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语文>

2015年高考(广东卷)语文试题与参考答案

文娟分享

  高考复习需多做试卷,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5年高考(广东卷)语文试题与参考答案,请认真复习!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组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棱角/菱形 窒息/对峙 稽首/稽查

  B.侥幸/阻挠 绚烂/驯服 称职/职称

  C.塑料/朔风 叫嚣/发酵 本末倒置/倒行逆施

  D.延伸/筵席 瓦砾/罹难 挑三拣四/挑拨离间

  答案:选B【A.léng/líng、zhì、qǐ/jī;B.jiǎo/náo、xuàn/xùn、chèn/chēng;C.sù/shuò、xiāo/jiào、dào;D.yán/yán、lì、tiāo/tiǎo】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石钟山上那些错落有致的奇石以及记载着天下兴衰的石刻令人叹为观止。石钟山的名字也叫的奇,围绕这一名字的由来,人们开展了激烈的争论。卷入这场争论的,有名扬四海的文人墨客,也有戎马倥偬的赳赳武夫,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山野村人。无论结果如何,不容置喙的是,石钟山因此更加有名了。

  A.叹为观止 B.戎马倥偬 C.名不见经传 D.不容置喙

  答案:选D【A.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B.戎马倥偬:形容军务繁忙。C.名不见经传: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据。D.不容置喙:不允许别人插嘴说话。此处应用“毋庸置疑”。】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今年五一节前夕,发改委发出紧急通知,禁止空调厂商和经销商不得以价格战的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B.据报道,某市场被发现存在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伪造质检报告书,管理部门将对此开展专项检查行动,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

  C.随着个人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互联网以不可阻挡之势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影响社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变革浪潮。

  D.打车软件为乘客和司机搭建起沟通平台,方便了市民打车,但出租车无论是否使用打车软件,均应遵守运营规则,这样才能维护相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和合理要求。

  答案:选C【A.不合逻辑(否定不当),删去“禁止”或“不得”。B.成分残缺,“存在……的情况(问题)”。D.搭配不当,“维护……合理要求”不搭配,改为“满足合理要求”。】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从汉字笔画的统计分布规律来看,这种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②不少人认为简化汉字的理想目标是把十画以上的字简化到十画或不足十画。

  ③为了增强区别性,对那些笔画较多的非常用字还是不去简化为好。

  ④文字的应用首先要保证看和读的方便,要有相当的清晰性和区别性。

  ⑤但把笔画全部减到十画或不足十画,势必增加大量的形近字,给看和读带来困难。

  ⑥其次才是笔画简单,写起来省事。

  A.②①④⑥⑤③ B②①⑤③④⑥ C④⑥②①③⑤ D④⑥③⑤②①

  答案: 选A【②①提出问题并表明立场;④⑥正面阐述理由;⑤转折,指出后果;③收束,给出建议。】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卢象昇,宜兴人。象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崇祯)六年,贼流入畿辅,据西山,象昇击却之。贼走还西山,围冷水村,象昇设伏大破之。象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昇额,象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诫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十年)九月,清兵驻于牛兰。召宣、大、山西三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卫。赐象昇尚方剑,督天下援兵。象昇麻衣草履,誓师及郊。当是时,嗣昌、起潜①主和议。象昇闻之,顿足叹曰:“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决策议战,然事多□嗣昌、起潜挠。疏请分兵,则议宣、大、山西三帅属象昇,关、宁诸路属起潜。象昇名督天下兵,实不及二万。次顺义。

  清兵南下,三路出师……象昇提残卒,宿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师至贾庄。起潜拥关、宁兵在鸡泽,距贾庄五十里,象晟遣廷麟往乞援,不应。师至蒿水桥,遇清兵。象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旦日,骑数万环之三匝。象晟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背负二十四矢□死。一军尽覆。

  侯弘文,奇士也。散家财,募滇军随象昇讨贼。弘文率募兵至楚,巡抚王梦尹以扰驿闻。象昇上疏救,不得,弘文卒遣戍。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

  赞曰: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挚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选自《明史·卢象昇传》,有删改)

