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高三语文社科文的复习分析

夏萍分享

  高三的语文学习的文章分类是比较多的,学生需要掌握方方面面,下面学习啦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三的语文社科文复习的计划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三语文社科文的复习介绍

  一、树立一种概念

  虽然高考试题中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内容涉及广泛,思想容量大,有的文章专业性很强,但毕竟考查的是阅读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相关的知识。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试题时,要牢固树立“答案就在原文中”的观念。如“理解重要词语、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中的“文中”即指具体的语境,有两种含义:一是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一是指具体词句的上下文。即使“推断和想象”试题的答案也同样在原文中。

  二、具备两种心态

  1、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注。只有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

  2、一定要认真仔细。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查,往往在极细微处做文章。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要不得的。当然,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找不到与选项“酷似”的句子,但我们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句子,由这个相关的句子去作出推断,从而判定选项的正误。

  高三的社科文复习的步骤

  (一)读(圈点勾画)——读原文,读题干,读题肢。

  读是重要的一步,只有读懂了文章才有可能准确地筛选信息,找出正确答案,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划读原文找“概念”,将以下一些重要信息标示出来——

  1.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

  2.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语。

  3.关联词

  4.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

  5.特殊句(判断句或有判断意义的句子;双重否定句;疑问句等)

  (二)审(题干、选项)

  这一步是审题,要求划读题干找方向(题目要求、提示):

  1.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

  2.提示方面:题干中有些词语经常出现,分为三类:

  A.“解释”“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因应注意“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

  B.“推测”“分析”——考查对文章延伸意义的理解,错因常在“程度差异”与“逻辑错误”;

  C.“原因”“证据”——考查对文章逻辑关系的理解,错因与B类同。

  (三)找(筛选信息)

  这一步要求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

  1.找区位,审题干。即阅读每一选项,并从原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区位。

  2.找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

  内查语意。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查找区位的相关叙述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尤其是一些细微的差别,如程度、范围、角度、先后顺序等。

  外查关系。查找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话题关系——与前后文是否属于同一话题;逻辑关系——在逻辑上与前后文是否一致。

  3.找错因

  社科文命题陷阱,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一般为十种陷阱:

  (1)偷梁换柱。偷梁换柱也可称为偷换概念,指在原文中甲结果在选项中变成了乙结果,导致表述不当,它是就结果而言的。

  (2)张冠李戴。所谓张冠李戴,是选项把原文中对象为A的概念说成是B,从而导致对象不当。

  (3)以偏赅全。以偏赅全是就概念数量范围而言的,命题人往往改变原文中数量表述的范围,将部分改成全部、局部改成整体,以达到干扰考生的目的。

  (4)是非颠倒。选项中的内容故意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反说,原文是肯定的,在选项中变成了否定;原文是否定的,在选项中反而变成了肯定。

  (5)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选项中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说成是有因果关系,导致逻辑不当。

  (6)超前判断。一是弄错时态:如将“将来如此”说成了“已经如此”,二是模糊现实,往往是在“必然如此”还是“可能如此”上做文章。

  (7)无中生有。是指选项所述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命题者纯靠主观臆断来迷惑考生。

  (8)瞒天过海,是指命题人故意遗漏文中的重要信息,以期瞒过考生的眼睛达到干扰的目的。

  (9)答非所问,指选项故意与所问的问题不一致,造成驴唇不对马嘴,以干扰考生。

  (10)喧宾夺主。所谓“喧宾夺主”是指选项中所列的内容在文中都能找到依据,但只有一个是阐释概念的主要原因,其他项虽不算错,但都是次要原因,这样放在一起干扰考生,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 ?

  (四)比(干扰项)

  联系上下文划区比照题肢,比照互证邻里试题的题干、题肢。

  (五)排:根据从文中筛选到的信息,对选项进行排除,将错误选项逐一排除。

  (六)选:选出正确选项。

  高三的社科文知识点归纳

  一、专题知识梳理

  什么是一般社会科学类的文章?

  社科文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的文章,包括经济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文艺学、美学(音乐绘画、书法舞蹈、建筑工程、民俗文化、考古文物等评论,体育赛事、人物专访、时尚现象等杂感;机械电子、航天航海、生物医药、水文环保等科技介绍)等学科的文章。社会科学类的文章,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描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也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它是有别于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的。

  从文体上说,它应包括议论性和说明性等类别,但就高考说,侧重于社会科学类的议论文字。

  社会科学类文章虽然涉及的面很广,但是,从历年高考的选文来看,侧重于选取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历史类的文章,因为它更接近于高中毕业生的实际。

  1、理解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词语的多义性是汉语的一个特点。熟练掌握汉语的这种多义性,是准确把握信息、欣赏语言文学的基础能力。考试大纲规定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告诉我们两个重要信息,一是语境意识,对于词的意义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二是重要词语,所谓重要,就是它对理解整个句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表情达意时有特定的意义。理解词语,首先要弄清其本身的基本意义,把握它揭示事物本质属性的核心作用;其次要分析词语的适用范围、使用对象、感情色彩、使用程度等。我们可以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地理解词语,以求准确把握其在文中的正确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还是强调“文中”和“重要”。所谓“重要”,主要是就表达作用而言,一是结构比较复杂,对理解文章有影响的中心句、要点句、总结句,是用来表明文章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一般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二是能够帮助准确理解整个作品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联结句、过渡句,是用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一般在文章两个“问题”或“概念”之间,常伴有关联词语;三是内涵较丰富,耐人寻味的精辟句、修辞句、矛盾句。其他如首括句、结尾句等,也都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2、分析综合

  分析综合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这里所说的重要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些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图形等。从文章中筛选并提取信息,主要包括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这两个方面,即能够对照材料辨别试题中信息的正误,筛选出与问题有关的语句,进行简要表述。社会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不仅应准确提取文中所反映的信息概念,还要对文中的知识、概念做出正确的解说。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把握住文章的结构,就是理清文章的的思路,分析文章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就是理解作者表述的思想小单元,需要从整体入手,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切割。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归纳阅读材料的内容要点(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主要是运用分析、归纳手段,抓住各部分中最主要、最本质的东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社会科学类文章,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是间接流露出来的,有的则是分散在多处,通过辨别、筛选后才能把握的。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深入地阅读文章,仔细地揣摩语言,全面地把握文意,审慎地思考分辨,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是阅读文段之后的一种发挥和再创造过程,要在进入角色、充分理解并正确把握文意的前提下,根据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这种推断和想象,不是凭空进行的,而是根据原阅读材料所进行的合情合理的推断。这里的难点在于其“根据”和“情理”都隐藏在阅读材料之中,有时候所读材料并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要经过细致地阅读和周密地思考,并根据文意的内容进行综合推断和想象,才能找到结果。


猜你感兴趣:

1.高三语文听课心得3篇

2.2017高三语文工作总结

3.高三语文教学工作总结3篇

4.高三语文辅导计划

5.高三语文老师寄语

6.高三语文月考质量分析

7.2017高三语文教学计划3篇

    3767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