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三学习方法>九年级语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

郑晓分享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答案:

  1.D[A.单于(chán);B.田圃(pǔ);C. 岑寂(cén)。]

  2.A (这道题考查的是关联词语的选用。关联词语一般是成套使用的,所以在判断关联词语使用正确与否时,一要看是不是成套的关联词语,如果是,一般没有错误;如果不是,就要仔细推敲。二要反复品读句子,揣摩句子的意思,再来判断关联词语。三要看所选用的关联词语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句子的意思。试题内容一般是一段关系复杂的复句,因此,我们在解答前要先理清单句之间的关系。如这道题目,我们首先可以确定“条件变化了”前面是假设关系,因而要用“如果”,由此可以排除C项和D项;最后一个句子实际是一个选择关系的句子,应该用“并非”和“而”,因此排除了B项,所以答案为A项。)

  3.B(此题是对病句考查的最常见的形式,要想做好此类题目,需要熟练掌握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病句的基本类型。A项成分残缺,缺主语,应把“通过”或“让”去掉;C项一面对两面,可去掉“能否”;D项否定失当,使句子意思发生了变化,应去掉“不”。)

  4.B(此题是对标点符号实际运用的综合考查,涉及问号、省略号、顿号、引号等标点符号,需要了解它们在句中的不同用法。要注意这些标点符号的一些特殊用法,如表示选择问时,只在最后使用问号;双引号前后的用法,一句话中有两个双引号,而且中间还有其他内容,标点符号一般都用逗号;再如完整地引用别人的话,最后的标点符号要在双引号内;省略号和“等”字不能连用;表示并列关系的短句之间用逗号,而词语或短语之间则用顿号。)

  5.D(《星星变奏曲》运用的是象征手法。)

  6.B(正确解答本题要看清题目中的“主要”一词。)

  7.B(“欲与天公试比高”不是夸张句,而且这三句不能构成排比句。)

  8.C(“他们文学才华太低,无法跟现代人相比”说法太武断,与词的主旨不符合,所以错误。)

  9.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咏。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要联系诗歌的主题解答本题。)

  10.诗人济慈通过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自己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 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分析虫鸣的象征意义,首先要理解其语境义。需要反复诵读诗歌,理解整首诗的意思。然后思考一下其语境义,将语境义与文意相结合,就能体会出其象征意义。)

  11.同意。大自然中,一年四季,不仅虫鸟歌声不绝,还有植物,比如娇嫩的花朵,即使在萧瑟的秋天、寒冷的冬天,依旧有菊花、梅花等给我们带来如诗如画般美的享受。(同学们首先要回答同意还是不同意。谈理由,可以结合课本进行多元化思考,答案不唯一。)

  12.颜色 情态 神态(樟叶的颜色是“翠色”的。“无声地爆出地心”写的是“幼笋”的情态。“蘑菇宛若白色的小伞”写的是蘑菇的神态。)

  13.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云雀跳动的欢跃和舞姿的优美,暗示了少年青春的躁动。[“云雀”是本体,“像”是喻词,“音符”是喻体,是典型的比喻(明喻)句。诗人本想描写“少年青春的躁动”,但太抽象,不易让读者理解。所以运用比喻,把“云雀”比喻成“音符”,使抽象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14.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是一年的希望,这正如青春是人生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一样,是人生的一个新起点。春雨涤净人间的尘埃,一切变得清新、有活力,就如这“十四岁的心”将从这里出发。(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要联系诗歌的主旨,结合“春天”和“青春”相通的特点回答。

  15.枣树生长在高峻、陡峭的石崖上,崖上极少有泥土和草木,缺少养料和水分。(可从文中“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等句概括答案。)

  16.(1)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色彩和形态两个方面对枣树进行了描写;写出了枣树的果实丰硕、枝繁叶茂,表现了枣树的健壮而蓬勃。(2)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枣树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活泼,也表达了作者对枣树的喜爱之情。 [(1)句可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把“结满枣子的枣树”比喻为“一片彩色瀑布”,突出了枣树的果实丰硕,表现了枣树的健壮而蓬勃(无限的生机);也可从用词的角度分析,“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从色彩方面写出了枣树的果实累累,“缀满”“垂吊”从形态方面写出了枣树果实的丰硕。(2)句中“望着”,“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把枣树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枣树在风中的情态,流露出作者对枣树的喜爱之情。]

