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2017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2)

映芳分享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四

  7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71.B(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7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稷、契、周、召都是古代的有名的贤臣。其中稷,指后稷,周朝始祖,教民耕种,被认为是我国农耕业的始祖;周公则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佳话。

  B.大学士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学士最早是指那些在学读书的贵族子弟,后来逐渐变成官名和文人学者的泛称。

  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即辞官。致仕制度,即官员的退休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中习见的“致事”“下车”“告归”“乞骸骨”等,也都指的是“还禄位于君”。

  D.兄弟为参、商,指的是兄弟不合睦。参星与商星,二者在星空中此出彼没,彼出此没,古人以此比喻彼此对立,不和睦。

  72.C(“下车”指官员刚到任)

  7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74.A(“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错,博士,在文中是官名)

  7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

  B.忧,又称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居丧,期间不准为官。

  C.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

  75.【答案】A。【解析】古代太学博士是学校的主持和讲授者,不是一种学位。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带答案解析五

  76.下列对原文加点字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历朝历代都是以长子做太子。

  B.倡优,古代称以音乐歌舞或杂技戏谑娱人的艺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蓄,流俗之所轻也。”《琵琶行》中的琵琶女属于这类人。

  C.放郑,《论语•卫灵公》:“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后以“放郑”谓弃绝淫靡之音。

  D.典籍,指法典、图籍等重要文献,是历史上重要的文献名录之总称,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代表性典籍。《资治通鉴》是史学典籍,《水经注》是地学典籍。

  76.A清朝好几代不是

  7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宫车晏驾”,“晏”:迟。宫车迟出,旧为帝王死亡的隐讳说法。

  B.“岁余,徙为卫尉”,“徙”,此处意为贬谪。如《后汉书•张衡传》中“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徙”即为此意。

  C.“幸大王自改”,“幸”,希望。与《孔雀东南飞》中“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中的“幸”含义相同。

  D.“元朔二年”,“元朔”是汉武帝时期的第三个年号。以纪念前129年卫青打击朔方(北方)匈奴祭祀祖先的龙城。同时“元朔”也指一年的第一个朔日,即正月初一。

  77答案:B徙:此处意为调职。

  7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僭位”是指越分窃据上位。文中“及坚僭位”意思是说苻坚登上皇位并不是合法的。

  B.《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后称初即位或到任为下车”。“猛下车,明法峻刑”中“下车”指王猛刚到任。

  C.“便宜从事”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坚遣猛于六州之内听以便宜从事”一句可见苻坚对王猛的信任。

  D.“言台除正”一句中的“台”指“尚书台”,有官吏任免的权利。“授讫,言台除正”是说王猛对官吏有罢免权力,某官任职后,王猛只要上报尚书台就可以除去官吏的正式任命。

  78D“授讫,言台除正”是说王猛对官吏有任命权力,王猛先授予某人官职,然后只要上报尚书台就可以对官吏的正式任命。

  7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工”,清代六部之一,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B.“黜陟”,“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官员的晋升。“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C.“漕”,指漕运,漕运是我国古代利用水道(河道、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D.“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来调养自己的身体。

  79.D(解析: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D.“乞归养”理解不正确,由其具体语境可知,正确的解释应为“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所以选D。)

  8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吏部是“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掌管文官的任免、考选、调动等事务。

  B.祠亦称祠庙,是旧时祭祀祖先的建筑,相当于现在为纪念名人等修建的纪念堂。

  C.授为加授官职之意,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拜、拔、除、擢,以及左迁等。

  D.致仕,古人也常称致事、休致、致政等,指的是古代官员退休,回乡安度晚年。

  80.C(“左迁”为贬官。)

  8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高考语文断句方法

  1.要给文言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弄通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

  2.借古代文化常识断句

  要给文言断句,常常需借助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天文、历法、地理、历史、官职、科举、姓名等。如为下面一段文言断句: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日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用臣计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史记·留侯世家》)

  这段文言中,涉及古代文化常识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

  如能借助这些常识来断句,当自得其便了。

  3.根据互文、对偶、排比等断句

  文言中常有对偶句、互文句、排比句,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4.根据前后相承关系断句

  文言文多写得紧凑严密,行文中多使用前后相承句。

  如《师说》中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里的“师”与“师”就是前后相承的,这之间就可断句。

  5.根据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关系断句

  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掌握了这个写法,对断句定有帮助。

  如《谋攻》的最后一段:“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这显然是总说分承的写法了。

  再如“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比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显然是分说总承的写法了。

  6.根据韵文的特点断句

  有的文言文是韵文,韵文有一定的用韵规律。按照这个规律去断句,常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7.借助对话的标志断句

  文言对话常用“日”、“云”等字,根据这些有标志的词去断句,也能收到好的效果。

  8.根据反复结构断句

  文言文中常有些反复的句子结构,根据这个特点去断句,也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扁鹊见蔡桓公》、《邹忌讽齐王纳谏》等文章就有很多反复句。

  9.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文言行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如句首就常用如下语气助词:

  夫、盖、盍、若夫、嗟夫等,句末常用如下语气助词:者、也、矣、乎、哉、耶、耳、而已、欤(与)等,借助这些文言虚词,就可帮助断句。


猜你喜欢:

1.2017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总结

2.2017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炼及答案

3.2017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4.2017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5.2017年高考语文中国古代文学常识考点

3073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