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孔雀东南飞》赏析集锦

凤婷分享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高中学生如何写这篇文言文的赏析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文《孔雀东南飞》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文《孔雀东南飞》赏析(一)

  《孔雀东南飞》的创作时间大致是东汉献帝建安年间,作者不详,全诗340多句,1700多字,主要写刘兰芝嫁到焦家为焦母不容而被遣回娘家,兄逼其改嫁。新婚之夜,兰芝投水自尽。从汉末到南朝,此诗在民间广为流传并不断被加工,终成为汉代乐府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

  婚俗中的寡妇再嫁

  刘兰芝被婆婆赶回娘家后,只十多天,县令就派人来给自己的儿子说亲;县令的媒人离去几天后,太守就以主薄为媒来为儿子说婚。被谴回娘家的刘兰芝,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求婚?且求婚者的身份较高,从文章的表现手来看,这主要是衬托刘兰芝的貌美才多德高,另外也是由当时的婚俗决定的。汉时,社会上对妇女的贞节问题不太在意,女人丧偶或离婚后,仍可再嫁,男子也不因娶这样的女人而羞耻。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西汉名士司马相如就娶了守寡的卓文君;蔡文姬就嫁过多次;另据史书记载,汉景帝也把有过婚史的王氏立为皇后,而王皇后即汉武帝的生母。到了汉末,婚姻十分重视门弟,县令、太守都为儿子向刘兰芝求婚,除上述原因外,也有门弟观念。由于人们的种种私利原因,寡妇不嫁反而受到种种欺凌。《潜天论。断论著篇》讲,汉末那些欲守贞节,洁身自好的寡妇,如果遇到不仁不义的大伯小叔,不仁不义的兄长和弟弟,这些人有的是了聘礼(物),有的是为了钱财,有的是为了占有寡妇的儿子,就逼寡妇再嫁。而那些寡妇为了抗争,有的在房中自缢而死,有的在嫁车上饮药而亡。刘兰芝被兄长逼嫁,投入清水池,以死抗争,正是当时许多寡妇命运的集中反映。

  七夕

  七夕又称女儿节,乞巧节,这个节日大致开始于西汉时期。刘兰芝和小姑话别时说:“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其中“初七”即指七夕,每逢七月初七,人们在白天和夜晚都举行传统的节日活动。按汉时习俗,这一天要晒衣服和书。

  乞巧习俗是伴随着有关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而形成的。七月七日,为牛郎织聚会之夜。这天夜里,妇女们张灯结彩,拿着各式各样的针,在庭院中摆列好瓜果来乞巧。传说在祭牛郎织女时,能见到天河的白气和五彩颜色的妇女,就可得到吉祥。乞巧主要是妇女的活动,所以又叫女儿节,她们希望借助神的力量使自己心灵手巧。

  七夕晚上的另一项活动是守夜,人们对天下拜,并说出心愿,主要是乞富、乞寿,没有孩子的乞子。守夜活动有不少男子参加,目的是为全家乞福。牛郎织女的传说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对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向往。

  坐具

  诗中的“床”“榻”都是坐具。床,最初只是卧具,后兼为坐具。要了解“床”“榻”为坐具,需要先了解一下古人坐的形式。先秦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采用跪坐形但直接跪坐在地上很不舒服,所以很早就有用席子来铺垫的习惯,就是所谓的席地而坐,即以席为坐具。坐时两膝着席,把臀部放在脚跟上。这样,脚跟承受的压力太大,时间长了,就会酸痛。估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感觉臀部坐在较矮的床上或榻上要比坐在脚跟上舒服,所以,大约在秦汉时期,床榻开始成为坐具。汉时的床榻比较低,大约有今天的一市尺。床,一般体积较大,比较笨重,大多是室内固定家具;榻,体积小较轻便,大多是待客的临时用具,使用时移出,过后收藏。因此诗中有“移我玻璃榻,出置前窗下”句。两个人合坐的榻叫合榻。三国时,孙权曾召鲁肃,二人“合榻对饮”,不可理解成二人躺在床上喝酒。到了南北朝,床榻作为坐具在南北方就极为普遍了。今天仍有不少地方把小板凳叫“脚床”,可能就是坐具名称演化的结果。

