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秀教案
教案是高中政治教师为了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节课教案如何写呢?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中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第三课,第五课的内容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六课的内容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本课的内容则是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的另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同时,由于民族和宗教问题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在本课还安排了有关国家的宗教政策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民族自治机关的主要自治权,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必要性。根据我国国情和实践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确性和优越性,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阐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有关自治权的规定,用实例说明我国民族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正确认识我国民族政策,拥护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增强民族观念,增强维护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观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和优越性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四、学情分析
1、针对本框在教材中是第二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关于民族的一些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是本框的难点,通过对概念的分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3、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国情的必然选择是本框的重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历史知识、地理知识来突破,以老师启发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4、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同样是本框的重点,可以结合前面对民族区域自治含义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五、教学方法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
1、这个过程依赖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2、学生的建构活动必然受外部环境的刺激影响,从而它是一个社会建构。
3、这种理论,为本节课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究型“教学模式”设计,即教学设计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分析探究,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参与,学生达到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目标,其模式如下:
复习旧知
提出问题
引导探究
形成概念
巩固运用
内化回味
表述分析
深化完善
本节课运用的教具有:投影、多媒体
六、课前准备
1、热点材料搜集与整理
2、导学案的印制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创设情境:播放歌曲《天路》
教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照目标,理解学案的有关要求,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其预习情况解决疑惑。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前提:国家的统一领导
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置: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
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自治权:我国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核心内容)
(引用名言)通过邓小平同志的这段话过度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和优越性,并指出这是本框的重点内容。
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国情的必然选择
1、由历史特点决定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我国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
2、由现实情况决定的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新型民族关系
3、实践证明: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和数字,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4、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复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必然性和优越性,而民族问题和通常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要求学生预习宗教政策的相关内容。
多媒体展示课堂巩固练习,以检测课堂效果,并及时纠错,以期取得课堂的最大收益。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1、同学们把优化丛书上相关的知识做一做,以巩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知识点。
2、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发下去的导学案把下一框我国的宗教政策的有关知识点预习一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本节课政治理论性较强,离学生生活较远,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在课前本人尽管注意让学生收集相关的材料,包括一些视频资料、歌曲以及相关的时政材料,但有些问题仍然阐述不够到位。在理论性较强的问题上,对教师的要求本身就较强,所以课前应该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高中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知识点
1、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制的法制化进程
(1)1949年9月,政协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将民族自治写入宪法。
(3)1984年10月,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作为基本法,标志民族自治进入了法制化建设的新阶段。
(4)2001年2月全国人大会通过了新的修改的民族自治法,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地位,扩大了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的自治权。
2、符合我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制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涵义
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
①民族自治地方分为三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县以下不实行自治,但可以设立民族乡等补充形式。
②全国建立5个自治区、30自治州,120自治县。
(3)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①民族自治机关的含义: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除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A.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的含义:自治权是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B.民族自治权的主要内容:主要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C.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权在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的地位:自治权是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选择
①这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②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社会基础。
③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政治基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3)有利于发展我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高中政治教学方法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与参与者。教师一定要放下架子,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是可造之材,用积极、辩证的态度与眼光看待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设计,并且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建议,对学生提出的观点与建议进行评价与肯定,和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培养学生的政治思维,进而提高学生的政治成绩。
二、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和实际生活以及时事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其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热点问题的引入,让学生深入了解生活,关注国内外的一些大事件,并且利用所学的政治知识进行相关的分析与研究。这样就可以将政治知识理论变得更加活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比如,在学习“市场经济缺陷”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假药、假酒等事件,通过真实、惨痛的教训,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之后进行提问:“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造成此种结局的原因又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对相关内容展开学习,提高学生的政治水平。
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对其进行综合分析,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可以保证学生的政治能力都得到提高,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看了“高中政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秀教案”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