动不安,素来宁静的教室搬桌挪椅,呼应嬉笑,难得安宁。有调皮者趁人不备,扑地吹灭同桌亮着的灯,那正在看书的同学先是一愣,继而就要动手揪人,揪不着便扑地也将对方的灯吹灭……

  这个晚上正值隆冬,有米粒大的雪花飘然摇落。间或就有一股北风透过窗棂缺了玻璃的豁口吹进教室来,齐刷刷一片的火苗儿先是被吹得卷缩了身子倾向一边,陡然变暗,未待挺直恢复先前的亮,便纷纷地熄灭,大家就又一阵惊呼。惟角落里剩下一二盏孤灯,成了“火源”。众人一窝蜂拥去,争着要先点亮自己这盏,接着就听到油灯坠地的脆响。整个冬季,每晚自习总会有十几、二十分钟这样的嬉戏,简陋窄小的教室里温馨平添,多了份浪漫,少了份凝重,我们负重的童心因此而变得轻松、愉悦。

  初中大家都考上了,或许是年长了,或许是课程骤然增多,或许是有了两年之后要考高中的压力,我们从入学这天起便开始上晚自习。灯还是过去的灯,人还是过去的人,而教室里却再也看不到先前众人笑闹的情景了,个个面孔紧绷,神无旁及,火苗儿袅袅而燃。肃穆的教室里更加沉寂,心里泯灭已久的那种压抑和负重感又悄悄地萌发……

  上高中是在十几里地外的公社,没有想到晚上会是在电灯下看书的。虽然吊在屋梁上的只是普通白炽灯,但与过去的油灯相比,那就是一个大阳一个月亮了。电是校办工厂发的,尽管一到夜晚柴油发电机的响声会打破校园的宁静,却丝毫不会使人觉得吵杂,仿佛那突突的响声是夜的伴奏曲,夜因为有这样节奏分明的轰鸣而变得富有活力,充满生机。

  不过,油灯是未敢抛弃的,那时柴油供不应求,学校常因缺油而停电,所以,从初中带来的油灯始终在抽屉里占有它的位置。而1978年的夏天,晚上的自习我们几乎无一不是在油灯下熬过的。

  这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初夏,数以百计的补习生、插班生涌入校园,同我们应后生一起迎接高考。教室里异常闷热,静下心来复习是不可能的事。每到夜晚,所有的课桌都被我们各自搬到教室旁一溜儿排开的几个篮球场上,或三五合并,或独处一隅,然后点亮油灯。这是一个庞大的灯阵,数百盏油灯,灿然的火焰,在夜的空间跳动,星点相连,忽闪摇曳,若星河般绚烂,圣火降临般壮丽……

  晶亮的月升起来,能够看到月光下油灯淡蓝色的烟雾随夜的气息飘逸缭绕,翻动书页的响声窸窸窣窣,笔尖与纸的磨擦声窸窸窣窣,隐伏着繁忙与竞争。桌左前方那盏油灯是在我目光里跳动数次之后熄灭的,接着听到灯下传出无奈的叹息声。我注视着那片暗淡,久久地,那盏灯却是再也没有亮起来。我忍不住走过去。

  “没油了,买不起油,我用的是爹娘吃的棉籽油,他们一个多月没吃油了。”那是个补习生,他说。

  我知道他是初中毕业后因父母双双患病而辍学的。恢复高考,他被浇灭的继续求学的希望得以复苏。他曾是全公社所有的初中生中的尖子,所以他想创造初中生考大学的奇迹。我把我的油灯连同桌子移过去,我知道他缺少的不是智慧,而是缺少点燃智慧的光亮。他瞪着惊奇的眼睛盯着我,嘴唇翕动不语。感激是不需要语言的。月升到了中天的位置,清辉如许,月光下油灯的火焰更妩媚、洒脱,灵光鼓荡。

  这年的秋天,他创造了想要创造的奇迹,而我却落榜了。他在大学里给我来信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月放清辉的晚上,你是我心中的灯。”我回信说“你也是我心中的灯。你创造的奇迹,使我们这些以黄土地为生的人看到了希望。” (选自《当代散文精品》  文:谢新源)

  1、文章开头先写停电,对此,妻和儿子有怎样的感觉?这样写目的何在?( 2分)

  2、第3段中写到:“我所有智慧的开启,无不与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纵观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2分)

  3、第4段作者写到了正值隆冬的某个晚上,自己和同学们上晚自习的情景,如果是你,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你会怎样想怎样做?请联系实际谈一谈。(2分)

  4、在文中找出描写恢复高考第一年,莘莘学子们秉烛夜读壮观的场面的语句,并谈谈你对此的感受。(2分)

  语句:                                 。

  感受:                                 。

  5、文中倒数第2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知道他缺少的不是智慧,而是缺少点燃智慧的光亮。”联系上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说?(2分)

  6、仔细琢磨文章结尾,回答以下两个问题。(4分)

  (1)怎样理解“他”在大学里给我的来信中所说的“你是我心中的灯?”

