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历史>

高一历史会考知识点

淑航分享

  会考是一次重要的考试,我们要重视它。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高一历史会考知识点,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高一历史会考知识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其历史特点

  (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举行。参加大会的有12名代表,他们来自7个地方,代表50多 名党员。他们是:李达、李汉俊(上海),张国焘、刘仁静(北京),毛泽东、何叔衡(长沙),董必武、陈潭秋(武汉),王尽美、邓恩铭(济南),陈公博(广 州),周佛海(日本东京)。陈独秀、李大钊因分别在广州和北京有事,未出席会议。包惠僧受陈独秀派遣,出席了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 尔斯基。

  大会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纲领是: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 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等。大会在讨论实际工作计划时,决定首先集中精力组织工人。鉴于当时的党“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 人,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他们”。大会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以陈独秀为书记。

  (二)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特点

  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成立的。其历史特点表现为: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党、是一个区别于第二国 际旧式社会改良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修正主义遭到破产之后。它所接受的,是没有被修 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是在斗争中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 级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的科学社会主义。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身受帝国主义者、本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 力的三重压迫,具有坚强的革命性。在这个阶级中,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的基础。而且在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阶级根本不可能进行和 平的议会斗争,他们很少可能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抱有期望。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它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就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就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

  但在当时的中国,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加强自身的建设,理由是:(1)工人阶级的人数不多,又比较年轻,许多工人不久前还是小生产者。(2)在党 内,出身于小资产阶级的党员占有相当大的数量。因此,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不能不受到小资产阶级思想的严重影响。(3)它是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 杂、经济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展开自己的活动的,因此,它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全面地、正确地结合起来,制定出适合中国情况的纲领、路 线、方针和政策,不能不经历一个曲折的探索的过程,一个在党和人民集体奋斗的基础上逐步积累经验的过程。这些情况表明,中国共产党要胜利地担负起自己的历 史使命,就必须切实地、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建设。

  二、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

  (一)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分清敌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以往的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对于这个在长时间里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就给予了一个基本的解决。

  首先,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1922年7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 过对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明确地指出,加给中国人民“最大痛苦的是资本帝国主义和军阀官僚的封建势力”,因此,“反对这两种势力的民主主义的革命 运动是极有意义的”。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其次,开始采取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采取过、也不可能采取的革命方法,即群众路线的方法。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关系 革命成败的一个大问题。以往的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少,就在于未能充分地发动群众。中共二大即指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 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这个党不仅“内部必须有适应于革命的组织与训练”,而且“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都“必须是不离 开群众的”。

  (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工作重点在发展工人运动方面。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组 织、推动下,中国掀起了第一个工人运动的高潮。在1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了包括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开滦五矿工人罢工等在内的大小罢工100余次,参加 者在30万人以上。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斗争,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坚定的革命性和坚强的战斗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政治影响。孙中山正是从这个斗争中,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支新兴的、生机勃勃的革命力量,因而下决心同它进行合作的。

  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农民的工作。1921年9月,经过共产党人的努力,浙江萧山县衙前村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开展反抗地 主压迫的斗争。1922年6月,彭湃来到家乡广东海丰县赤山约,经过艰苦的工作,成立了农会。次年元旦,召开海丰全县农民代表大会,海丰总农会宣告成立, 全县范围的农民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起来。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

  首先,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原因和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势力又卷土重来,国内各派军阀之间的纷争也进一步扩大,社会矛盾日益加深,人民生活更趋恶化,“打倒列强,除军阀”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其次,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罢工遭到北洋政府的血腥镇压,中国共产党由此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取得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

  再次,中共二大提出“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联合战线”。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最后,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对外实行中华民族 的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 “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这个新三民主义的政纲同中共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因 而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这样,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二)大革命的兴起

  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1924年,工人运动开始复兴,农民运动也有了初步开展。国共合作创办了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为未来的革命战争准备了军事力量的骨干。

  1925年5月,以五卅运动为起点,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在此基础上,举行了胜利的广东战争,征讨地方军阀陈炯明、邓本殷,统一并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1925年7月1日国民政府在广州建立。

