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2018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带答案解析(2)

映芳分享

  2018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带答案解析【11-15】

  11.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文中的年号还有“英宗”。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11.B、“英宗”是庙号,不是年号。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表是古代测日影的器具,漏是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

  C.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所持以作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左骏指古代驾车三马中左边的马。后用四马,亦指四马中左边的马。

  12A(不是中午12点)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在的两小时。

  日中是十二时之一,又名日正、中午等:(上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正)。

  13.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卯、己巳、戊申,为古时天干地支纪时的术语,可以用来纪日、纪月和纪年,古人常将之与五行结合预测人的运命。

  B.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C.薨是古人对帝后之死的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

  D.幸通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也叫巡幸。召幸特指皇帝对嫔妃的召见。近幸则多指帝王对臣下而言。

  13.C(“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一种描述,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可称薨。帝后的死当称为“崩”。)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14.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亚年间”)

  1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D.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15.B吏部(管理文职官员的任免、考选、升降、调动等事)兵部(负责军事,入军队编制、武官选授以及驻防、训练、检阅等政令)礼部(掌管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等)

  2018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带答案解析【16-20】

  16.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①②⑤⑥

  16.C晦日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即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正月晦日作为一年的第一晦日即“初晦”,受到古人的重视,寄托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一种祛邪、避灾、祈福的美好愿望。辰时即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上午7时正至上午9时正)。十二时辰制

  子时(23时至01时)丑时(01时至03时)寅时(03时至05时)卯时(05时至07时)

  辰时(07时至09时)巳时(09时至11时)午时(11时至13时)未时(13时至15时)

  申时(15时至17时)酉时(17时至19时)戌时(19时至21时)亥时(21时至23时)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向是(3分)

  A.陛,是宫殿。古代臣子不敢直达皇上,就告诉在陛下的人,请他们转达,所以用陛下代称皇上。殿下,也是对皇上的尊称。

  B.项羽灭秦后将秦国本土关中地区分封给秦军三位降将,封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封董翳为翟王,辖陕北。合称“三秦”。咸阳成了三秦的分界点。

  C.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东为山东。山东,有时也泛指战国时秦国以外的六国领土。今天的山东省指的是太行山以东。

  D.秦朝建都咸阳,汉朝建都长安,因这个地区位于函谷关以西,大散关以东,武关以北,萧关以南,处四关之中,故称关中。

  17.(3分)A(陛,是宫殿的台阶。殿下,是对太子的称呼。)

  18.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熊概,字元节”,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海盐民”“民”是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蛮”,由于受时代的限制,古代学者对四方异族的了解十分有限,对他们的异同也没有深入调查,认真识别,往往用蛮、夷、戎、狄、胡、越等来泛指四方异族。《史记,吴太伯世家》索引说:“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中原地区古人对南方各族通称“百越”或“越族”

  18、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象笏是用象牙做的笏。笏是古代大臣上朝时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

  D.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19.(3分)A《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20.D(“转”是关于职务调动的,《张衡传》中有“再转复为太史令”。)

  21.下列对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大王守籓端拱”一句中,“端拱”一词有多个义项,在这句中,应为“闲适自得,清静无为”之意。

  B.从文中的表述来看,唐朝所采用的官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

  C.文中最后一段出现“解职”一词,这与“致仕”词义恰好相反。

  D.文中多次出现与官职调动相关的一个词“迁”,在古代还有“左迁”“右迁”的说法,右迁为升官,左迁为降职。


猜你喜欢:

猜你感兴趣:

1.2017高考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2.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编

3.2017高考全国卷语文必考古代文化常识题库附答案解析

4.2017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总结

5.2017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炼及答案

6.2017高考古代文化常识

307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