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政治>

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

凤婷分享

  哲学知识点抽象、乏味,所以往往成为高中政治教学的难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一)

  个人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一定的生理、心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单个的人。人民群众在质上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量上是指居民中的大多数,其主要的稳定的成分是广大劳动群众。个人与群众是对立的统一,人是社会的人,是始终生存在群众集体中的人,无群众也就无个人。同样,没有个人也就无所谓群众。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不同的。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指人民群众对于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作用。马克思主义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科学地说明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而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承担者,是生产实践的主体,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基本力量,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历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人民群众摧毁腐朽社会制度的斗争。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可以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考察。量是指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大小;质是指个人对历史所起作用的性质,有起积极推动作用的,有起消极阻碍作用的。一般来说,任何普通个人对历史发展有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作用必须与其它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才能实现。一般来说,在阶级社会里,普通个人的作用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而杰出人物却可以凭借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决定各种历史事件,他们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和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杰出人物这种历史作用,取决于他们对历史任务的认识和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他们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的深度和广度。

  杰出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即所谓时势造英雄,时势召唤英雄,锻炼英雄,筛选英雄。在阶级社会里,他们的面貌是由其所代表的阶级决定的,在任何时代,他们对历史发生重大影响,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他们既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也不能超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因此,夸大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是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表现,这种观点无视或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认为广大人民群众是少数杰出人物的盲目追随者和使用工具,这是对历史的颠倒,是对人民群众的污蔑,是十分荒谬的。

  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二)

  1、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3、运动与静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4、运动是有规律的

  (1)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特点:

  ①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消灭。

  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3)人与规律: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物质和意识: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从意识的内容和形式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因此,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6、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1)目的性: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是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的。

  (2)计划性:人们在行动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确定行动方式和步骤。

  (3)自觉选择性: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有所选择的。

  (4)主动创造性: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创造理想或幻想的世界。

  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三)

  1、实践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

  (2)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作用:实践决定认识。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认识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真理

  (1)含义: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

  (2)特点: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标准——实践是客观的。

  真理的具体性: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的条件性:真理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真理与谬误:

  ①区别: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就是谬误。

  ②联系:真理、谬误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二者就其形式来说都是主观的,就其内容来说都是客观的。二者相伴而行,在一定条件下二者相互转化。

  3、认识的过程:

  (1)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看了<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的人还看了:

1.2017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汇总

2.上海高考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梳理

3.高三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4.高三政治哲学常识梳理

5.高考政治哲学知识点

    288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