  交通工具中的牛车

  诗中有“其日牛马嘶”句,牛车自古就有。由于牛的力气比较大且行动缓慢,所以,人们多用牛车来拉东西。又因牛车车厢宽大,故又叫大车。秦以前的贵族多数乘坐马车,极少有乘牛车的。这种风气到了秦汉仍然存在。西汉初年,由于长期的战乱,经济凋敝。据《汉书》记载:朝中文武官员有很多人乘坐牛车,因此可以说此时乘牛车是出于无奈。整个西汉和东汉前期,人们一直认为乘坐牛车是低贱的行为。但到了东汉后期,风气大变,贵族官僚富户不再把乘坐牛车看成丢脸的事情。《晋书》记载:“其后稍见贵之(牛车)。自(东汉)灵、献以来,天子志士庶以为常乘。”而《孔雀东南飞》所写时期(建安年间)正是东汉献帝时,所以“其日牛马嘶”中的“牛马”不能理解为偏义复词“马”。太守给儿子迎亲,马车牛车因载人物的不同用途都被派上用场。

  高中语文文言文《孔雀东南飞》赏析(二)

  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是我国诗歌遗产中的瑰宝。诗篇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向为人们所称道。本文仅就诗篇结构的缜密、完整以及艺术结构在表现主题思想、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等问题,试作一些分析。

  ^^双线结构 交替发展

  诗篇的全部叙事是以仲卿、兰芝与封建家长的矛盾、冲突和他们两人间的感情纠葛组织起来的。这是两条主要的线。这两条线交替发展,使诗篇的结构显得非常严整。

  先谈焦、刘与封建家长间冲突的这条线索。在兰芝被遣归之前的一大段里,写这条线的有仲卿向母求情与兰芝告辞焦母两小段。仲卿向母求情一段,刻画了焦母的专横自私,也表现了仲卿性格有软弱的一面。兰芝辞别焦母的一段,是悲剧主角与压迫者之间的第一次正面冲突,诗篇通过兰芝的装束、举止、话语,表现了她那特有的比较含蓄的反抗性。

  在兰芝被遣归之后,对立双方的冲突则有刘兄的逼婚和仲卿自杀前辞母两大段。刘兄的逼婚是兰芝与压迫者间第二次正面冲突。诗篇通过“仰头答”的动作,表现了兰芝的刚强不屈;通过她针锋相对的揭露性语言“谢家事夫婿,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表现了她对自己处境的清醒认识。她知道自己没有选择的自由,因而在被迫允婚的同时准备以死相抗。

  在焦、刘已相约同死之后,诗篇安排了仲卿辞母的情节,集中抒写仲卿与焦母之间的冲突。仲卿、焦母的冲突也有两次。第一次围绕着休弃不休弃兰芝的问题进行,结果仲卿在焦母的淫威下屈服了;第二次(即辞母的一次)冲突,围绕着仲卿的生与死的问题进行。在蛮横的焦母面前,仲卿发出了这样的怨言:“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你当初打错了算盘,就不要去抱怨鬼神了),这就明白指出焦母是悲剧的制造者,说明仲卿的态度有了转变。诗篇把仲卿与母亲的诀别插在悲剧的结束之前,表明了封建礼教毒害的普遍性和残酷性。焦母、刘兄主观上并不想酿制悲剧,可是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和庸俗腐朽的人生观,终于使他们充当了杀害自己亲人的刽子手。

  诗篇的另一条线索是兰芝与仲卿的感情纠葛。诗篇一开始便交待了人物间的关系。兰芝对仲卿,可说是怨其家而爱其人。她信赖地向仲卿诉说了所受的虐待,怨愤地说出遣归的话。一个尖锐的家庭矛盾便在仲卿的面前出现了。在这之后,诗篇安排了三段,即三个离别的情节,表现了两人间感情的纠葛。

  首先一段是仲卿求告不允,回到房中与兰芝痛苦地话别。仲卿心存幻想,而兰芝则清楚破镜难以重圆。她交待留下的衣物,说到“不足迎后人”实有所怨;说到“久久莫相忘”又实有所爱。短短的对话,写尽了兰芝交织着怨与爱的痛苦的心情。

  其次一段是焦、刘在大道口的离别。诗篇着意抒写了二人缠绵不尽的情谊。通过同车、耳语、互誓等一系列的动作与语言,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描写焦、刘间真挚的爱情,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突出主题都有重大的关系。试想如果焦、刘间缺乏真挚的爱情,那么兰芝的宁死不肯改嫁,就可能被解释成“从一而终”的“贞烈”行为(旧注有此说)。

  第三段写兰芝被迫允嫁,仲卿赶来作最后的诀别。这一段以焦、刘的生离死别、郑重相约同命渲染了全篇的悲剧气氛。这时,兰芝用反激语言试探、考验仲卿:“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而仲卿则态度坚决,愤激地回答:“贺君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韧,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这充满挖苦、责难的话,使兰芝的疑虑涣然冰释,誓言得到重证,他们决定以死来控诉封建压迫,以死来维护爱情的忠贞。

