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语文试题(湖南卷)(2)
10.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 。(1分)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分)
答: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
答: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析】(1)考查识记:桃花流水鳜鱼肥。
(2)考查炼字:结构、内容、主旨三点要答到位。
(3)考查情感: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境,再联想起张志和的《渔歌子》注意题目“钓船归”的暗示,“回归与隐居之乐”不用探究也可以回答出来。
解析:
(1)总体分析:
今年诗词鉴赏,“跳出模式,难度加深”,之所以觉得难,在于要求考生将考题与人教版四下的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相联系。
关于“炼字”,纵观近五年湖南卷,承接近五年“练字”题的趋势仍没有出现名次活用为动词的情况,今年考察的是形容词活用。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词分析:
贺铸的《钓船归》化用杜牧的《江汉》“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绿色纯粹,盛春时节的绿色是染衣的天然好材料。浓烈春意触近柴扉。(湖面)水波荡漾,白鸥飞舞,眼前的景象让白鸥和“我”都忘却机心(与世无争)。看着南来北往的行人。只有“我”独自老去,(朋友离别)故人渐渐离去。夕阳西下,湖面晚霞遥送(我的)渔船回家,水中鳜鱼正肥(落花人独立之感)
思想感情:①通过环境描写来展现出一面“田园美景图”
②“故”、“归“体现出词人的思乡心切
③“故人稀”“徒自老”表达了词人的无奈、感叹年华易逝,韶华不在。
④朋友惜别时光不在
⑤豁达淡然、淡泊名利,隐居为乐的心境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诗经?氓》)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贾谊《过秦论》)
(3)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解析】默写,不是很难,两篇必修,一篇选修。关键是一字不差。注意“于”字是通假字,不能写成“吁”;“报怨”的“报”字也不能写错:“瀛”字注音加三点水。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在整个殖民时期,不论是对欧洲殖民者,还是对被他们压迫的非洲奴隶及本土的印第安人来说,烈酒都是艰难岁月中的一种慰藉。
对于印第安人为什么如此喜欢烈酒,人们众说纷纭。最有说服力的解释是印第安人认为烈酒就像当地能让人产生幻觉的植物一样具有超自然能力。而饮用者只有让自己完全喝醉才能产生这种幻觉。一位17世纪的法国研究者在介绍印第安部落时说道“他们非常喜欢酒精浓度高的饮品,但如果手边的饮品不足以让人一醉方休,他们往往不屑一饮。”如果手边的酒不足以让一大群人全部喝醉,那么这些酒就给一小部分人喝,其他人则在一旁看着。印第安人有“要喝必醉”的习惯,因此,当看到欧洲人有时选择喝葡萄酒时,他们感到非常纳闷。
我们且不说印第安人到底为什么对烈酒如此着迷,单说欧洲人,他们着实充分利用了印第安人的这一习惯。在与印第安人进行土地和货物贸易时,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烈酒(如朗姆酒、白兰地等)。法国毛皮商人给加拿大提供了大量的白兰地,对此,一位法国的传教士大加批评:“罪恶的白兰地交易让这些地区的印第安人变得残忍、暴躁和逆来顺受,我们在深表愤慨的同时,更要阻止这种罪恶交易,因为它会让人变得麻木和放荡。”然而,当地的法国军队不但不阻止这种交易,反而把保证白兰地的供应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因为这些酒一部分要卖给印第安人,另一部分要留着自己喝。
在墨西哥,自从西班牙人引进了蒸馏术后,麦斯卡尔酒得到了发展。它是墨西哥人和中美洲人的日常饮料,经当地的阿兹台克人发酵制作的一种酒精浓度较低的龙舌兰酒蒸馏而成。后来殖民者使阿兹台克人和其他的当地印第安人爱上了麦斯卡尔酒,并逐渐离不开这种高浓度烈酒。1786年,墨西哥总督认为,既然印第安人如此喜欢烈酒,而这种喜好又能很好地帮助殖民者巩固统治,那么这种以酒治人的方法也完全可以用来对付北方阿帕奇人。他建议“这样,我们就能让他们有一种新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他们必须依靠我们。”
在火器、枪炮、疾病、瘟疫和蒸馏饮品的帮助下,老牌帝国的殖民者成了新世界的统治者,烈酒帮助殖民者对成百万的人进行奴役和驱逐,帮助他们建立新国家,并帮助他们侵略异国文化。今天,烈酒不再与奴役和剥削联系在一起,但它仍然被人所用:由于它长时间不变质,飞机上的乘客总喜欢在行李中放上一瓶免税的烈酒;另外,为了逃避消费税,消费者总是购买免征赋税的烈酒,这种行为不正是对朗姆酒经营者和威士忌爱好者传统的一种继承吗?