  【住】①嗣昌、起潜:指杨嗣昌、高起潜。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射,娴将略 熟习

  B.逐贼危崖 高峻

  C.督天下援兵 督促

  D.次顺义 驻扎

  答案:选C【督:督率,掌管,统率】

  6.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然事多□嗣昌、起潜挠

  ②杨陆凯惧众之残其尸□伏其上

  ③背负二十四矢□死

  A.①因 ②且 ③乃 B. ①为 ②而 ③以

  C.①因 ②而 ③以 D. ①为 ②且 ③乃

  答案:选B【①处选“为”,表被动,意为“被”,“然而事情多为杨嗣昌、高起潜所阻挠(破坏)”。②句用“而”,表因果,意为“所以”,“杨陆凯害怕敌众伤残他的尸体因而伏在上面”。③句选“以”,表修饰。】

  7.下列文句中,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B.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C.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D.危乱之世/未尝乏才/顾往往不尽其用/用矣或掣其肘/而驱之必死/若是者/人实为之要之/亦天意也

  答案:选A【危亡混乱的时代,并不是缺乏人才,只是往往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用了,或限制他而把他赶到必死的境地。像这样的情况,实在是人为的,总的说来也是天意。】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象昇作战总是勇往直前,甚至身负重伤也斗志不减,令贼寇闻风丧胆。

  B.杨嗣昌、高起潜主张同清军和谈,卢象昇反对这种妥协行为,决心以死报效祖国。

  C.卢象昇陷入清军的重围之中,仍然奋勇杀敌,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D.侯弘文追随卢象昇讨伐贼寇,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但未成功。

  答案:选D【“在驿站受到围攻,卢象昇赶去救援”错误,原文为“象昇上疏救,不得”。】

  9.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象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炮尽矢穷。(4分)

  译:卢象昇指挥士兵激战,呼喊声震动天空,自辰时到未时,炮箭穷尽。

  ②天下由是惜弘文而多象昇。(3分)

  译:天下的人因此惋惜弘文而推重卢象昇。

  (2)卢象昇为什么会兵败?请根据文本分析。(3分)

  答:原因有:①受人阻挠:事情多为杨嗣昌、高起潜等主和派所阻挠(破坏)。②兵力不足:象昇名义上总督天下的军队,实际上不到二万人马。③敌人势大:(敌人的)骑兵数万包围了三圈。④孤力无援:象昇派廷麟前往求援,高起潜不答应。⑤炮尽矢穷:战斗自辰时到未时,最后炮箭都已用完。(②③可合为一点:兵力悬殊)

  【参考译文】

  卢象昇,(浙江)宜兴人。象昇虽然是个读书人,但善于射箭,熟悉用兵的谋略。(崇祯)六年,贼寇流窜到京城郊区,占据西山,象昇击退了他们。(后来)贼寇逃回西山,围攻冷水村,象昇设下埋伏,大败贼寇。象昇每次到战场,(总是)身先士卒,与贼寇格斗,(即便)敌人的刀锋触及马鞍也不顾,丢失马匹就步战。(有一次)追赶贼寇到悬崖,一个贼寇从山顶射中象昇的额头,象昇提刀战斗更加迅猛。贼寇惊骇逃走,互相告诫说:“遇到卢廉使(象昇)就会死,不可侵犯他。”

  (崇祯十年)九月,清兵驻扎在牛栏。(皇上)征召宣、大、山西三个总兵杨国柱、王朴、虎大威入京护卫。赐给象昇尚方宝剑,督率天下的援兵。象昇穿着麻衣草鞋,到郊外誓师。当时,杨嗣昌、高起潜主张议和。象昇知道了(这事),顿脚叹息说:“我受国家的恩惠,只恨不能死得其所,假如万一发生不幸,宁可捐躯断头。”决定策略进行战争,然而事情多为杨嗣昌、高起潜所阻挠(破坏)。上疏请求分派部队,就议定宣、大、山西三大帅归属象昇,关、宁各路归属起潜。象昇名义上总督天下的军队,实际上不到二万人马。驻扎在顺义。

  清兵南下,分三路出兵……象昇带领残余的士兵,驻宿在三宫野外。十二月十一日,进军到贾庄。起潜带领关、宁的部队在鸡泽,距离贾庄不到五十里,象昇派廷麟前往求援,(起潜)不答应。(象昇的)部队到蒿水桥,遇到清兵。象昇率领中军,大威统率左军,国柱统率右军,于是交战。第二天清晨,(敌人的)骑兵数万包围了三圈。象昇指挥士兵激战,呼喊声震动天空,自辰时到未时,炮箭穷尽。象昇亲自奋勇格斗,后面的骑兵都跟随前进,(象昇)亲手击杀数十人,身上中了四箭三刀,于是倒下。杨陆凯害怕敌众伤残他的尸体而伏在上面,背上带着二十四箭死去。全军覆没。

