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三学习方法>九年级语文>

初三语文古诗文翻译技法

郑晓分享

  中国古诗非常注重言外之意,关于语文古诗文的翻译技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初三语文古诗文翻译技法,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初三语文古诗文翻译技法:

  一、原文保留法

  古文中有些表示地名、人名、物名、朝代、国号、帝名、官职等专用词语及所引用的诗词名句,一般都不需要翻译,也不必翻译,可以直接从原文中拿下来。如《湖心亭赏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可译为“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又如,《三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译为“所以打渔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词语替换法

  文言文中,有些词语比较难理解,在翻译时,最好选用现代汉语中能与之对等的词语来替换,也可以在单音节的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字,使它成为双音节的词或短语,这样就解决了译文上的难度。

  如《伤仲永》中“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中“收”可解释为“聚”,这就可以用“团结”一词来替代;“养”加上“赡”字,组成双音节词“赡养”就比较通俗易解了。

  三、词义解释法

  在理解古诗文名句中,要把握关键性词语予以解释。如《观潮》中“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岳阳楼记》中“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观”字,就可以结合原文中解释为“景象”,可翻译为“钱塘江的涨潮,是天下壮伟的景象”、“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这种词语,如不解其意,翻译就无法进行。

  四、省略添补法

  文言文中,句子或短语中的某些成分及介词常常省略,数词后面不带量词的现象也普遍存在。为了使翻译的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句式的规范,在翻译时,一般应根据添补完全之后的内容来翻译,即凡是省略的词、成分,都要添补上去。

  如《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翻译时要补上“桃花源中的人”和“渔人”。再如《口技》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译时要补上被省略的量词,译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五、句式调序法

  在文言句式中,一些特殊句式往往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结构不同,如:状语后置及宾语前置等倒装句式,在学习翻译这类特殊句式时,要根据现代表述的习惯,处理好句式中的语序关系。如《记承天寺夜游》中“相与步于中庭”,动词的限制成份“于中庭”在翻译时应从动词后面调整到动词前面,译为:(我们便)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再如《陋室铭》的结句“何陋之有”,译时就要将宾语“何陋”调到谓语“有”的后面,这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六、删除虚词法

  文言语句中,有些表示语气停顿和凑足音节的虚词,如助词“之”在作宾语提前的标志时(如“何陋之有”),或作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标志时(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意义,翻译时就可以删略不译。

  七、词语瞄准法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翻译,只要根据上下文仔细推敲,瞄准句中的重要词,重点突破,就基本上能保证句子翻译的准确性。如《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何蒙”,此句中的“及”只有理解为“到……的时候”才算正确。

  八、“互文”理解法

  古诗文中,常常会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在翻译这类诗句时,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古诗文中的“互文”现象,充分感悟其上下句的内容互相渗透交错、互为补充的特点。

  如《木兰诗》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就不能翻译为“将军身经百战生存无几,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而应翻译成“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次的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这样,就会避免对古文内容产生误解的现象。

  又如《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译成“不因外物(好坏)或喜,不因为自己的(得失)或悲”,就曲解其意了,应译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才符合文意。

  再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诗句,只有理解为“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角弓,都觉得铁衣太冷,难以穿上身”,否则,就无法理解。

  九、繁句简缩法

  古诗文中有些语句较繁琐,翻译时可以用简笔译出。

  如《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可译成“到各地集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必翻译为“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因为木兰不是到一处集市买一样东西。

  初三语文古诗文例题:

  1.词义扩大。

  例如:

  ①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渡荆门送别》)

  ②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江”、“河”在古文中专指长江、黄河;现泛指一般河流,比过去词义扩大了。

  2.词义缩小。

  例如: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④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三章)

  例③中“妻子”,指老婆和孩子;今仅指老婆。例④中“亲戚”,兼指同姓家族、异性亲属;今专指族外亲属。二者词义都缩小了。

  3.词义转移。

  例如:

  ⑤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捕蛇者说》)

  ⑥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例⑤中“涕”,指眼泪;今指鼻涕。例⑥中“去”,指离开;现在的意思正好相反,去,是到某地去,而不是离开某地。它们属词义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例如:

  ⑦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⑧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例⑦中“卑鄙”,古代的意思是身份低微,出身鄙野,是一个表示谦虚的中性词语;今天指品质恶劣,变成贬义词了。例⑧中“牺牲”,古代指祭神的猪、牛、羊等祭品,属中性词;现常指为正义的事业而献身,变成了褒义词。

  以上几种情况,很容易望文生义,歪曲文意。因此,我们学习古文时,要认真阅读注释,比较每个词的古今差异,对照上述词义变化规律,深入理解,分类整理,牢固记忆。

  附:初中文言文主要古今异义词

  1.中间古义:中间夹杂

  今义:两种事物之间的位置

  2.稍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3.布衣古义:平民今义:布做的衣服

  4.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业的总称

  5.妻子古义:妻子和孩子今义:妻子

  6.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路的境地

  7.无论古义:不用说

  今义: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连词

  8.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满(指数目)

  9.亲戚古义:兼指同姓家族、异性亲属

  今义:专指族外亲属

  10.牺牲古义:古代指祭神的猪、牛、羊等祭品

  今义:常指为正义的事业而献身

  11.往往古义:到处

  今义: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12.会计古义:聚会商量

  今义:管理财务的工作人员

  13.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店铺开业

  14.感激古义:感动奋发今义:感谢

  15.痛恨古义:痛心和遗憾今义:深切痛恨

  16.卑鄙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今义:品质恶劣

  17.汤古义:热水

  今义:食物煮熟后所得的汁水

  18.可以古义:可以凭借(用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19.狱古义:案件今义:牢房

  20.涕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21.走古义:跑今义:行

  22.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

  23.股古义:大腿

  今义:机构中的组织或量词

  24.几何古义:多少

  今义:数学的一个学科

  25.江(河) 古义:长江(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26.虽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27.再古义:第二次

  今义:重复动作

  28.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29.是古义:这 ,指示代词

  今义:判断动词

  30.致词古义:对……说话

  今义: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悼念等的话


看过初三语文古诗文翻译技法的还看了:

1.初三语文文言文翻译

2.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方法

3.2016年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子翻译

4.初三语文古诗词带翻译之陈涉世家

    124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