12.文章以“烈酒”为话题,先分析印第安人喜欢烈酒的缘由,再叙述殖民者以酒治人的行为,最后指出烈酒在今天仍然被人所用的情况。(4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段意,注意从原文提取关键词,第②段中有“对于印第安人为什么如此喜欢烈酒”,第④段中有“那么这种以酒治人的方法也完全可以用来对付北方阿帕奇人”,提取两个关键词就得4分。
13.下列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D 】
A.烈酒与印第安人 B.烈酒里的精神慰藉
C.酒瓶与异国文化 D.酒瓶里的殖民主义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选用,注意标题一要能准确概括全文内容,二要生动有趣,吸引读者。本文的核心内容是将“烈酒”与“殖民统治”结合论述。所以选D最为适合。
13.解析:属于标题选择题。近3年没有出过的新题型,但是在新东方的课堂,很多学生在初中的班上就已经很系统很牢靠的学习过了。标题要把握“高度概括”的原则,“由人找关系,有关系找目的”。本文的关键词:酒、印第安人、殖民主义。酒是殖民主义的手段。就像对于鸦片战争时的晚清时代,鸦片只是英国用来侵略中国的前潜在手段。
1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D 】
A.印第安人之所以对烈酒着迷,是因为它像某些能让人产生幻觉的植物一样具有超自然能力。
B.印第安人如果不能一醉方休就谦让旁观的饮酒现象,表明民族传统习俗中精华与糟粕并存。
C.法国传教士对“罪恶的白兰地交易”的批评,是源于法国的毛皮商和军队在加拿大的行为。
D.麦斯卡尔酒的发展和被利用的事实,提醒我们在引进外国技术的时候,应警惕其负面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推断能力。注意“文章合为时而著”,文章结尾卒章显志:“烈酒帮助殖民者对成百万的人进行奴役和驱逐,帮助他们建立新国家,并帮助他们侵略异国文化,今天,烈酒不再与奴役和剥削联系在一起,但它仍然被人所用”是告诉我们须警惕其负面影响。
14.解析:推断题。是常考题型。把握“从文中来,到别出去”的原则,从文章中得出根据,并到文章以外的合适的结果。A项是源于文章,但没有任何结果,不符合“推断”二字。B项源于文章,但无中生有。C项互换因果。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未婚妻
(法) 奥 杜
度过了几天假期之后,我要回巴黎了。
当我走进车站,火车已挤满了旅客。我发现靠近车门坐着的旅客旁边,有一个空座位,但上面放着两个大篮子,里面的鸡和鸭子把头伸在篮子外面。
我犹豫了好一会之后,决定走进车厢。我说,很对不起了,让我来把篮子移开。可是一位穿着工作服的农民对我说:“小姐,请等一等,我就把它们从这里拿开。” 当我把放在农民膝上的水果篮子提在手中时,他轻轻地把两篮家禽塞在凳子下面。
我坐下以后,坐在对面的旅客问农民是不是把家禽带到市场上去卖。农民回答说:“先生,不是的。后天,我的儿子就要结婚,我把鸡鸭带来送给儿子。”
他脸上显出幸福愉快的神情。他看了看周围的人,仿佛要向所有的人表达自己的快乐。另外的旅客都留心倾听,他们听了之后都感到很高兴。只有一个老媪是例外,她占了两个人的座位,枕着三个枕头,正在叱骂拥塞在车厢中的农民。
火车开动了。刚才说话的旅客开始阅读报纸,这时农民对他说:“我的儿子在巴黎,他是一家商店的职员,将和一位小姐结婚,她也是一家商店的职员。”
这个旅客把已经打开的报纸放在膝上,问道:“未婚妻美丽吗?”
农民说:“不知道,我还没有见过她。”
这个旅客有些惊讶,又说:“真的吗?假如她长得丑,使你不喜欢,将怎样办?”