  卢弘文,是个有特殊才能的人,散发家中的财产,招募滇军跟随象昇讨伐贼寇。卢弘文率领招募的士兵到楚,巡抚王梦尹以骚扰驿站上报。象昇上疏救援,没有成功,弘文最终被发配戍守。天下的人因此可惜弘文而推重象昇。

  赞曰:危亡混乱的时代,并不是缺乏人才,只是往往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用了,或限制他而把他赶到必死的境地。像这样的情况,实在是人为的,总的说来也是天意。

  (李达均 译)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斟酌在荆关②。

  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大通河由此入长江,作者乘船途经此地。

  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二人擅长山水画

  (1) 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请作赏析。(3分)

  答:软,使……柔软。清风吹皱江水,使之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一个“软”字借触觉表现视觉,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把水波写得可触可感,见出作者轻松快意之情。

  (2) 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过”,途经,路过。作者首先点出“过”大通驿的时间(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然后描写“过”大通驿时所见的景色(炊烟袅袅,市镇可辨;朝霞映木,江泛涟漪),最后则由眼前的自然美联想到艺术美。全诗紧扣一“过”字,由时而景,由近而远,由实而虚,写出了晓雾朝霞中的江南秀色,俨然一幅写意山水画。

  【参考译文】

  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

  遥望青烟袅袅,市镇依稀可辨;

  朝霞映红树木,仿佛忽然移到了河湾。

  清风吹拂,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

  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

  即便是荆关再世,要描画这山光水色,也得为笔墨浓淡费一番斟酌吧!

  【参考赏析】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浙江海宁袁花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百度百科》)

  又清史文载:“査慎行,字悔馀,海宁人。少受学黄宗羲。于经邃于易。性喜作诗,游览所至,辄有吟咏,名闻禁中。康熙三十二年,举乡试。其后圣祖东巡,以大学士陈廷敬荐,诏诣行在赋诗。又诏随入都,直南书房。寻赐进士出身,选庶吉士,授编修。时族子升以谕德直内廷,宫监呼慎行为老查以别之。帝幸南苑,捕鱼赐近臣,命赋诗。慎行有句云:‘笠檐蓑袂平生梦,臣本烟波一钓徒。’俄宫监传呼‘烟波钓徒查翰林’。时以比‘春城寒食’之韩翃云。充武英殿书局校勘,乞病还。坐弟嗣庭得罪,阖门就逮。世宗识其端谨,特许于归田里,而弟嗣瑮谪遣关西,卒于戍所。”

  查慎行青年曾从军黔、滇,中年又遍游冀、鲁、豫、皖、闽、粤、赣等地。他“无时无地不以诗为事”,其《敬业堂诗集》五十卷及续集六卷,辑录了一生诗作五千三百余首,叙地方风物、绘山川形势、多纪游吊古,亦有不少反映民生疾苦之作。《早过大通驿》就是康熙三十一年(1692),作者四十三岁时,离江西、往北京、途经安徽时写的。大通驿,在今铜陵市西南大通河与长江交汇流处。

  这首诗写晓雾、初日中的江南秀色,红绿辉映,山水明丽,虚实相生,浓淡得宜,俨然一幅写意山水。

  首联点明过大通驿的时间:早雾刚刚散去,朝阳尚未升起。不说雾“散”而用“醒”字,不仅把无知无觉的晨雾,比拟为有情有意的佳人,且一语双关,早行的旅人,大概也是“才醒”吧?不说旭日未“升”而用“吐”字,使读者感受到朝阳于转瞬之间喷薄而出的气势。“夙”“朝”两个时间名词和“才”“未”两个副词,巧妙地扣紧诗题的“早”字。首联即对仗工稳,于平易的叙述中,已见出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

  颔联描写大通驿周围的景色:遥望青烟袅袅,市镇依稀可辨;朝霞映红树木,仿佛忽然移到了河湾。诗人的观察是精细的:炊烟一般呈淡蓝色,但在这里,青山绿水把它染成了“翠”绿色。诗人的想象是丰富的:树木本来融汇在绿色的山水之间,但在朝霞“忽”然照射之际,变成了“红”色,鲜明地突现出来,好像一下子“移”植到河湾来,树仿佛活了。此联重在写晓雾、朝霞的色彩之美,红绿辉映,鲜艳明丽,给人以新奇之感。