  点拨:分析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的题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__________的特点,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17.改变了作者的心情,去掉了自身俗气;丰富了枣树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从内容上看,文中所引的《诗经•蒹葭》和陕北现代民歌,创造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让作者“不再悻悻”,心情变得释然,且“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丰富了枣树的形象。从结构上看,自然引出对枣树“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的赞美,深化了文章主旨。)

  点拨:要解答此题,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组织语言解答。内容上,扣紧文本有关文字,联系文章主旨概括作答;结构上,结合文段在文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与文章上下文的关系,概括作答。

  18.美好的事物,虽然远离你,让你触摸不到,但却总在召唤着你,让你企慕;它给人们带来的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文章先从悬崖上的枣树的生长环境写起,接着写这棵枣树丰硕的果实带给人们可望而不可即的诱惑,然后引用民歌创设的情境,自然引出作者结尾段的感悟“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本题要求回答“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的感悟,可紧扣结尾段概括作答。)

  点拨:这一类型的题目要求“谈看法”,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注意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如“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19.(1)示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2)示例:春雨潇潇地下着,树木干枯的枝条朦朦胧胧有了一层淡绿的色彩,雨水顺着树尖滴下来,变成了一串水灵灵的音符。地面也湿润了许多,散发出一种沁人心脾的泥土气息。

  20.【甲】鲁迅 【乙】杜小康 【丙】阿廖沙 《童年》

  21.思路点拨:这是一篇话题作文,题目可以自拟。写作主题为“雨”。“品读”就是让我们静下心来,敞开心扉,或坐在窗前,或走进雨中,与雨来一次全方位的接触,或聆听或欣赏或感悟……要写好这篇作文,首先,应该抓住雨的特征,可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远观或近看;也可以动静结合、人景结合;还可以充分展开联想、想象,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其次,要 用心体会,必须把对雨的描写和个人的情感抒发结合起来,可以从中读出雨的调皮、可爱。最后,要能做到在抒情的基础上深入感悟,睹物思人、观物思理,进行哲理提升。

  例文:

  听 雨

  咦,下雨了。

  朦胧中嗅到一阵清香,是雨带 来的吗?不一会儿,耳边传来淅淅沥沥的声响,似很轻,但又很有节奏。我不禁放下手中的书,走出屋,认真品读起来。

  突然,一阵阵的雨点从空中洒落,落在池塘,落在小道,落在屋顶,渐渐变密,变大。雨调皮地跳跃在人们的头上,路人只好奔跑着,用报纸或手上的什么东西举在头上遮挡突然来袭的雨。他们心里一定在想:这种折好的“屋子顶”应该能遮住雨吧。果然,想着想着雨滴就顺着头顶上的东西往下落,“啪嗒”,落在脸上竟还发出清脆的响声。

  屋檐下面更有一番景观,雨渐渐大了,细细的雨水柔顺地流了下来,形成了一道道雨帘,雨帘后面都有一座“水帘洞”,“洞”里人的身 影时隐时现。雨渐渐地大起来,把房上的一些树叶冲下来,地上的雨水中漂浮着的树叶像一只小船。而雨帘是变化不停的,时粗时细,时而左飘飘,时而右飘飘。落下来的雨声不停,噼里啪啦,叮叮咚咚,像乐音。雨于是成了演奏家,奏着悠闲的雨之歌……

  雨继续下着,但越来越小了,雨中的叶是绿的,是密的,是静的,是等待着的。隐隐的,谁家门前的桃树枝上湮开一片湿湿的红色。

  放眼望去,整个小镇变得格外美丽,仿佛被一层薄纱笼罩着,很湿,也很有诗意。人们在雨富有诗意的节奏中各自忙着自己的事,很静谧,也很闲适。

  在生活中,我愿独望西窗雨。读雨,是一种享受,仿佛是在欣赏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仿佛是在听一曲悠扬的古乐;读雨,是在一种美的意境中,寻求一份诗意。

  我领略着雨之美、雨之趣,品味着生活……

  【点评】本文从近处、小处、大处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观察描写雨,动静结合,人、物结合,描写细腻生动,读出了春雨的调皮、美丽、蕴涵着生命和诗意的特点。特别应该指出的是:第3段品读雨细密的过程,品读雨中的人们,读出了春雨的调皮;第4段从屋檐的视角读雨,描写细致生动,读出了雨的温柔,像一幅画,像一首歌。

看过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的还看了:

1.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2.苏教版九上语文试卷第一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3.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2)

4.初三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107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