农民回答:“这种事情可能发生,但我相信,她会使我们喜欢,因为我们的儿子很爱我们,他不会娶一个难看的妻子。”
农民的妻子又补上一句:“再说,既然她使我们的儿子腓力普喜欢,她也会使我们喜欢的。”
农民的妻子转过身来向着我,我看到她一双柔和的眼睛中充满着微笑。
她想知道我是否也去巴黎,当我回答说也是去巴黎时,这个旅客就开玩笑了。他说:“我打赌,这位小姐就是未婚妻,她是来迎接她的公公婆婆而没有介绍自己使他们认识。”
所有的眼睛都向我注视,我羞得面红耳赤,这时农民夫妇同声说:“嗳!真是这样的话,我们将非常高兴。”
我向他们说明这完全是误会。可是这个旅客提醒他们,说我曾沿着火车走过两次,好像我是尽力找认什么人;又说我在登上车厢前是多么犹豫迟疑。
所有的人都笑起来,我在困窘中解释说,这个座位是我能够找到的唯一的座位。
农民的妻子说:“这没有什么关系,你非常使我喜欢。假使我们的媳妇能像你那样,我将多么高兴。”
农民接着说:“是啊,我们的媳妇最好能像你。”
这个旅客对于他自己的这番笑话感到得意,他带着开玩笑的样子看了我一眼,对农民夫妇说:“你们相信我没有弄错。当你们到达巴黎时,你们的儿子会对你们说:‘这位就是我的未婚妻。’”
他说完后,放声大笑一阵,便开始专心读他的报纸了。
过了一会儿,农民的妻子完全转身向着我,她在她带来的篮子底层找寻一会儿,拿出了一块煎饼。她一面请我吃煎饼,一面对我说,这煎饼是她今天早晨亲手做的。
我辞谢了她的好意。接着,她又请我吃一串葡萄,我不得不接受了。
当火车在一个站停下时,我很难阻止农民下车为我购买一杯热的饮料。
我看到这一对好人一心爱着他们儿子所选中的未婚妻时,自己因不是他们的媳妇而感到遗憾。他们的爱情使自己觉得多么温暖。我是孤女,从未见过父母的慈容,而和我一起生活的人,谁都对我漠不关心。
我惊异地看到他们的眼光时时注视在我身上,好像他们是在爱抚我那样。
到达巴黎时,我帮助他们把篮子从车上搬下来,并领他们向出口处走去。
我看到一个身材高高的青年向他们扑过来,用双臂抱着他们,我就稍稍离开他们远一些。他热情地吻着他父亲,又吻着他母亲。
他们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
他像他父亲,一双眼睛鲜明快乐,笑声爽快而响亮。
外面,天几乎全黑了。我撑起大衣的领子。我落在他们后面,稍离开他们几步路。这时,他们的儿子去雇一辆车子。
农民爱抚着一只美丽的花母鸡的头,对他妻子说:“假如我早知道她不是我们的媳妇,那么我早就把这只花母鸡送给她了。”
“是啊!假如我早知道……”
农民的妻子向着已走出车站的长长人群做手势,眼睛望着远处说:“她已随人群走了。”
正在这时,他们的儿子已雇到一辆车子回来了。他看起来长得身强力壮,性情温和,我想他的未婚妻一定是很幸福的。
他们的车子消失在黑暗中,于是我沿着每一条街道慢吞吞地走去。孤零零的我不由自主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我已二十岁了,还没有一个人来向我谈过爱情。
(选自《世界名人散文精选》华,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有删改)
15.“看报纸的旅客”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答:①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他的“玩笑”引起农民夫妇对“我”身份的误会,从而推动情节发展; ②从人物关系的角度看,他是一个穿针引线式的人物,把“我”与农民夫妇、未婚妻联系起来。
【解析】本题考查次要人物的作用。从人物本身的作用与推动情节的作用两个方面作答,既要用术语,又要引文本。
15.人物作用题。从两个方面回答:内容和结构。结构即“情节和段落关系”,内容即“人物关系”,直在强调语文学习都要把握“形与构”和谐同一,即“模板/术语”与“文章具体内容”的结合统一。这是本题考生容易失分的地方。
16.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5分)
答:①老媪与农民夫妇形成对比,老媪的自私、冷漠更加凸显农民夫妇的善良、热情;(或老媪与其他旅客形成对比,相互映衬,表现出老媪的冷漠和其他旅客的热情。)②“我”与未出场的“未婚妻”形成对比,“未婚妻”的幸福,突出了“我”的孤苦处境。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手法及其效果分析。注意“指──析──点”三步答题;两个例子要分别作出分析,点出效果。
16.人物的对比分析题。对比,其实题目潜在的要求便是要我们得出效果。这个效果就是指,对比出的东西对文章主旨的意义。这是本题的关键得分点。
17.文中两处画横线的文字对农民夫妇的描写,表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后一处文字对深化作品主题有何意义?(6分)
答:①这两处描写表现了农民夫妇纯朴、善良、慷慨的性格特点;②后一处文字在描写农民夫妇误以为“我”是儿媳时表现出的亲情的基础上,写误会消除后仍表现出对“我”的关爱,由表现家庭亲情向表现人间温情拓展,深化了作品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及主题把握。人物形象结合文本用形容词概括出来;对主题的作用要将文本与术语紧密结合,注意题目中“深化主题”的方向暗示,不能跑偏。
