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生物>

高一生物《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舒雯分享

  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快速理解,更有助于学习。那么高一生物《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如何写教案设计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高一生物《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优秀教学设计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生物《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细胞呼吸”第2课时的内容,而第1课时安排的是实验课题──“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细胞呼吸的过程及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其中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是教学的重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是教学的难点。

  由于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初步形成了对“细胞呼吸”的认知。因此,教师必须熟悉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状况,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产实践等措施制造认知冲动,以寻求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同化的最佳途径。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2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归纳、推理等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2.3 情感目标 体会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以及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理解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学会运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

  3 、教学过程

  3.1 激趣法导入 多媒体展示有关“雾霾天气”的新闻报道,指出吸入空气中的不良飞尘及有害物质,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而治理“雾霾”,还需全社会“同呼吸共命运”。社会热点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时教师趁势抛出疑问:通过呼吸我们吸进了O2,排出了CO2,那么CO2 是从哪里来的,O2又到哪里去了呢?简单的设问不仅拉近了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能促使学生回顾有关细胞呼吸的知识。学生作答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厘清平常生活所说的“呼吸”与细胞呼吸的关系。

  3.2 有氧呼吸 多媒体展示柠檬酸循环的过程简图,讲解克雷布斯博士发现柠檬酸循环的故事,并指出进入体内的营养成分在糖酵解、柠檬酸循环、氧化磷酸化等一系列呼吸作用下得到分解,产生能量。这样学生不仅领悟到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善于捕捉一切有用信息的能力,而且深刻体会到有氧呼吸过程的复杂性。

  Flash动画分三步演示有氧呼吸的化学反应过程(选择的动画要注意以细胞及线粒体的结构为背景来呈现每个阶段的反应式),并要求学生口述每个阶段的场所、反应物、产物、条件及能量释放情况。教师指出学生的错误或不完善的地方,然后师生共同归纳三个阶段的反应式如下: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并提出问题:反应式前后都有H2O,为什么没有消掉?引发学生思考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参与反应的水与第三阶段产生的水所存在的区别。等待学生做出正确的回答后,进一步提出系列问题:①如果用18O标记O2,则反应结束,18O会出现在何种物质上?②能量的释放过程与体外燃烧有何不同?③释放的大量能量全部用于生命活动吗?教师对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评价,并归纳讲解有氧呼吸的概念。

  3.3 无氧呼吸 设问:①苹果储藏久了为什么有酒味?②人剧烈运动后肌肉为什么会有酸胀感?自然过渡到无氧呼吸的学习。为了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可以设置一系列的问题:①就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而言,无氧呼吸肯定没有哪一阶段?②为什么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要比有氧呼吸少?未释放的能量储存在哪里?③为什么不同生物或不同器官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教师对问题的答案给予一定的提示,并引导学生结合多媒体展示的图解(见图1)分析无氧呼吸每个阶段的场所、反应物、产物、条件及能量释放情况,进而归纳出无氧呼吸的概念及总反应式。最后以填写表格(见表1)的方式,让学生来比较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呼吸方式的异同。

  表1

  3.4 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列举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个实例,如:粮油种子贮藏必须使种子风干;水果和蔬菜保鲜中低温或降低空气中氧含量;水稻生产中的适时露田和晒田等,以引导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学生通过对这些实例的分析和思考,懂得如何控制影响细胞呼吸的外界条件来为生产生活服务,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3.5 课堂作业 多媒体展示“米酒”制作的流程,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①开始酿酒时,为什么要在米饭中间挖一个洞?②制作过程中,为什么洞里先出来的是水后出来的才是酒?③如果把盆口敞开,是否有酒产生?④用手摸一下盆壁,为什么会感到发热?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并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离不开生物知识。

  4、 教学反思

  本课的最大特色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问题导学”的教学方法。问题的设计着眼于教材的核心知识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更有效地学习。从而使学生在接触文本的过程中,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生物学习经验、自我的问题解决经验对话,深入理解文本,并建构新的知识体系。良好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加上巧妙的课堂点拨,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问题解决的思想和方法。学生为解决问题而获得生物知识,反过来,又在不断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高一生物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练习

  1.在有氧呼吸过程中,进入细胞的氧将( )

  ①与氢结合生成水 ②与碳结合生成二氧化碳 ③在线粒体中被消耗 ④在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中被消耗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人体内C6H12O6彻底氧化分解放出的能量中,大部分的直接去向是( )

  A.以热能散失 B.贮存在ATP中 C.存在于线粒体中 D.供生命活动

  3.用含18O的葡萄糖跟踪有氧呼吸过程中的氧原子,18O转移的途径是( )

  A.葡萄糖→丙酮酸→水 B.葡萄糖→丙酮酸→氧

  C.葡萄糖→氧→水 D.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4.高等植物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它们分别形成于( )

  ①细胞质基质 ②叶绿体基质 ③线粒体内膜 ④线粒体基质

  A.②④ B.①④ C.③② D.④①

  5.将水果放在密封的地窖里,可以保存较长时间,原因是( )

  A.温度恒定,水果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强 B.温度适宜,水分容易保持

  C.黑暗无光,不易引起早熟 D.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抑制细胞呼吸

  6. 用黄豆生豆芽,1 kg黄豆可以生 5kg豆芽。这一过程中有机物含量的变化是( )

  A.变少 B.变多 C.不变 D.先变少后变多

  7.在温室中栽培农作物时,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在长时间遇到大雾笼罩的天气,应采取的措施是( )

  A.盖上黑色塑料薄膜 B.适当降低温室温度

  C.适当提高温室温度 D.充入大量O2

  8.厌氧细菌的无氧呼吸产生的CO2分别形成于( )

  A.细胞质基质 B.叶绿体 C.核糖体 D.线粒体

  9.如图烧杯内装有含酵母菌的葡萄糖溶液,试管中装有澄清的石灰水,两天后发现石灰水变浑浊并有沉淀,对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试管内

  B.酵母菌进行光合作用时放出二氧化碳

  C.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

  D.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

  高一生物学习方法

  不断回顾,温故知新。

  生物教材中有些知识会在前后不同的章节中出现,如关于DNA的知识,我们会分别在绪论、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遗传和变异等部分学习到;各种细胞器的功能又多在新陈代谢部分有具体的描述。这些内容在学习后面的知识时应注意不断回顾,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理解,形成知识网络,做到温故而知新。

  利用图表,善于归纳。

  教材中有大量的图表,这些图表在课后复习时应很好地利用。如学完《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后,可利用“动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对细胞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复习。另外许多知识点我们在复习时也可以自己通过列表进行比较,如线粒体与叶绿体的比较、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的比较等。

  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我们在复习生物学知识时,应该注意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理解所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并且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现象、解决一些问题。近年来高考理科综合生物部分联系实际的题目所占的比重也逐年增大。


猜你感兴趣:

1.高一生物教程视频: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2.高一生物《光合作用》教学设计

3.高一生物《细胞呼吸》导学案

4.生物必修一《酶的作用》教学设计

5.高一生物必修一《细胞膜》教学设计

6.高二生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教学设计

    2074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