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高考的文言文断句技巧和固定句式分析

夏萍分享

  文言文的断句是每年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但是不少的学生都是在这里丢分,下面学习啦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考语文文言文断句技巧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考的文言文断句技巧

  1.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2.由简单句式入手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抓住“曰、云、言”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如广东卷中的“史官曰”。

  4.常用虚词是标志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

  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

  5.特殊句式与固定结构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比如2004年北京卷考题① 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②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句中动词有“将”“归”“贺”,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7.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常见代词有:吾、余(表示“我”),予、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表示“他”)。

  8.借助语法结构断句

  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9.利用总分关系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很有帮助。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10.词性词义及语法结构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11.排比对偶反复修辞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古人写文章,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利用这一特点效果很好。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觑。”(王充《订鬼》)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2.利用对称句式断句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的特点。如“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句式工整,都为四字一句,据此可正确断句。

  13.做完后根据要求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高考语文的文言文固定句式介绍

  1、其……之谓:可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如:

  ①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②《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

  高三网小编为大家整理整理了高中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九科知识点,各科知识点都包含了知识专题、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等内容。更多2016年高考各科复习知识点请查看<<<高中总站>>>,高考知识点频道有你想要的珍贵复习资料。欢迎访问高三网,高考生的专属网站。

  2、孰与:表示比较选择。翻译为“与……相比”或“谁与谁比,哪一个更怎么样”。如: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3、无乃……欤(乎):表示委婉商榷语气,相当于“岂不是……吗”、“恐怕……吧”。如:

  ①求!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②举兵伐之,无乃妨于义乎 ——《魏文侯书》

  ③无乃毁灭先圣,自是非他欤?——《榴窗随判》

  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⑤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勾践灭吴》

  4、得无……乎(耶):表示推测性的疑问语气,翻译为“莫非”“恐怕……吧”或“该不会……吧”。

  ①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触龙说赵太后》

  “得无”本是一个表示测度的语气副词。但在《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得无”是两个词,相当于现在说的“能不”,以反问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

  5、何……为:表示询问或反问。翻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或“还要……干什么呢”

  ①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论语》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③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史记·项羽本纪》

  6、奚以……为?: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7、所以:①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②表手段和目的,可译为“用来……的人(物或手段等)”。如: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表示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表示原因)——《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表手段)——《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表手段)——《师说》)

  8、无以——有以

  一般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有用来……的办法”。例如:

  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③非学无以致,非问无以广识 《问说》

  9、比及:等到……的时候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论语·侍坐篇》

  10、如何、何如、奈何、何若

  “如”“奈”“若”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它们组成固定格式,相当于现代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例如:

  ①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怎么样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奈何取之尽滋铢,用之如泥沙?——为什么 《阿房宫赋》

  ③此为何若人? ——什么样

  ④取吾城,不予我璧,奈何? ——怎么办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还可以将上述固定形式扩展,变成“如(奈、若)……何”,相当于现代汉语“对(把)……怎么样(怎么办)”。如:

  ⑤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

  ⑥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牵累了可怎么办呢(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

  11、其……乎

  表示测度、反诘、婉商等语气,视情况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等。例如: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表测度) 《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测度) 《师说》

  ③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 《游褒禅山记》

  12、其……其……

  表示选择关系。翻译为“是……还是……”。例如:

  ①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逍遥游》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13、谁……者 = ……者谁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为大王为此计者谁?——替大王出这条计策的是谁?

  14、宁……耶(乎)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

  ①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年纪虽然老了,但志气应当更加旺盛,怎能在白头时改变心情呢?

  ②然而洞庭,深水也,吾行尘间,宁可致意耶?——可是洞庭水深啊,我只能在人世间来往,怎能到龙宫里去送信呢?

  ③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臧于岩穴邪!——我已经成了宦官,怎么能够自己引退,深探地隐居在山林岩穴呢?

  15、岂……哉(乎)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怎能……呢”“哪里……呢”或“难道……吗”

  ①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能不让人痛心呢!

  ②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决定的,难道说不是人事造成的吗?

  ③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纵使是聪明有才能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受其迷惑而结果陷于困穷,难道仅只是溺爱伶人有这种坏结果吗?

  ④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当他充当里正,受到责打的时候,哪里想到他会有这种境遇呢!

  ⑤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⑥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

  ⑦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

  ⑧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赵国哪敢留着宝玉不给而得罪大王呢?

  ⑨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赵王难道会因一块宝玉的缘故欺骗秦国吗?

  16、不亦……乎?

  表示反问,“亦”没有实在意义,加强语气。翻译为“不是……吗?”

  17、是以……

  “以是”的倒装句。翻译为“因此……”

  18、奈……何,如……何,若……何。

  表示疑问(询问办法)。翻译为“对……怎么办”或“把……怎么样”

  19、得无……乎?

  表示某种情况的推测。翻译为“莫非……吧?”

  20、然则

  表示连贯关系。翻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21、“何其”“一何”

  表示感叹。翻译为: “何其”(多么)、“一何”(这么)。


猜你感兴趣:

1.高考语文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归纳

2.高考语文常见文言虚词

3.高考文言文实词:伯的用法

4.2017年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步骤

5.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必备常识

6.高考语文考场的文言文答题技巧集锦

    3765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