18.综观全文,作品表现了“我”这个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①“我”从农民夫妇对“我”父母般的关爱中感到了温暖,同时产生了对自己身世和处境的伤感之情;②看到农民夫妇一家的恩爱、和谐,“我”产生了羡慕之情;③“未婚妻”的幸福,引发了“我”对亲情、爱情的期待和渴望。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品的意蕴。注意对象是“我”的思想感情,从“温暖”到“伤感”从“羡慕”再到“渴望”,注意“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及其原因分析。
六、选做题(12分。19、20题任选做一题)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天鹅知道自己高贵,所以很自豪。知道自己美丽,所以很自好。它仿佛故意摆出它的全部优点:它那样儿就像是要博得人家赞美,引起人家注目。而事实上它也真是令人百看不厌的,不管是我们从远处看它成群地在浩瀚的烟波中,和有翅的船队一般,自由自在地游着;或者是它应着召唤的信号,独自离开船队,游近岸旁,以种种柔和、婉转、妍媚的动作,显出它的美色,施出它的娇态,供人们仔细欣赏。
天鹅,亦称“鹄”。鸟纲,鸭科,天鹅属各种的通称。如大天鹅,雄体长1.5米以上,雌体较小。颈极长,羽毛纯白色;嘴端黑色,嘴基黄色达鼻孔前方。群栖于湖泊、沼泽地带。主食水生植物,兼食贝类、鱼虾。飞行快速而高。分布极广,冬季见于中国长江以南各地,春季北迁蒙古和中国新疆、黑龙江等地繁殖。另有疣鼻天鹅,嘴红色,基部具疣;小天鹅,体型较小,嘴短,嘴基黄色,未达鼻孔。三种天鹅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1)分别分析以上两则材料在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及效果。(6分)
答案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是描述性文字,主要使用了描写、叙述等表达方式、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刻画了天鹅的神态、动作等特征,鲜明生动,具有形象性、情感性;②第二则材料是说明性文字,主要使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运用了较多的科学术语进行解说,介绍了天鹅的种类、特征、习性、分布等知识,平实准确,具有科学性、客观性。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写作与修改》,出自第一章第一节〈写作的多样性〉课后写作实践第三题,“写同一件事物,选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就会呈现不同的风貌”。只是把题目的对象由“教室”改为了“天鹅”而已。
(2)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写一段以“保护天鹅”为主旨的文字。不超过140字。(6分)
答题要求: 主旨紧扣“保护天鹅”,表达富有创意。
【解析】本题考查创意写作。注意答题要求:主旨紧扣“保护天鹅”。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说,意义至为深妙。人生来有向上心,有求知欲,对于不知道的事物欢喜发疑问。对于一种事物发生疑问,就是对于它感兴趣。既有疑问,就想法解决它,几经摸索,终于得到一个答案,于是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所谓“一旦豁然贯通”,这便是学有心得。学原来离不掉问,不会起疑问就不会有学。许多人对于一种学问不感觉兴趣,原因就在那种学问对于他们不成问题,没有什么逼得他们要求知道。但是学问的好处正在原来有问题的可以变成没有问题,原来没有问题的也可以变成有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明辨之也。
(1)上述材料都强调“学”与“问”的密切关系,分别分析两则材料中“问”的内涵与作用。(6分)
答案要点提示:①第一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生发疑问,“问”能激发兴趣、促进探索,从而学有心得;②第二则材料中的“问”指的是询问请教,“问”能解决疑问、丰富知识。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结合选文分析“问”的内涵与作用。两段文字对应两个不同内涵,作用分析要与内涵保持一致。
(2)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有关“学”的观点,简要谈谈你对学习的认识。不超过140字。(6分)
