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2)

凤婷分享

  第二课时

  一、疏通词句,理解课文。(30分钟)

  上一节课我们讲到了课文的第二部分,风萧萧兮易水寒,勇士荆轲带着将军樊於期的头走上了刺秦之路,今天我们一起来研读他是怎么刺杀秦王的。

  下请几位同学结合自己预习的情况来说一说在第三部分发现了哪一些文言知识,每位同学一段。

  通过对文意的梳理,我们发现荆轲刺秦的过程在战国策中写的很真实,那么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高潮,写了哪一些场面呢?

  明确: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四个场面。

  提问:其中最重要的也是作者详写的是哪一个场面?

  明确:图穷匕见。

  提问:这一场面作者是怎样把握的?这样写的好处在什么地方?

  明确:a.通过斗争双方的动作描写,展示生死搏斗的曲折过程:荆轲“取—奉—发—把—持—揕—逐—提”,主动进攻未遂,仍进行最后一次努力;秦王“惊—引—起—拔—走—击”,由惊慌失措转为有效反击,动作描写,层次分明。b.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c.运用间接描写的方法渲染气氛,衬托荆轲的英雄形象。写“年十二”就杀人的秦武阳“色变振恐”,衬托荆轲镇定自若;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所为”,衬托荆轲英雄虎胆,威慑秦廷;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仍“目眩良久”,这寥寥数语,从反面衬托了荆轲的威武壮烈。

  二、探究研讨。(10分钟)

  结合“研讨与练习”就“荆轲是奴才还是英雄,该赞扬还是该批判”展开讨论。

  明确:认识荆轲这一人物,要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方法,切不可简单化、概念化。这里,有这样几个区别值得注意:要把荆轲的事迹和精神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的作用和今天对荆轲的重新认识区别开来;要把荆轲个人的动机与客观效果区别开来;要把宏观上的历史趋势与微观上的具体历史环境区别开来。

  刑轲作为英勇机智、济弱扶困、反抗强暴、敢于自我牺牲的英雄形象留传后世,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这是客观存在,应当受到尊重。刑轲的报恩思想是和当时保卫燕国的思想结合在一起的。秦国统一天下是历史的趋势,但秦国兼并的残暴,却又是不可否认的。荆轲采取个人恐怖的手段是不可取的,但也应该看到这种行为的实质,是正义的,而当时广大人民对强权暴秦的反抗也是多种层次的,我们不能苛求古人。

  三、总结。(3分钟)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一向为人民传颂,他那壮烈之举,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这是因为刺秦王不是一般的侠义行动,而是反抗强暴侵 的正义行动。

  虽然荆轲曾受到燕太子丹极其优厚的礼遇,其刺秦王的行动,也包含着“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但这绝不是荆轲刺秦王的主要原因。荆轲为制止强秦侵略六国的壮举虽然没有成功,但他为献身的精神,却鼓舞着后世许多披肝沥胆,为国捐躯的志士,这正是其壮举应该肯定的一面。

  但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千千万万的劳动群众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单枪匹马的行刺行为,是不可能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的。挽救国家的死亡,只能靠富国强兵,靠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的力量,而不能把希望压在行刺的赌注上。

  四、布置作业。(2分钟)

  1、将课堂讨论题做成书面作业,不少于150字。

  2、整理归纳本课文言知识。

  附:本课文言知识要点

  1、古字通假: 1、说—悦 2、以—已 3、反—返 4、振—震

  5、奉—捧 6、见—现 7、还—环 8、陈—阵 9、卒—猝

  2、古今异义:穷困 可以 长者 涕 有意 不顾 提 股

  3、一词多义:

  兵: ①军队(进兵北略地 秦兵旦暮渡易水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②士兵(不及召下兵) ③兵器,武器(不得持尺兵 诸郎中执兵)

  私:①私利(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②私自,私下,偷偷地(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穷:①窘迫,走投无路(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②穷尽,完结(图穷而匕首见)

  为:①被(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对(为之奈何) ③准备(乃为装遣荆轲) ④做(乃令秦武阳为副) ⑤发出(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①出发(顷之未发,…… 遂发) ②头发(发尽上指冠) ③打开(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就:①接近,趋向(于是荆轲遂就(上)车而去) ②完成,达到(轲自知事不就)

  引:①挣着(自引而起,绝袖) ②举起(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见:①谒见(秦王必说见臣) ②被(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③出现(图穷而匕首见)

  意:①情意,心意(而伤长者之意) ②意料(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③意思(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使:①让(使工以药淬之 使毕使于前) ②命令,派遣(使使以闻大王) ③使者(使使以闻大王 见燕使者咸阳宫) ④使命(使毕使于前)

  还:①回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②通“环”,绕(秦王还柱而走)

  陈:①陈述(恐惧不敢自陈) ②通“阵”,列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顾:①只是,不过(顾计不知所出耳) ②回头看(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荆轲顾笑武阳,……)

  提:①携带(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 ②投掷(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dǐ)轲)

  4、词类活用:

  名词用如动词: ①樊於期乃前(上前)曰:“为之奈何?” 又前(上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顾笑武阳,前(上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以送之。 ③乃朝服(穿上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④至易水上,既祖(祭过路神,饯行送别),取道。

  名词作状语: ①进兵北略(向北侵略)地,至燕南界。 ②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用匣子封住)之

  意动用法:①太子迟之(以之为迟,认为他迟了,嫌他迟)。 ②群臣怪之(以之为怪,认为他很奇怪,感到奇怪)。

  使动用法:

  使使以闻大王(使大王闻,禀告大王)。 绝(使袖绝,挣断了袖子)袖。

  定语后置: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即“太子及知其事之宾客”

  状语后置: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即“秦王(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②取之百金。

  即“(以百金)取之 ③嘉为先言于秦王。即“嘉为先(于秦王)言”,蒙嘉替他先对秦王说 ④见燕使者咸阳宫。即“(于咸阳宫)见燕使者”

  5、句式特点:

  判断句

  ①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现在如果去而不能回来复命的是小子!

  ②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这是我日日夜夜痛心疾首的事啊!

  ③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我所以留待朋友的原因,是等他和他一块去。

  ④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秦王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够刻毒的啦!

  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被)戮没。

  省略句(省略部分均在括号中补出):

  (1)秦兵旦暮渡易水,则(丹)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2)今闻购将军之首(以)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

  (3)吾每念(此),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4)今(吾)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5)(樊於期)遂自刎。

  (6)人不敢与忤视(之)。

  (7)比(于)诸侯之列。

  (8)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9)(秦王)拔剑,剑长,(秦王)操其室。

  (10)而秦法,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11)诸郎中执兵,皆陈(于)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殿)。

  (12)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秦王)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13)(秦王)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14)秦王复击轲,(荆轲)被八创。
看了“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的人还看了:

1.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2.高一语文上学期《荆轲刺秦王》教学案例

3.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2)

4.高一语文必修1课本 荆轲刺秦王

2607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