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2017年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详解

凤婷分享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特别是虚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掌握文言文虚词并非易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17年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详解,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之”详解

  (一)代词。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不晓得将军宽容我到这个地步啊!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我不过是市井中一个宰杀牲畜的人,公子却屡次亲自慰问我。

  ④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译文:然而告诉了你,又恐怕你天天为我担忧。

  ⑤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译文:(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⑥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译文: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希望您好好好好考虑这件事!

  ⑦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代词,他们)

  译文:前来投奔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接见他们,以示尊重。

  ⑧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2.指示代词,这,此。表近指,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屈(的责任)。

  ②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译文:这两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二)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译文: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译文:(如果)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译文: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译文:(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 (宾语前置之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这好比把肉投给饥饿的老虎,能有什么功效呢? (宾语前置之二: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4.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作用。

  ①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译文: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②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 我听说过要求树木生长,就一定要加固它的根本。

  5.音节助词,无义,译时应省去。。用在形容词、副词(包括时间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咚咚地敲起战鼓(填:象声词,形容鼓声),兵器刀锋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著兵器逃跑。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译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根据外面人们走路的脚步声辨别是谁。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④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乃”详解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于是”“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蔺列传》

  译文:在朝堂上举行九宾大礼,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译文: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译文:估计我已到了军营之中,您才能进去(见项羽)。

  ④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译文: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 “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译文: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译文: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译文:但是知识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石头来探求得名的缘由。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赵国强大,燕国弱小,而您又得到了赵王的宠幸,因而燕王希望结交您。现在您却要逃离赵国投奔燕国。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 “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译文:项羽于是又率兵向东走,到了东城的时候,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了,

  ②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吕氏春秋》

  译文:天下能够取胜的人众多,但是能够称霸的人只有五个。

  (二)用作动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 “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译文:如果事情不成功,这就是天意。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我侯嬴不过是夷门的看门人。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伤:害处。

  译文:没有什么大碍,这正是施行仁政的方法,因为您只看见那头牛并没有看见那只羊。

  (三)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译文: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②与尔三矢,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译文:今天我给你三枝箭,(要你为我报仇,)你可不要忘记你父亲的心愿啊。

  (四)用作连词。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五)复音虚词。

  1.【无乃……乎(与)】表猜测,译为“恐怕……吧” “只怕……吧”。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译文:现在君主已经退守在会稽山上,然后才寻求出谋划策的大臣,只怕太晚了吧。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恐怕应该责备你吧 (宾语前置。“是”助词,用于前置宾语之后。“过”责备。)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译文:如今少卿却教导我推荐贤能之士,这只怕跟我私下的愿望相违背吧?

  2.【乃尔】译为“如此” “这样”。

  ①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殉情而死的注意就这样定了下来。)
看了“2017年高中语文文言虚词详解”的人还看了:

1.2017年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详解汇总

2.2017高考语文文言文必备常识

3.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复习技巧

4.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5.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知识点

6.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历年真题

7.2017年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指导

8.2017高考语文实词和虚词知识点总结

    269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