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3)

凤婷分享

  七、写作特色归纳

  1.伏笔与照应: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2.波澜起伏:这篇课文充满了波澜,显得生动活泼。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不禁让人捏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文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是怎样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接待这位即将灭亡的郑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

  八、第三、四段涉及的一词多义归纳

  ○说

  1.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说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捕蛇者说》

  2.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动词)《桃花源记》

  3.神仙诡诞之说。(说法)《梅花岭记》

  4.范增说项羽曰。(shuì劝说)《鸿门宴》

  5.秦伯说,与郑人盟。(同“悦”,喜欢,高兴。《烛之武退秦师》)

  ○鄙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境;边远的地方。《为学》)。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陋;目光短浅。《曹刿论战》)。/先帝不以臣卑鄙

  3.孔子鄙其小器(鄙视。《训俭示康》)。

  4.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轻贱。《孔雀东南飞》)。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边境,用作动词,把……当作边境。《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6.言语粗鄙。(粗俗)

  ○微

  1.其文约,其辞微(含蓄。《屈原列传》)。文笔简约,词意精微

  2.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3.微斯人,吾谁与归?(无,没有。《岳阳楼记》)。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假如不是。《烛之武退秦师》)

  5.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口技》)

  6.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卖油翁》)

  7.人微言轻。(轻微)/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九、布置作业

  书面翻译课后第三题。

  附:主要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矣)

  2.共其乏困(供)

  3.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4.失其所与,不知(智)

  5.何厌之有(餍)

  6.若不阙秦(缺)

  二、古今异义(古/今)

  1.贰于楚也(从属二主、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2.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3.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4.今有急而求子(您,多指男子/儿子)

  5.越国以鄙远(边远的地方/粗鄙、低下)

  6.以烦执事(婉指秦穆公/掌管某事的人)

  7.亦去之(离开、距离/到达)

  8.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2.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3.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4.唯君图之(计划,考虑)

  5.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

  6.阙秦以利晋(使…得利)

  (二)名词作状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边;在西边)

  2.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3.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

  (三)动词作名词

  1.君亦无所害(害处)

  2.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四)形容词作名词

  1.臣之壮也(壮年)

  2.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3.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五)形容词作动词

  1.因人之利而敝之(损害)

  2.肆其西封(扩张、延伸)

  (六)一般动词的使动

  1.烛之武退秦师(使….退却)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亏损)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四、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烛之武)许之(主语)

  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3.(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4.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5.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二)倒装句

  1.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2.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 同上)

  3.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 同上)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同上)

  5.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三)判断句

  1.邻之厚,君之薄也。(也表判断)

  2.以乱易整,不武。(否定判断句)

  (四)固定句

  1.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何必…)

  2.夫晋,何厌之有?(…怎么…)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和原文

2.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说课稿范例

3.烛之武退秦师语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4.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设计

5.高一语文人教版《烛之武退秦师》课文解读

245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