  诗篇通过两条线索的交替发展,将矛盾不断推向前进,使人物性格不断丰富,主题不断深化。

  ^^穿插巧妙 繁简得宜

  诗篇在相当整饬的布局中作了一些巧妙的穿插。如写兰芝辞别焦母之后,插入了与小姑的告别。兰芝告别小姑时,“泪落连珠子”,与辞母的情景适成对照。兰芝对小姑讲了一些感情真挚的话,可见姑嫂间平日亲密的关系。这一插曲很好地表现了兰芝善良,温柔的性格。又如在兰芝被迫允婚之后,插写了太守家准备迎娶的热闹。诗篇以民歌的高度夸张的手法,铺叙了舟车的华丽,礼品的丰盛。这样的描写,对于兰芝的不慕富贵的高尚品格起了映衬作用,而且欲抑先扬,喜庆气氛与悲剧结尾接踵而至,使诗篇起伏跌宕,更加摇曳多姿。

  诗篇繁简适宜,表现了作者的剪裁能力。比如它一开始在写兰芝的自述“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后,紧接着就来了一个跳跃:“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心中常苦悲”一句有力地概括了平日所受的种种折磨,其后也只讲了故嫌作迟一事,别的便都省略了。诗篇集中写了休弃的事件,已充分说明焦母施加给兰芝的种种不幸。又如兰芝归家后便暂时不提仲卿,以便集中笔墨来写兰芝,这也是裁剪的功夫。又如写兰芝回到娘家的情形,也只用其母的惊痛和兰芝“儿实无罪过”这样一句辩解匆匆带过,接着便立即展开了新的矛盾。用笔十分经济,转换十分迅速。

  诗篇对于重要情节,往往不惜笔墨作多重的描写。如兰芝被休离开焦家,这是人物命运转变的关键,诗篇便详加描写。作者写兰芝以不同方式分别与焦母、小姑、仲卿辞别,从不同的角度刻画了人物形象。又如兰芝回到娘家以后,诗篇安排了两次逼婚。这是人物命运的又一次大变化。求婚者一次比一次来头大,家庭的矛盾则一次比一次尖锐。先是县令家求婚,母亲以“汝可去应之”表示了埋怨的情绪;然后太守家求婚,阿兄提出了“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这样严重的责难。诗篇对逼婚的过程,如媒人的种种活动,母、兄的催逼和兰芝的态度,都作了详尽的描写。这两次逼婚互为补充,深刻地揭露了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并为兰芝的暂时允婚和终于自杀提供了充足的根据。

  前后呼应 互为映衬

  诗篇有许多地方前后呼应,起了很好的映衬作用。如开头和结尾都借鸟以为比兴,分别写徘徊留恋的孔雀和永不分离的鸳鸯,渲染了悲剧的气氛,具有象征性?

  高中语文文言文《孔雀东南飞》赏析(三)

  冰冷的指头一次次地掀起边角翻卷的书页,喑哑的喉咙一遍遍地吟哦凄丽苦涩的诗句,缠绵、哀惋的悲歌穿越千年的时空,盘旋在心头,纠合成永远的结,永远的痛。

  总是遗憾,何占豪、陈钢写出了千古绝唱《梁祝》,怎么就没人写一曲《孔雀东南飞》呢?也许永远也不会有了,痛到极点只有无言。

  其一 叹兰芝

  兰芝美貌过人。

  兰芝出身贫寒,焦仲卿却是庐江府小吏,算是官宦人家了。焦母不齿于兰芝的出身,却又自愿捧出大笔聘礼,她看中的只是兰芝的美貌。不是吗?在焦家的两三年里,兰芝的勤劳善良丝毫没有打动冷酷蛮横的焦母,老婆子看中的可不是这些。

  虽说汉代的婚姻制度并不是十分的严格,女子改嫁的事也是可以谅解的,譬如卓文君,但被休回家的女子却有官宦人家接二连三地上门求亲,怎么说也是一大奇事吧?他们了解兰芝多少?他们会相信一个弃妇的美德吗?他们看中的也只是兰芝的美貌。

  兰芝忠诚不二。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汉代的女子是不能选择自己的命运的。兰芝幸运,掀开红盖头,迎接她的是一双温和诚恳的眼睛,她庆幸,她满足,她珍惜这个人,珍惜这份情。兰芝不幸,幸福刚开了个头就被雨打风吹去,被逼回家后又不得不答应太守公子的婚事。不幸的兰芝只能“以身赴清池”,来履行自己的诺言,来殉心中的那份情。

