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政治>

高考政治:名师手记11

惠敏分享

  导读: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学习啦一起学习吧!下面学习啦网的小编给你们带来了《高考政治:名师手记11》供考生们参考。

  高考名师手记之:政治篇(二十五)

  三、名师导学:

  1.学法指导:(1)构建网络知识树。本单元是整个哲学的重点内容,要求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如联系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把握: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征(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联系的分类,联系原理的方法论要求等,用构建知识树的方法展开复习,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2)原理、方法论对应法。辩证法部分哲学原理较多,如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分别要求我们承认矛盾、解决矛盾,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其他原理,也可采用与方法论对应结合,再加热点事例的方法进行复习。

  2.命题前瞻:近几年来,联系的普遍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高考中占的比例较大,为必考点。而联系的多样性、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在高考中占的比重较小,为选考点。主要以选择题型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再现、理解和应用的能力,主观题方面也可能是运用某一方面知识分析某一热点问题。根据当前社会的热点,2010年高考要着重注意的问题有:运用联系观点分析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等问题;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三个执政之间的关系;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运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分析中部崛起 的问题;用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分析循环经济的科学性等。

  【真题再现】

  [例1](2008广东卷)在创建卫生城市活动中,某小区居民全员参与共建文明小区。居民举止与社区文明的关系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

  A。部分依赖整体 B。部分影响整体

  C。部分与整体相互转化 D。部分与整体同等重要、不可分割

  【答案解析】B 题中讲的是居民举止与社区文明的关系的理解,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答案A和C都不符合题意,D是错误说法,故选B。

  【名师点睛】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是课本的主干知识和高考的高频考点。首先要明确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关键在于解题过程中,要能够准确地把材料主旨与正确选项对应起来。

  [例2](2008海南卷)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

  A。干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答案解析】A 本题考查古诗蕴含的哲理,诗句内容比较多,需要仔细分析。根据诗句意思,不难选择A;而B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达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怀,不符合题意;C中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强调文章的重要性,与题意不符;D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意思是眼观岸边野花,渐使游人为之着迷;路上浅浅绿草,仅能把马蹄遮盖。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试题,一方面要求对诗文名言的理解把握应结合语文知识,借助文言文阅读,努力提高古文阅读、诗文名言鉴赏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对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的原理熟练理解与把握。人们常说,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在学习中,要注重学科间的知识渗透,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例 3](2009江苏模拟)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某校高三(1)班同学在学习决议的基础上,决定围绕生态文明这一主题展开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同学们收集到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一:我国的资源储量和利用情况

我国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量占世界人均水平的比例

我国能源循环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的比例

我国创造单位GDP能耗为其他国家的倍数

天然气

美国

日本

美国

日本

法国

4.1%

26.9%

11.5%

4.3倍

11.5倍

7.7倍

  (1)假如你是该班学生,请你结合材料一说明确定该研究主题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2)请你说明材料二所倡导的资源利用方式蕴含着什么哲学道理。

  (3)请你参照材料二这种资源利用方式,联系我们个人的生活实际,提出一种资源循环利用的方案(请不要与材料二的内容雷同)。

  高考名师手记之:政治篇(二十六)

  【知识归纳】

  一、重难点: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阻碍作用。

  (3)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二)区分两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发展。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更替。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①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③生产关系最终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要求。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由此造成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基本适合,如此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过程,也就是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依次更替的辩证发展过程。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

  (2)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法律制度、思想、社会意识形态等。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作用。②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能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否则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否则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史中的基本矛盾。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高考名师手记之:政治篇(二十七)

  4.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

  (1)价值冲突。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面对同一问题,人们的不同表现体现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差异,产生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

  (2)价值冲突的评价标准。在发生价值冲突时,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第一,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第二,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第三,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第四,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六)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1.价值的实现方式。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②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2.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1)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2)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

  二、易混点:

  误区一: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因而社会意识能够决定社会存在。

  注意:社会意识的作用始终是第二位的,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是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误区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注意: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错误的社会意识则阻碍社会存在的前进。

  误区三:解决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通过阶级斗争来进行的。

  注意: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不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进行,而是通过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加以解决。

  误区四:英雄人物、杰出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

  注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误区五:人民群众就是指劳动群众。

  注意: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不同的内涵,但不论怎么样变化,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

  误区六:马列原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注意: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误区七:人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一成不变的。

  注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改变。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

  误区八:贡献越大,索取越多;贡献与索取是对等的关系。

  注意:二者并不是对等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应该居于首位。无私奉献是我们应该大力倡导的精神。

    4509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