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高三政治学习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说比较枯燥,要想学好必须用心记忆学过的知识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家的政治学习水平。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1、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①哲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产生于人类的生活实践活动,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②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①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并非所有的世界观都是哲学,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②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和反映世界观。
③哲学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研究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而具体科学则研究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2)因为:
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③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6、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划分依据和基本观点是什么
①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②划分依据(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3)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7、哲学上的两大对立: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后者具有从属意义,附属于前者的哲学体系。
8、哲学与时代的关系:
①哲学的内容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②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
9、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
①它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②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
③它可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10、哲学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①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
③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并反作用于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11、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因为它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1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产生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深厚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①产生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英法德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
②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
③直接理论来源是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1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的统一,具有实践性、科学性、革命性、阶级性。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辨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③离开运动谈物质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离开物质谈运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
1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6、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17、什么是意识?它的本质、生理基础、内容各是什么?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本质——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生理基础——人脑;内容——是客观存在。
18、意识活动的特点:
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9、意识的作用
①意识指导人们能够地认识世界
②意识指导人们能够地改造客观世界
③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0、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全面了解事物。
②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④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⑤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
21、实践的含义、特点及基本形式:
①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②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③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22、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产生于实践,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发行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2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人们无法判定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24、真理的含义及其属性:
①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真理的属性: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25、为什么说认识具有反复性?
(1)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2)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6、为什么认识具有无限性?
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7、为什么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事物发展前途是光明的)
(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4)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任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28、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3)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4)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29、对立性与统一性的关系:
(1)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0、创新的作用: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4)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31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其主体部分是劳动群众。
32、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33、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1)立足社会实践,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35、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的社会历史性、阶级性?最高的价值标准是什么?
(1)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社会存在在不同人的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的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它们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这就是它们的社会历史性。
意义:①把握它,有利于我们正确证人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
②有肋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2)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最高的价值标准是人民群众的利益。
36、如何创造的实现人生价值?(P102-106)
(1)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实现人生价值,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37、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常用哲学原理:
辩证唯物论部分:
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或出台。。。计划、规划、政策)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P38-40)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2、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这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社会发展趋势,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中共科学执政;注意人不能创造、改变、消灭规律)
3、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人类。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坚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既要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注意二者不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认识论部分:
1、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发展认识,要有创新精神。
2、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原理: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要求我们立足实践,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认识的作用,充分发挥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在。。。活动、建设、改革中,形成。。。思想、观念、理论)
3、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唯物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
(协调、统筹、影响)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这要求我们坚持联系的观点。)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在客观联系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起新的具体的联系。
(铁路、公路、航线的修建,网络等)
5、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
(1)整体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这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部分影响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6、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原理:
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优化趋向的基本特征,系统与要素的关系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整体性,遵循有序性,注重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学会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二)发展的观点:
1、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要求我们坚持发展的观点,要与时俱进,有创新精神。
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这要求我们坚信前途是光明的,促进新事物成长,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和挫折。
(一波三折,重重困难)
3、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又要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飞跃和发展。(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要求我们坚持适度原则。)
(立竿见影、点滴做起、田忌赛马)
4、(内外因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内外因相结合。)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内因,不忽视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就业、脱贫、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
5、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6、联系构成事物的变化发展。
(三)矛盾分析方法:
1、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有利有弊,成就和问题)
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因地制宜,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3、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注意把握矛盾双方转化的条件。
(塞翁失马、失败是成功之母)
4、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关键、重点、中心、核心、主题、主线、重中之重、突出问题、第一要务)
5、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这要求我们善于抓主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流、主体、性质、总体)
6、主次矛盾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又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要求我们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不忽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7、矛盾的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主流又不忽视支流,坚持两点和重点论相统一。
(利大于弊,巨大成就和不足)
8、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坚持从特殊性到普遍性再到特殊性的认识秩序,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试点、典型、模范、举一反三、求同存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白马非马、解剖麻雀、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
9、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这要求我们要有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唯物史观: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某社会观念、政策的形成及作用;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及作用)
2、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要求我们要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坚持走与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关注民生、人民、群众、百姓,以人为本,走基层)
3、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奉献社会智力、体力、爱心,志愿者,救人,获奖,荣誉称号)
4、价值观的作用:
(1)价值观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3)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科学发展观的作用,腐败、犯罪,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
5、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6、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我们调整生产关系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分配制度改革、税收制度的调整)
7、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我们调整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和方面利于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法律的修订,道德标准问题)
8、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9、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