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必修1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教学设计(2)
五代十国货币。纵观五代十国货币,以铅、铁为主,劣币较多,精美者少见,反映了当时政局动荡、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的局势。
两宋货币。两宋的币制,主要为铜钱,但兼以铁、铅,白银及银币,在支付和购买上较前朝较为重要。纸币正式产生和推行,是两宋时期币制的最大特点。
南北宋铜铁钱明显不同,北宋铜钱多而铁钱少,南宋铁钱多而铜钱少。北宋以年号为钱文,而南宋不但以年号为钱文,且有纪年、纪监。两宋货币较以前最大的区别在于钱文书法许多为各朝皇帝御书或书法大家所写。行隶篆草俱备,是我国货币书法艺术的巅峰。
元代货币。蒙古人统治中国时,对中国的币制带来了一种基本的变革,也就是使中国从此采用白钱为价值的尺度。中国的币制,如果以质地来划,则唐代是铜钱的分水线,唐以上是铢两货币。蒙古人过去游牧时期主要采用物物交换办法,采用白钱制主要受邻近中亚民族影响,也是对外贸易的产物。蒙古在建元之前就曾开始铸造汉文货币,如“大朝通宝”等,在取得对中国的统治权后,主要以纸币为主,但也铸造了不少铜银辅币。
明代货币。明代币制以纸币为主,但也铸造了不少铜钱,且品类繁杂。朱氏铸钱,自大中始,开始背文纪地纪值,这是明代铜钱的一个特征,一直影响到清末铸钱。且明代钱币一反往朝,均为通宝,而无元宝,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讳。
清代货币。清朝币制,大体上是银钱平行本位,且银铜之间比价大体维持在一千文一两上下。
清末,由于清朝廷腐败,爆发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钱币的显著特点是:钱称“圣宝”,有别于历代钱币;钱币上无纪地、纪值、纪重标志;钱文分书于正反两面。
历代银质货币。中国历史上,自金银被人类发现并使用以来,一直被作为财富来贮存和流通。春秋战国时期的银空首布,可以称为我国最早的银质货币。以后各朝各代均铸有不同名称和不同用途的银币,但其主要用于大额支付、赏赐、陪葬和供奉用,真正民间使用并作为主币的时期并不长。除晚清及民国时期银币和银锭时可遇见外,其他银质货币很难一见。除了本身铸造数量少之外,由于中国妇女长期以来喜爱银首饰,因而大量销熔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中国银质货币,除了由国家发行之外,还有许多是由地方甚至银铺、钱庄自主铸造发行。依据本身贵重金属地位及重量来维护信用,这也是中国银质货币的一大特征。
中国银质货币,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形状有不同的称呼。隋唐以前称饼、笏、铤(扁平形)或挺(棒形)。宋改称银锭。元朝称元宝。明清银锭形状改为马蹄形。清朝末年,由于外国入侵,引起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于是清廷顺时应势,自铸银元,根据其图案不同各有不同称谓,如“光洋”、“花边”、“龙洋”、“大头”、“小头”、“船版”等。晚清及民国还曾铸造了许多银质纪念币,有的是溜须拍马之辈为讨好上司而制作,有的是地方军阀自制,有的是为纪念寿诞及重大事件而制。这些银币大多数量较小,图案精美独特,制作精良。
中国铜元。中国机制铜元始铸于广东,自光绪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开炉铸造,到民国三十八年贵州黔字半分铜元,历时半个世纪之久。它的出现不但结束了中国沿袭了几千年的方孔圆钱的历史,同时与国外货币接轨,使中国的货币经济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中国铜元经历了清王朝的衰落,军阀混战,国民革命,外邦侵略,人民中国的诞生和蒋氏王朝的覆灭。这些,在中国铜元上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迹。可以说,中国铜元史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辛酸的一页。
中国纸币。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使用纸币的国家。公元11世纪,中国四川地区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宋的“交子”。之后,纸币便在中国各朝代沿袭下来。南宋发行的有“会子”、“关子”,金代发行的有“交钞”、“宝石券”,元代发行的有“元宝交钞”、“通行宝钞”,明代发行的有“大明宝钞”,清代发行的有“大清宝钞”等。鸦片战争以后,近代银行业逐渐兴起,银行兑换券开始盛行,纸币逐步成为主要的货币。从1935年开始,国民党政府进行币制改革,推行法币,以纸币代替银元流通,先后发行了法币、金圆券、银元券等纸币。