  高一历史会考知识点:第一次国共合作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标志

  1924年国名党一大的召开。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式

  党内合作,保证共产党的独立性、自主性。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

  新三民主义(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基本一致)。

  四、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目的

  改组国民党为农民、工人、小资产阶级、民主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五、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条件

  1、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势力重新抓紧侵略中国;国内各派封建军阀之间的纷争也进一步扩大,从而导致人民生活更加严峻,社会矛盾日益加深,“打倒列强,除军阀”已成为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因而人民希望国共合作进行国民革命,推翻西方列强和封建军阀势力。

  2、必要条件: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二七惨案”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仅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取得胜利的,必须在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以取得胜利。而当时国民党在国内是具有革命性、一定的威信、一定的实力的,因而共产党希望与国民党进行合作。

  3、可能条件:对于国民党而言,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尤其是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使孙中山认识到依靠军阀打军阀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联合其他政党,进行国民党改组,进行国民革命,因而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的合作。

  4、重要外因:共产国际的扶持和帮助以及推动。

  高一历史会考知识点: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阶段线索】

  本阶段是1924年至1927年的历史,起点是1924年初的国民党一大召开,终点是1927年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

  (1)从列强侵略看,主要争夺国家有所变化:一战后,日美在华展开新一轮争夺,日美成为争夺中国的主要国家。对华政策:依然是以华治华,扶植代理人,争夺对华控制权。随着大革命兴起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列强加紧干涉中国革命,并扶植蒋介石,这是大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

  (2)从国内反动政权看,经历了两个反动政权的更迭:由北洋军阀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北洋军阀政府是中国社会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的政治代表,基本上被大革命摧毁。

  (3)从社会主要矛盾来看,1924年至1927年,此时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突出表现为中国人民与北洋军阀的矛盾。以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建立为起点而兴起的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随着革命的深入,另一个新的矛盾上升并迅速激化。统一战线内部的资产阶级右翼势力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勾结,背叛了革命;加上中共处于幼年时期很不成熟,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大革命最终失败。

  (4)从政治斗争看,先后经历了国民党一大召开和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建立黄埔军校、五卅运动、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北伐战争等几次重大事件,中国革命出现第一次高潮。

  【重点知识与解析】

  1.国民大革命运动兴起的政治军事条件

  (1)政治准备: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①条件:

  必要性:“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在二七罢工后,中共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加快了同国民党合作的步伐。

  可能性:国民党比较是革命的民主派,比较是真正的民主派,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信,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孙中山在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真诚地欢迎中国共产党同他合作。

  共产国际的帮助:共产国际指示共产党要与国民党合作。

  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实现: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国民革命的开始。

  (2)军事准备:黄埔军校的建立

  建立:在中共和苏联的帮助下,l924年建立,由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特点:黄埔军校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

  作用: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一战后帝国主义侵华的表现和特征

  (1)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列强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再度形成。巴黎和会上,把德国原来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交给日本,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华盛顿会议上制定《九国公约》,使中国回到了帝国主义共同控制的局而。

  (2)镇压中国革命:支持军阀镇压工人运动,制造二七惨案和五卅惨案。操纵军阀镇压革命:直奉结成反革命联合战线,对付日益高涨的革命浪潮。公开干涉中国革命:制造三大惨案(“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南京惨案”)。支持国民党新右派发动反革命政变:“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导致大革命失败。

  (3)扶植新的代理人,操纵军阀混战。直皖战争、直奉战争、扶植蒋介石。

  (4)侵华特征:英、美、日是主要侵华国家。侵华方式:继续“以华治华”(支持军阀打内战,利用军阀获得侵华权益)。

  3.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1)孙中山北上: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政权。1924年底,孙中山以召集国民会议相号召,从广州北上北京。国民会议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

  (2)五卅运动: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上海人民群情激奋,出现罢工、罢课、罢市斗争,成立上海工商学联合会,这就是上海五卅运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省港大罢工。

  (3)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组织两次东征,成立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广西两省。这就实现了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为出师北伐奠定了基础。

  (4)北伐战争:1926年,直奉两派军阀结成联合战线,企图进攻国民政府。国民政府出师北伐。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都武汉,该地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5)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在北伐战争胜利的推动下,上海工人发动三次武装起义;湖南省农民运动最为迅猛;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338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