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高中语文人教版《囚绿记》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凤婷分享

  《囚绿记》实质上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感,是作者情感与理智的一个交锋,因为孤独,选择了囚绿。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人教版《囚绿记》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人教版《囚绿记》问题探究

  对于本文主题,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是,概括起来无非是两种情况:

  第一是从表现手法入手,侧重象征意义的探讨。例如,常春藤象征作家不畏强暴、追求自由、追求光明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家对专制的黑暗的旧社会的不满,对自由光明的新社会的向往;“囚绿”象征中华民族被日本侵略者囚系,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第二是从心灵轨迹入手,认为本文是作者“率真性情的吐露”,“理智与情感交锋的心灵独语”。具体来说,课文描写了情感与理智的三次交锋。第一次在住房的选择,情感上对绿的喜爱击溃了对小屋居住环境恶劣的理智,情感与理智第一次错位。第二次是囚绿,意识到囚绿是自私的,这是理智的作用,但是在对绿的病态爱恋之情的驱动下却采取了囚绿的行动,情感与理智第二次错位。第三次是在“放”与“不放”的抉择中,最后理智战胜了心中的“魔念”。

  对于上述观点,你是否同意?你还能从另一个新的角度来探讨本文的主题吗?

  高中语文人教版《囚绿记》探究思路

  应该说,上述理解都有可取之处,但又都有不妥之处。说“绿”“囚绿”都有象征的意义是对的。持这种观点的人主要是从作品写作的背景出发,作品反映的事件发生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后,作品写作时间是1938年作者身陷上海孤岛之际,这样的背景自然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抗日战争。但对象征意义的理解仅仅限于这一点,未免过于窄狭,特别是不能把“我”之“囚绿”与日本侵略者“囚”我中华民族等同起来,“我”之“囚绿”,原本出于“善意”,后来又良心发现,终于释绿,这与侵略者性质完全不同。

  情感与理智交锋的说法源自陆蠡对自己作品的诠释。陆蠡在为《囚绿记》集作序时写道“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深受二者的冲突“,因此有人从这里受到启发,说本文围绕“绿”描述了作者情感与理智交锋的心灵轨迹。这诚然是不错的,但严格来说,这还只是分析作品的感情线索,而不是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因为这样的分析没能揭示作品蕴含的深刻哲理。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解读文章的主题呢?我们认为应当变换一个思路,从文章描写的主体“我”与客体“绿”的关系入手。

  文章描写了“我”与“绿”从相知、相抗再到“我”盼望与“绿”相知的曲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显然绿处在弱者的地位,我处在强者的地位。作者赞美和讴歌了“绿”“不屈”于强者的摆布,而执意因循自己的本性,向往和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也对“我”单方面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绿”、剥夺了“绿”自由生存的权力的蛮横和专制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所以,文章说明的旨意是落在强者和弱者之间平等相处的关系,强者应该怎样真正地善待弱者,而弱者在强者的专制面前也应该怎样不甘屈服,顽强抗争。我们如果这样把握文章的旨意,便不难发现,文章的主题是很宽泛的,它既适用于人与自然,也可适用于人与人,也可适用于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只要言之成理,尽可以见仁见智,不必强求同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囚绿记》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一语文《离骚》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2.高中语文人教版《窦娥冤》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3.人教版高中语文《辛弃疾词两首》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4.人教版高二语文《琵琶行》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5.高中语文《兰亭集序》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250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