  颈联作者拓展视野,进一步发挥想象:清风吹皱江水,泛起微微涟漪,像轻绸软缎在波动;九子山巅高出云表,像“轻轻”浮在银色的海面。“软”字借触觉表现视觉,“轻”字假重感描摹观感,均巧妙地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把水波云海写得可触可托。这两句,上写近景实景,下写远景虚景。九子山,现名九华山,与峨眉、五台、普陀合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在青阳县西南,面积一百余平方公里,有九十九峰,以天台、莲华、天柱等九峰最为雄伟。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据《太平御览》记载,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独特别致。李白有诗赞曰:“天河挂绿水,绣出九芙蓉。”刘禹锡也曾叹道:“奇峰一见惊魂魄。”但被誉为“东南第一山”的九华山,毕竟距大通驿有百里之遥,作者当时未必真的看到了“轻”浮云表的九峰之颠。“云轻九子山”,大概得益于作者丰富的地理知识,是从中生发的想象吧?

  尾联则由眼前的自然美联想到艺术美:即便是擅长山水画的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再世,要描画这山光水色,也得为笔墨浓淡费一番斟酌吧!尾联二句,暗含两层意思:一是大通驿附近景物,很像荆关笔下的山水画卷,这是由实景联想到虚景,用自然美类比艺术美。二是即使以荆关的大手笔,也难以写尽此间山水之妙,这是以虚景衬实景,用艺术美来烘托自然美。前一层意思较含蓄,后一层较显露。总之,是以虚衬实,虚实相生,读来仿佛景中有画,画中有景,意境深邃,耐人品味。

  查慎行善用白描手法来摹画山光水色。这首五律,由时而景,由近而远,由实而虚,如旅人登山,攀之愈高,见之愈奇。用语看似平平,但如“醒”、“吐”、“辨”、“软”、“轻”、“浓淡”、“斟酌”等字词,无一不恰到好处,均无可移易。张维屏曾评其诗,谓“极清真,极隽永,亦典切,亦空灵,如明镜之肖形,如化工之赋物,其妙只是能达”。借以评这首诗,也是中肯的。

  11.补习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分)

  (1)__________,何时可掇?____________,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

  (2)__________,_________;雁阵惊雁,声断衡阳之浦。(王勃《滕王阁序》)

  (3)昨夜闲潭梦落花,_________。江水流春去欲尽,_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夫夷以近,_________;险以远,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答:

  (1)明明如月 忧从中来

  (2)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

  (3)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潭落月复西斜

  (4)则游者众 则至者少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性。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而不同时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会有共处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觉、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i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分数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筒、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在世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

  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自古希腊罗马文明”,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因为在中世纪,欧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建的知识。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种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来了,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传递,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 ,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的土壤。

  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须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时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势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夫妻、父母、社区结构,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传下来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社

  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比如,即使像美国这样一个“人造”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也不是从美国建立时突然开始的,而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从欧洲移植过去的,实际上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和变体。

  (选自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A.如果没有人的群体性,文化就不会得以保存和传递。

  B.在文化传递中,古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和今人所使用的信息载体是相同的。

  C.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美国社会结构的构建,其文化传承的具体方式是不同的。

  D.一个人可以“不朽”,因为有文化传承的作用;一个社会可以不死,因为有文化的存在。

  E.文化是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和知识财富;一个社会可以不死,因为有文化的存在。

  13.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

  B.一个国家失传的史料,有可能在其他国家的文献中找到。

  C.传统的宣纸生产工艺,既是前人生产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前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D.尽管社会面貌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么不同。

  14.文化为什么“具有历史性”,请结合本文回答。(4分)

  15.下面这段话说明了文中什么观点?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

  1994年,上海博物馆获得一批战国楚竹简,其内容涉及大量古籍,很多是以前未曾见过的。比如《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中收录的《恒先》,是一部完整的战国道家佚作,它的出现为道家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道家思想。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作答前,务必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与所选试题组对应的信息点;信息点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小题。

  家中那只柯基犬,玲珑小巧,却爱运动,只要房门一打开,它就蹿出门去,然后不停地回望,希望你把它跟随。如果你跟随了,他会露出妩媚表情,即便是四肢肥短,小巷通衢,草地河畔,泥沙荒野,也回报给你足够的速度,让你已它为荣。