  兰芝自尊自重。

  美貌的女子不难求,从一而终也都能算是“忠诚”吧,兰芝给人的最大震憾不是这些,而是她的自尊自重,这也是她悲剧的根源。

  深爱着焦仲卿的兰芝怎么会舍得离开?可在焦家的两三年里,兰芝得到了爱,却付出了人格和尊严!兰芝不是一般的弃妇,她是自请回家,她不能被人扫地出门,她要保住自己最后的一丝尊严;兰芝也没有哭哭啼啼地回家,她精心地打扮,袅袅地移步,她要把自己最美的姿容留给自己最爱的人;兰芝更没有恼羞成怒,她礼节周到地辞别焦母,不卑不亢地回复焦母,真诚恳切地嘱托小姑。兰芝艰难地找回了尊严。为此,她失去了一切。

  兰芝知道,这一去,再无重逢之日;兰芝也知道,兄长不会答应她在娘家为焦仲卿孤守一生;兰芝更知道,自己的路只剩一条……她不怕这一刻,她甚至盼望着这一刻,但她要精心选择这一刻,她要让这一刻流光溢彩,要让这一刻在那一片昏暗的天空上写下自己的尊严。

  兰芝做到了。欢腾的人群映照出兰芝的凄凉,喧闹的礼炮为兰芝奏响了特殊的颂歌。

  兰芝去了,她去得清高,去得惨烈,去得尊严。

  兰芝的死,终于惊醒了世人。“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人们啊,为什么总要等到悲剧发生后才会清醒呢?

  耳边仿佛传来小提琴《化蝶》,不,不是《化蝶》,《化蝶》是凄美的,流畅圆润的小提琴完美地演绎出了历经磨难后的超脱;兰芝墓上的鸳鸯却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那不是凄美,是凄惨,是谁也谱写不出的痛。

  其二 叹母爱

  两个母亲――刘母,焦母。

  二人的生存背景何其相似:从诗中来看,两人都已丧夫,都是守着子女过活。可二人的品性又是何等迥异。

  刘母善良爱子。女儿被休回家,询问之下,女儿只一句:“儿实无罪过。”刘母没有大骂女儿丢了自己的面子,也没有怒气冲冲打上焦家门去。她了解自己教育了十几年的女儿,她相信女儿是受了天大的委屈,她不忍去触动女儿淋漓的伤口,她只能默默地陪着女儿“大悲摧”。县令派人说媒来了,刘母希望女儿忘掉痛苦,开始新的生活,便劝女儿应婚,女儿不愿,善解人意的刘母便出面替女儿回绝。善良的刘母啊,兰芝的善良不正是你的熏陶吗?

  焦母却蛮横冷酷。兰芝辛勤劳作合不了她的意,兰芝竭尽孝心暖不了她的心。她是家长,封建家长制给了她无边的权力:她对儿女婚事可以随心所欲,她对儿女命运可以生杀予夺。她不满意兰芝了,可以诬她“举动自专由”;她恼恨儿子的说情,可以凶他“汝岂得自由”;她鄙视兰芝的出身,迫害了兰芝却仍心安理得;她不理解儿子的痴情,竟用邻家美女去诱惑他……

  可是作为母亲,她真的就冷酷到毫无人性吗?也不是。当儿子向她吐露必死之意时,她第一次流下了浑浊的老泪,虎毒不食子啊。儿子是她唯一的依靠,是她唯一的生存希望啊。她的泪是真诚的,她对儿子的爱也是不容怀疑的。一个寡居的老妇人,却要白发人送黑发人,她也可怜!可是,她爱儿子,她却又害儿子,她的悲剧在于她不知道自己的“爱”其实是“害”!她所处的环境,她所受的教育,她特殊的生活经历,还有她的个性,都没有教会她理解和尊重,只教会了她独断专行。应该说,她确实很可恨,但是,她也很可怜!

  两个母亲,相似的生存背景,迥异的品性。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天壤之别呢?都说人的脾性主要受着生存环境的影响,细究起来,她们的生存环境也只有丧夫这一点是相似的,她们的生活阶层迥乎不同:刘母出身平民,受封建礼教影响相对较少,她能较多地顺乎天性;焦母却是官宦出身,残酷的礼教牢牢束缚着她,压抑着她,扭曲着她,对礼教的虔诚取代了她母性中的良知,她已经不是一个健全的人了。

  唉,母爱本是人性中最美的啊。
看了<高中语文文言文《孔雀东南飞》赏析集锦>的人还看了:

1.高中古诗词《孔雀东南飞》鉴赏

2.高中语文人教版《孔雀东南飞》鉴赏

3.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知识点总结

4.高中语文《孔雀东南飞》文言知识总结

5.人教版必修二语文孔雀东南飞赏析

6.高一语文必修《孔雀东南飞》知识点汇总

7.高一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写作特色解析

    2771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