明代的“大明宝钞”为世界至今最大幅面纸币,即币面为209毫米×320毫米。
最早的西方纸币是受中国纸币影响,在1661年由瑞典发行的。法国在1720年、美国在1797年、法国在1806年才相继发行自己国家的纸币。中国纸币比西方早了600多年。
2.怎样使用信用卡
“一卡在手,走遍全国”,这在以前是个神话,如今却变成了现实。持有信用卡,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消费、提款,免除了携带大量现金外出而带来的麻烦和风险。除此之外,信用卡还允许小额善意透支,即具有信贷功能,因此愈来愈受人们青睐。那么,在使用信用卡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1)可以转账结算。持卡人在指定的酒店、餐厅、商店、宾馆等进行消费时,不需支付现金,只需出示信用卡及身份证,特约客户的经办人员经过压印,将持卡人的信用卡号码、姓名、有效期压印在签购单上,并将消费金额写在金额栏内,持卡人在签购单上签字即可。
(2)使用信用卡可以存、取款。有了信用卡,等于有了一个存款账户。使用信用卡办理存、取款,比使用储蓄存折更为方便。它不受存款地点和存款储蓄所的限制,可以在发卡银行的势力范围内通存通兑,发卡行对信用卡存款账户里的存款余额按活期储蓄存款利率计付利息。
(3)使用信用卡进行汇兑。当信用卡持有者外出旅游、购物或出差,需要在外地支取现金时,可持卡到当地发卡银行的储蓄机构办理存款手续,然后持卡人在汇入地发卡银行储蓄所办理取款手续,在同城取现金不收手续费,异地取现金加收1%的手续费。
(4)使用信用卡的客户在消费过程中,如果所支付的费用超过其信用卡存款账户余额时,发卡银行允许持卡人在规定的限额范围内透支(金卡透支限额1万元,普通卡5 000元),但必须尽快归还,因为对透支额,银行计收透支利息,超过15天加倍计息。
信用卡使用后,发卡银行将定时向持卡人发送对账单,持卡人可根据消费情况及时补充信用卡备用金账户的存款,以便以后的消费。如发生信用卡丢失,应及时到发卡银行及银行机构办理挂失手续,挂失成立后,客户如有损失由发卡银行负责。
3.“银联”标志卡介绍
“银联”标志卡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国内各发卡金融机构发行,采用统一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可以跨行跨地区使用的带有“银联”标志的银行卡。“银联”标志卡以红、绿、蓝三种不同颜色银行卡的平行排列为背景,衬托出白颜色的“银联”汉字造型,突出了银行卡联网联合的主题。三种颜色,红色象征合作、诚信,蓝色象征畅通、高效,绿色象征安全。三种不同颜色银行卡的紧密排列象征着银行卡的联合。银行卡正面右下角印刷了统一的“银联”标志图案;贷记卡正面的“银联”标志图案上方加贴有统一的全息防伪标志;卡背面使用了统一的签名条。
4.货币发行与生产率的内在关系及通货膨胀的巨大危害
每个人都知道,货币的发行是为了使商品流通起来的一个基本手段。如果没有作为剩余产品进行买卖流通的商品,人们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只够生产者自己消费,那就无所谓货币了。因此,货币的发行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前的现实中都需要一定的生产率作为基础。货币的发行量与生产率的高低成正比(忽略货币周转的速度),生产率越高,商品量越大,货币能够发行的量也就可以越大。
在历史上,每一个当政者在建国时都会发行自己的货币,这是一个当政者主权存在的关键体现。那么他们是如何(第一次)发行自己的货币的呢?是不是一开始时便无偿地分发给他的全部民众,让民众自由(或者限定)购买社会上所具有的商品呢?绝不是这样。因为如果这样,那民众所得到的这些商品岂不是白得了?白得到一笔货币就等于白得到一批商品。最终人们肯定会全部抛出手中的所有货币以购买商品,将这些货币全部兑现为商品。如此的话,最后又有多少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呢?就像人们在银行那里挤兑,如果储户们要将他们的钱全部提取出来,银行没有黄金或贵重物资做后盾,又如何能够应付这种挤兑呢?所以货币开始发行时并不是将货币白白分送给社会民众的,而是以新货币购买民众手中的物质产品作为新货币发行的开端。以新货币来购买社会民众手中的商品,开始时民众还不一定领受,因为他们还不相信这种货币能够在他自己的手中购买到其他自己需要的商品。如果所有的民众都怀着这样的心态,如何办呢?那么这个新兴政权的金库中就一定要储备有相应量的黄金或其他贵重物资,以作为自己发行的货币系统的后盾,使这个新兴的货币体系得到抵押。这种情况对于明白一定经济道理的人来说不过是一种常识,因此不必多说。