答题要求: 内容紧扣“学习”论题,能够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相关论述。
【解析】本题考查对学习的认识,注意紧扣“学习”论题,正确征引中国古代典籍〈论语〉〈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同时要联系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的感受与认识来。
七、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它被天边的彩云所吸引,奋力飞腾。寒冷、饥寒、风雨都无法阻止,它毅然决然地向上飞。飞上高山之巅,它已精疲力竭,伤痕累累。一个声音问:“值得吗?”天地苍茫,彩云缭绕,它内心充实而满足,喃喃答道:“我愿意! ”
父亲的书桌对面有一把小椅子,儿子坐在那里,陪伴着下班回家在桌子前剪报的父亲。父子俩没有说话,静静相对。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解析】今年湖南卷再一次延续了文字性材料作文的形式。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作文题目。题目要求根据"上面两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来选择角度,并不是网络上误传的二选一话题作文,与2011年的"我来了"到"你们来了"和2012年的"一双手"加四句话相比,增加了审题难度!文题要从两则材料的感受与思考出发,你可以选择在外追逐梦想搏击风雨,你也可以选择在家守望亲情享受宁静,关键是你自己愿不愿意: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做你想做的事。如果单一写"我愿意"或"追逐梦想"或"守望亲情"都有可能偏题,必须要顾及两则材料的共同点,联系一个来写另一个!不能写丢一个! 两则材料都在强调自己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并享受着这个过程。我们每个人追求的生活都会因人而异,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使我们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我们感到生命的美好。这种向往,是人类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对传统生活的守望,使我们守护着文化传统,怀念传统生活的温馨。这种守望,也是人类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唯一方式。
最佳拟题:①追梦诚可贵,守望价更高!②梦想天空分外蓝。③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
到底是追逐梦想还是守望亲情? 关键是你自己愿意不愿意?
解析:
湖南卷今年依旧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形式,但其核心内容并未改变:“奋飞向上者不顾自己伤痕累累,但自己还是愿意!”表明了尽管在人生奋斗路上是“痛苦的、艰难的、不被人理解、看好的──恬淡的!!!”但只要“坚定目标──心中充满浓烈的爱”!!!就一定可以达到顶峰!
“陪伴在剪报纸的父亲身边者感到非常幸福。”很多学生会写到感恩,其实透过“感恩”我们的作文可以立足在所谓真正的亲情就是在“恬淡的生活中抱有对父亲浓烈的爱!”
两则材料展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但是,命题人向我们展示了多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并对这两种生活对采取了赞赏的态度。这就是“恬淡中的浓烈”!
【主旨分析】
两则材料都以“我愿意”结尾,也就是肯定了两则材料的内容,考生万不可忽视。
材料一的内容是,人生在世,人人都有自己的“天边的彩云”,因为这是我们美好而高远的理想、目标、志向和人生夙愿啊,然而在追求的过程中,充满了“寒冷、饥饿、风雨”等困难、挫折和阻力,此时此刻,你已“精疲力尽”,伤痕累累”,但是你坚定的认为,在追求“天边的彩云”过程中,会内心充实而满足,于是你喃喃的答道:这值得,我很愿意!
简言之,就是追求高远、志向坚定,虽历经艰辛,而内心充实满足,永不放弃。
材料二的内容是,父亲在桌前剪报,儿子陪伴一边,二人静静相对,都没有说话,儿子望着父亲祥和的面容,心里充溢着宁静的幸福。父亲,您辛苦了,能这样陪陪您,我真的很愿意。
儿子能面对面的陪伴父亲的场景,很少见了,很明显,这则材料的立足点在“陪伴”、“您辛苦了”和“幸福”三点上,这里就是强调“亲情”、“孝道”,强调了两代人间的心灵交融和温馨的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