  (2)我为什么又在回信中说“你也是我心中的灯”?(用原文语句回答)

  7、文中的“我”和“他”都有着极为可贵的品质,那么你认为“我”或“他”身上最值得学习的一点是什么?说明理由。{2分}

  8、面对中考的挑战,你可能如文中的“他”一样创造奇迹,也可能如“我”一样名落孙山,对此,你怎样看?请谈谈你的真实想法。(4分)

  (三) 文言文阅读(22分)

  (一)(11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朗邪也。山行六七里,见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大守自谓也。大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这段选文选自课文《        》,作者是     。(2分)

  2、选文画曲线处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写在下面并改正。

  改:            改:       (2分)

  3、解释选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3分)

  环:       谓:      意:

  4、写出选文结尾处画横线句子的大意。(2分)

  5、概括选文大意。(2分)

  (二)(11分)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非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1)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 (2)故人来,方与之食(    )

  (3)恐其自食其言也(    )    (4)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

  2、下列“之”的用法与另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起不食待之            B.故人来,方与之食

  C.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D.渔人甚异之

  3、翻译下面句子。(2分)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4、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世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         。 (2分)

  四、写作(60分)

  以下两题作文任选一题:

  1、看漫画,领会其寓意,引出一个话题,写一篇作文。

  教子

  友情提示:根据写作要求,必须先全面分析、理解画面含意。两位家长文化水平不同,经济状况也不同,他们都凭着自身主观感受,对子女进行教育。这种错误的教子方法,就在于没有长远的目光。从新世纪对人材需要上看待教育问题,不单是自己小家的需要,也是国家的发展需要。这样片面而又肤浅的教育,只会误导孩子的发展,其后果是令人担忧。

  2、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真”字道出了教育的根本,做人的真谛。生活中,唯真才善,唯真才美,唯真才坚……

  请以“真”为话题,将你在成长历程中的所遇、所思、所感写下来。

  要求:1、任选1个作文题,自拟文题;

  2、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字数在600字以上;

  3、试卷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中考语文复习题答案:

  (一) 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33分)

  1、口语交际(7分)

  (1)D (3分) (2)答案开放(4分)

  2、基础知识考查,请选择正确的选项(8分)(每个选项2分)

  (1)B (2)D (3)A (4)B

  3、文学常识或名句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

  (5)周瑜,诸葛亮。

  4、5均是开放性题目,答案可以多样化。(每题各4分)

  (二)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15分)1、重水将来会成为未来的新能源。2、逻辑顺序 3、C 4、B

  5、列数字 作比较 打比方(举例子)

  6、不能。删去则变成目前就已全部都控制住氘聚变了,表达不准确,也与实际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20分)1、不习惯这样的暗淡,为下文作铺垫。

  2、因为在“我”的求学经历中,环境是艰苦的,许多学习的时光都是在油灯下度过的。

  3、答案开放 4、这是一个庞大的灯阵,数百盏油灯,灿然的火焰,在夜的空间跳动,星点相连,忽闪摇曳,若星河般绚烂,圣火降临般壮丽…… 感受略

  5、因为“我”所帮助的这位同学曾是全公社所有初中生中的尖子,但实践毕业后因父母双双患病而辍学,他缺乏创造奇迹的物质条件(或由于点不起油灯而失去创造奇迹的希望,需要别人的帮助来点燃他心头的希望之火)。

  6、(1)因为“我”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他,给了“他”希望及创造奇迹的机会。

  (2)“你创造的奇迹,使我们这些以黄土地为生的人看到了希望”。

  7、答案开放 8、答案开放

  (三) 文言文阅读(22分)

  (一)(11分)1、醉翁亭记 欧阳修 2、“郎”改“琅” “见”改“渐”

  3、环绕  命名  情趣  4、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缘由。

  (二)(11分)1、(1)派、让 (2)才 (3)害怕、担心 (4)守信

  2、C  3、老朋友到晚上还没有来,吴起就不吃饭等他。

  4、为人讲信用,或待人肯守信用。

  (四)写作(60分)

  评分标准:一类卷:(60—55分)立意深刻,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通畅。二类卷:(54—48分)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47—38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尚明确,内容欠具体;结构完整,条理欠清楚;语言欠通顺。

  四类卷:(37—29分)不符合题意,中心较含糊,内容较空泛;结构欠完整,语病较多。

  五类卷:(28分以下)感情不健康;或文理不通,或语病严重,或不足250字,不成篇。

  说明: 1、书写清楚美观者,酌加1—3分;书写潦草、字迹难辨者,酌扣1—3分。

  2、错别字3个扣1分(重现不计),共2分,扣完为止。

  3、出现真实姓名、校名,扣2分。


看过中考语文复习题的还看了:

1.2016年中考语文备考必做试题

2.2016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3.2016中考语文备考试题

4.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1320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