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公开课教案(2)
学生讨论。(以前后桌为一组,选一代表发言)
明确: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是冉有的推托辞,语速不能过快;孔子的话中“求”“是谁之过与?”应加重语气,口气坚决而又委婉。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二段。
当冉有再一次危自己找借口开脱责任时,又遭到孔子的驳斥,这是孔子和两位学生的第三次对话,并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提问: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明确:孔子的正面主张也就是他治国安邦的原则:“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提问:这几句话表明孔子的基本政治主张的内容是什么?具体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前后桌互相交流自己的看法)
明确:表明了对内创造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加强文教德化,使外邦异族归附。但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这些原则。
提问:哪些话说明二人违背了这些原则。
明确:“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某动干戈于邦内。”
提问:通过分析,孔子认为季氏当前之“忧”是什么?
明确:“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在此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季氏伐颛臾地实质,最终目的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此句后来衍变为成语“祸起萧墙”,喻内部发生争斗并产生严重后果,沿用至今。
教师对本段作朗读提示: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求”第三次被孔子直呼,同样应加重语气,且要把孔子这句话的紧张严肃语气读出来。孔子在表明自己主张时的几句,应读得情绪激昂。
放本段录音。学生若干名朗读、背诵。
全班同学齐背第三段。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板书总结回顾本节课所讲的内容,归纳出孔子是一个爱国爱民、目光深远的政治家,并加强背诵。通过朗读提示明确本文的语言特点:在言行的记录中能绘声绘色,刻画人物的神态和气质。
全班同学背诵全文。
三、布置作业
熟背课文,做练习三。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做阅读训练,总结文言知识,对全文进行小结。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背诵
抽查2~3名同学背诵。
二、阅读训练
提供下列材料给学生,教师适当解释其中难懂的词句,让学生拿课文和材料比较阅读,从而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以突破本文的难点。
投影: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同上)
材料1:注释 北辰:北极星。 共:同“拱”,环抱,环绕。
[译文]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材料2:注释 道:引导。 格:亲近 归附之义。
[译文]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要求结合课文比较,进一步明确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学生讨论、发言。
明确:课文和两则材料结合起来分析,可归纳出孔的主要政治思想是:修文德,以德报人,反对法治,主张礼治,反对武力征伐。
三、分类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1.词类活用
找出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说明活用的情况。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答案:来、安,使动用法
2.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并注意加点词的用法。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答案:①恐怕该责备你吧!
②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3.一词多义,结合完成练习三
资料显示(投影或多媒体)
1.是
例句 出处 释义
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 正确,与“非”相对
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 《季氏将伐颛臾》 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判断词,是
2.疾
例句 出处 释义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恐将深 《扁鹊见蔡桓公》 病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 厌恶、痛恨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触龙说赵太后》 快、急速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 《西门豹治邺》 疾苦、痛苦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 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史记•孙膑传》 妒忌
3.止
例句 出处 释义
陈力就列,不能止者 《季氏将伐颛臾》 停止
河曲智叟笑止之曰 《愚公移山》 禁止、阻止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只是、仅仅
4.见
例句 出处 释义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木兰诗》 看见
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 召见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 《季氏将伐颛臾》 拜见、偈见
秦诚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被动,相当于“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xiàn,出现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失街亭》 见解、见识
5.过
例句 出处 释义
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晏子使楚》 走过、经过
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超过
以其境为清,不可久居 《小石潭记》 过分、过于
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错误、过失(名)
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责备
且尔言过矣 《季氏将伐颛臾》 错(形)
故尝与过宋将军 《大铁椎传》 拜访、访问
四、小结
同学们,我们学习《论语》,不仅学习了其中的一些文言知识,还了解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修文德,以德服人,反对谋动干戈进行武力征伐,在内部创造一个平等、安定的政治局面,使人民安居乐业。这种思想不照样适用于我们今天吗?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同样需要一个安定、和平的政治局面。因此,我们应刻苦学习,掌握知识,为创造一个长期安定、和平的政治局而努力。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高中语文《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准备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说:“冉有!我恐怕该责备你了。那颛臾,从前先王把他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这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这样做则不担任那职务。’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龟甲和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费城,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想去做却偏要编造借口(来搪塞态度)的人。我听说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他们不怕财富不多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民众不多而怕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依照这个道理,原来的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发扬文治教化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之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国家四分五裂而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在境内策划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