但我们不也经常听说国家要提工资给那些国家公务员和其他体制内的人员吗?他们的这些货币工资不也是白得的吗?并没有让他们拿什么东西来换取工资提高的部分呀。实际上,无论他们是白得也好,不白得也好,这部分钱并不是通过政府增发货币额而得到的,它仍然是现在运行的社会货币总量的一部分。因此政府会说:我们通过增加税收,打击走私,没收非法所得,等等,用这些经济活动所获得的货币收入来增发公务员工资,来补贴农业生产,等等。可见它并非来自新增货币发行量,通过新增货币的免费派送来实现的。
因此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府要想多发行一些货币,它自己必须要拥有相应的黄金或贵重物资来作为抵押。如果国家没有掌握一定的财力而乱增发货币,那如果货币持有者最终要向这个国家的政府寻求完全的兑现怎么办?如果不能完全兑现,那这个国家的银行体系就完蛋了。这是一个国家的“货币硬抵押”,就像国际上的所谓“硬通货”一样。然而在现实中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量与其所拥有的“货币硬抵押”之间往往并不相等,货币量往往多于“货币硬抵押”的量,即货币量多于它的国库中所储存的黄金量和它所掌握的各种物资的价值量。那么这些货币又依靠什么来抵押呢?只能依靠一种“货币软抵押”来补充抵押这些货币,使每个民众都感到自己手中的货币是有保障有信誉的。这个“货币软抵押”就是一种货币的信誉度,它可以是实的硬的,也可以是虚的软的,它单纯依靠人们对这个国家的经济和货币信心而持有这种货币,而用自己手中的货物来与这种货币相交换。因此,一个国家必须要极力维护自己的货币体系的信誉度,要保持货币值的稳定,不要忽高忽低。所以,一个国家的货币体系又称为“信用体系”。如果你十分随便地增发货币,使人们感到自己手中的货币在不断贬值,那人们对这种货币的信心就会下降,最终使银行体系发生危机,严重时使整个经济和社会垮台,因为国家此时并没有足够的“货币硬抵押”来应付这种局面。蒋介石在中国大陆的最后几年,曾通过大量增发货币和各种证券来搜刮民间财富用于战争和他自己将来的出路,结果怎样?蒋介石的整个银行信用体系被他自己完全摧毁,自己也没有再在中国大陆存在下去的前途了。
因此,发行或增发货币是通过投资或购买社会民众手中的商品来进行的,并不是通过免费派送给社会民众的方式进行的。现在某些人却大胆主张要免费派送增发货币给社会民众,以促进社会商品的流通与销售,这不过是拿作为经济命脉的金融体系开危险的玩笑。如果现在的货币规模与社会商品量规模这两者之间已经相当,但因为商品滞销而要增发货币,那势必引起货币供应量超过商品存在量。由于社会民众对商品价格上涨具有一种恐惧心理(“买涨不买跌”就是这种恐惧心理的最好体现),因此会引起原先在银行中储存着的货币的大量出笼,而导致对商品的抢购风潮并引起物价的不断上涨,同时也导致银行体系的危机。所以,如此增发货币的结果必定引起商品价格的轮番上涨。什么是“商品价格的轮番上涨”呢?比如商品A的价格上涨一个回合后,引起另一种商品B价格的上涨,这又反过来再引起原先商品A价格的再一次上涨。如此,社会所有商品的价格在相互作用下轮番循环上涨,对经济、对金融系统造成极大的危害。中国近10多年来几次出现较大的通货膨胀和抢购风潮,使中国政府不得不以压缩货币供应量,生硬地截断这种价格轮番上涨的恶性循环,最终获得一个“经济软着陆”的好结果。但是压缩过后,经济从泡沫的高空跌落地下,使原先的许多经济活动不能再继续进行下去了,于是各种无法完成的工程散落全国各地。而银行系统呢?大量的贷款无法收回,使银行陷入难以复原的严重危机。也许有人会说,政府为什么要干预市场、压缩银根呢?由物价“轮番上涨”好了。但这种情况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境况的爆炸局面,国家会在这种爆炸中陷于毁灭,民众也会在这种爆炸中陷入极端的恐惧。在物价飞涨的时代,民众如何存活?如果要存活,那就只有完全抛弃这个银行体系,那时人们就不再通过货币来交换,而是以物换物了,经济就进入了原始时代。
所以,世界各国都首先把通货膨胀看成经济的最大敌人。美国的“美联储”,小心翼翼地监视着美国的经济,看是否存在着通货膨胀的预兆。当然,单纯一种商品(如石油)价格上涨问题还不大,最怕的是它引起众多商品价格的连锁上涨,并最终导致社会商品价格的轮番上涨。而现在中国的决策者们,在小心翼翼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之时,时刻不忘记不久前的教训,时刻提醒通货膨胀的可能性。
因此,全部的货币政策都要以社会的生产效率为根本依据,并且只有社会生产率得到提高了,才有可能相应增发货币量。如果我们想要以增发货币来获得生产率,即增发货币在先,获得生产率在后,那也是不可靠的,谁知道这后来的投资与生产是否能够为市场提供“有效的供给”呢?如果不能,那银行体系与整个社会经济也将要承担这笔新增货币的无效结果所导致的如上所述的危机风险。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高一政治必修1第一课《神奇的货币》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