  有个邻人也喜欢它的乖巧模样,远远地看到它过来,双手插进衣袋,做鼓弄食物的形状,且不停地呼唤。它自然是兴冲冲地奔跑过去,但邻人摊开的却是空空的手掌,它期盼的眼睛里,便弥散出一片迷惘。被捉弄过几次,以为它不会再听从邻人的召唤了,却见它依旧闻声前往。但是,当邻人爱抚的手,刚要伸下来的时候,它却猛地转身跑走,徒让邻人的手①凝固在半空之中。它则在远处眺望,不停地吐弄着它分红的舌头,表达着一种顽皮的嘲笑。

  其实,邻人也不存恶意,只不过他是个上了年纪的乡下农民,被儿子接近小城来住,看到城里人对狗比对人还娇宠,他心里有一丝不平。

  他见我在不远处对他微笑,脸一下子就红了,嗫嚅道:“你看看我,都一大把年纪了,还欺骗一只狗。”我说:“没关系,狗不像人那样爱记仇,只要你真的给它食物,它还是会跟你亲近的。”

  “等等。”他说罢,转身进了楼梯,很快就又出来了,手里攥着几粒干果,他朝着我的爱犬招招手,“小小,你过来,爷爷这里有好吃的哩。”

  居然称之为“小小”(他孙子的乳名)!这样亲热的称呼,连狗都吃了一惊,但最终还是②迟迟疑疑地走近了他。吃净干果,小犬用温热的舌头舔舐着他干裂的手心,情意殷殷。

  小犬让他暖意萦怀,总想给楼宇里的人们贡献些什么。看到楼前有块空地,依着农民的本性,他翻土施肥,修埂打垄,种了一片紫苏。紫苏是上好的调味菜蔬——生拌,或佐以咸菜,祛毒,开胃,为居民所喜。

  紫苏体贴老人的用心,迅速蔓延出一片绿意,那嫩嫩的芽瓣,正是入时的美味,他招呼邻居道:“紫苏就是给大家种的,快来吃个鲜吧。”

  大家自然就来了,叶绿如酥,有谁不稀罕呢?人门小心地掐着嫩叶,他笑眯眯的注视着,说:“尽管掐吧,紫苏命贱,你越是掐得很,它越是繁衍的茂盛。”

  但是,人们还是掐得很节制,刚一成撮,就停住了。这让他很不解,催促道:“掐就是了。”邻居脸一红,说:“够了。”

  后来,他回老家打理一些事情,紫苏被他暂时以往在那里。被遗忘的紫苏,反而疯长。疯长的紫苏,会变老,会变的不能入口,邻居们懂得这个道理,新乡,与其让紫苏变得无用,不如安心享用,便放手去采摘,以至于怀抱盈满,口中整日都是紫苏的余香。

  从老家归来,他本以为那片紫苏一定很荒疏,没想到紫苏却依旧青绿、娇嫩、齐整、油亮。这之后,他只管给紫苏锄草、施肥,让它长的好,然后退隐到紫苏之外。暗看邻居采摘的欣喜。

  翌春一日,小区里的一个老妇人抱来了两棵香白杏的树苗,对他说:“在紫苏的空地上,应该在种两株杏。因为紫苏喜阴,有树遮挡,它就多了青嫩。再有,天长白杏,地长紫苏,上下都有收成,邻居们就多了喜乐。还有,白杏和紫苏,有了高楼,对比着就有好的景致,你说是不是呢?”

  “是,是,自然是哩。”便帮老妇栽下杏树。

  杏树也一如紫苏,体贴人心迅速发育,一年成株,两年开花,三年就结果了。四年以后,果实满枝,看着就让人喜。杏子挂在枝头,也不做宣言,任由嗜食者随意摘取。

  两个老人自然不会想到,他们的种植唤来了一群别样的人情格局——楼宇里的人,每每相见,都要轻声细语的相互问好;阶梯一染飞尘,无须他人提醒,总有人主动打扫;路灯初上,相约散步;亭阁之下,对弈恳谈……一如笑可以传染,善行也一径蔓延开来。

  (作者凸凹,文章选自《散文2012精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年,有删改)

  16.请结合上下文赏析划线的词语。(4分)

  17.对人们采摘紫苏,老人的表现前后有什么不同?原因各是什么?请结合本文分析。(5分)

  18.善行是如何“蔓延”的?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成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一年中,若季节气候对种子来说太干燥或太寒冷,不利于发芽,种子就进入休眠,等待不适宜的气候过去。如果将植物行为以精巧度衡量,扁蓄的发芽行为只有初级程度。扁蓄是长在耕地和花园中的杂草,种子先天为休眠型,未经冬天不会发芽。没有在五月发芽的种子,又逐渐进入休眠状态,静待另一波寒意来临,准备好再次发芽。扁蓄的行为其实相当合理,称为初级程度好像不太公平,更何况相似的植物还不少,许多杂草也有依季节循环的休眠期和发芽期。

  另一种相当常见的杂草则要比扁蓄技高一筹,那就是羊腿藜。羊腿藜在年初不休眠的种子,产季时则结休眠的种子。有了年初生产的种子,这年的羊腿藜就有跟多子代,后来所结的种子则安然保存至明春。

  一年生植物的种子发芽机制就更精巧了,这些植物会打赌冬天冷不冷,许多冬季一年生植物,像却麦草,都是在秋天发芽,这样做的风险是冬天的寒霜很可能冻死幼苗。但如果存活下来,就有了回报,以为比起其他春天才发芽的种子,这些幼苗抢先一步发育成长,能长得比较大,结的种子也多得多。冬季一年生植物也懂的分散风险,让部分种子在冬季休眠、春天发芽。比起熬过冬天的幼苗,这些春天发芽的种子长出的植株比较小、结的种子也比较小,但是存活的几率大一些。由于某几年的冬天比较冷,某几年比较不冷,所以有时不休眠种子长得好,有时休眠种子胜算大。

  目前为止所谈的发芽行为,精巧程度都还不及格。种子还能从其他线索得到更精确的讯息,以决定什么时候发芽。许多像莴苣一类的种子,对光很敏感,在黑暗中不会发芽,即使温度和湿度都很恰当。这样的机制可以避免那些被埋的很深的、没有机会到达土壤表层的种子发芽。而只要一丝阳光,就能让种子自休眠中苏醒。替菜圃翻土会让阳光传递讯息给土壤中许多对光敏感的杂草种子,让他们知道接近土壤表层了。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感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装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受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林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植物透过Pr对Pfr的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光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会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在维持休眠状态。

  光敏素有个缺点,就是在黑暗环境中无用武之地。因此只有位于土壤表层或接近表层的种子能加以利用,侦测竞争对手是否环伺在侧。不过还有另一种线索,能让深埋土中的种子知道上方没有一线生机。土壤表层的植物,例如草类,就像一层隔绝物,调节种子土壤内种子感受温度的范围。光裸的土壤表层没有这层隔绝物,所以底下的种子会感受到强烈的温度起伏,许多种子就从这种温度起伏中得知土壤表面是光裸的。如果感受到温度起伏,种子就会在春天发芽;而如果感受到的温度很平稳,没有高低起伏,种子就不会发芽。

  (选自[英]乔纳森.西尔弗顿著、徐嘉妍译《种子的故事》,商务印书馆,2014年,有删改)

  19.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4分)

  20.作者认为有些种子发芽行为的精巧程度还不及格。请写出这些种子的发芽行为。(6分)

  21.翻土可以除掉土壤表层的杂草,但是翻动过后的土壤有时反而长出更多的杂草。请用文中观点解释这种现象。(5分)

  五、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22.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白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逻辑严密,前后连贯。每处字数不得超过所给空格数(含标点符号)。

  产品说明书的出现是商品生产的一大进步。随着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商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许多商品的使用方法已远远地超出了人们的常识。

  ① ,就可能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如不会使用或使用不当。可见说明书是不可或缺的。 ② ,否则,文字的任何错误都有可能使消费者乃至生产者付出沉重的代价。除了文字错误以外,产品说明书还存在诸如专业术语艰涩难懂、产品说明与实际不符等各种问题。现在关注产品质量问题的人越来越多,

  ③ ,许多人甚至不看说明书或者不按说明书来使用产品,这意味着大多数消费者还没有意识到说明书的重要性。

  23.下图是北京市控烟协会遴选的两个劝阻吸烟的手势,分别是“我介意”和“不可以”。请写一段话分析这两个手势的劝阻效果。要求语意完整,前后连贯,不少于50字(含标点符号)。

  六、本大题1小题,共60分。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看过"2015年高考(广东卷)语文试题与参考答案 "的还看了:

1.2016年广东高考的语文科目试题和答案

2.2015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3.2015年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4.2015年天津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1202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