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实验遗传汇总
近几年高考中,遗传题占的比重非常大,把遗传规律和实验相结合是当前高考的一个热点,下面学习啦小编整理的高考生物实验遗传汇总,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生物实验遗传汇总
一、显隐性(完全显性)的判断(确定某一性状的显隐性)
基本思路是依据相对性状和性状分离的概念进行判断。以下野生型(或自然种群)指显性中既有纯合体也有杂合体。 甲×乙→甲 甲为显性乙为隐性
1.若已知亲本皆为纯合体:杂交法(定义法) 甲×乙→乙 乙为显性甲为隐性
2.若已知亲本是野生型(或自然种群):性状分离法:选取具有相同性状的多对
亲本杂交,看后代有无性状分离。若有则亲本的性状为显性性状,若无则亲本为隐性性状。
3.若已知亲本是野生型:可选取多对具有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后代中比例大的
性状是显性性状。
4.若亲本未知类型
植物:
方案一:杂交分别自交
若后代只表现甲(或乙)性状,则甲(或乙)为显性
若后代甲、乙性状均出现,再分别自交,若甲(或乙)出现性状分
离则甲(或乙)为显性
方案二:分别自交杂交
若甲(或乙)出现性状分离则甲(或乙)为显性
若甲、乙均未出现性状分离,再杂交,若后代为甲(乙)性状则甲
(乙)为显性
动物:将上述分别自交换为同性状的多对个体杂交。
注意:上述方法主要针对常染色体遗传,若是X染色体则用下面方法。
5. X染色体
⑴亲本皆为纯合体:选具有相对性状的雌雄个体交配。
⑵亲本是野生型(或自然种群):选多对多对(或一雄多雌)具有相对性状的
雌雄个体交配。
二、显性性状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的判断(某一个体的基因型)
假设待测个体为甲(显性) ,乙为隐性
1.测交:(动物或植物)将待测显性个体与隐性类型杂交,若后代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1:1,则为杂合子,若后代全为显性性状,则为纯合子。
甲×乙→全甲(纯合) 甲×乙→甲:乙=1:1(杂合)
2.自交:(植物、尤其是两性花) 将待测显性个体自交,若后代不发生性状
分离,则为纯合子,若后代显性性状:隐性性状=3:1,则为杂合子。
3.杂交:(动物)待测个体甲×多个同性状个体(结果同上)
4.单倍体育种:针对植物
三、确定某变异性状是否为可遗传变异 (变异仅由环境引起还是环
境引起基因变化导致)的实验探究
总的思路:探究变异是否遗传,实质是探究变异个体的遗传物质或基因型是否改变,
也就是要检测变异个体的基因型。一般要看其后代的情况,如果是遗传
物质引起的,则该性状能遗传给后代,如果是环境引起的,则该性状不能遗传给后代。
基本方法:
1.利用该性状的多对个体交配(自交或杂交)
结果结论:若后代仍有该变异性状,则为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遗传变异
若后代无该变异性状,则为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
2.该性状个体×正常隐性性状个体(类似测交)
结果结论:分两种情况
㈠变异性状为显性,
若后代仍有该变异性状,则为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遗传变异
若后代无该变异性状,则为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
㈡变异性状为隐性
若后代只有该变异性状,则为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可遗传变异
若后代有正常性状,则为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
四、遗传定律的实验探究
1.如何验证一对相对性状(或两对相对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或两对非同源
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即遵守基因分离定律或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基本方法:先选具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获得F1
(1)测交或自交(动物则杂交)看是否符合相应的特殊比例
(2)单倍体育种(植物)
(3)花粉鉴定(某些特殊植物)
2.探究某性状是由一对等位基因还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遵循什么遗传定律
基本方法:先选具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获得F1,让F1测交或自交(动物则
杂交)看F2 的性状分离比。
结果预期和结论:
(1)若F2 的性状分离比为3:1(或1:2:1),或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
则符合分离定律。
(2)若F2 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或该比例的变形,如9: [3+3] :1),
或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1:1(或该比例的变形,如1: [1+1] :1),
则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3)若分离比跟典型的比例相关而又不完全相符,则可能存在基因间的相互
作用或致死现象等情况。
五、探究控制某性状的等位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
上,还是在X 、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1、确定一对相对性状(完全显性)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X遗传
方法一:用“雌隐×雄显”【 (aa) XaXa×XAY (AA、Aa) 】进行杂交,观察分析F1
性状。
适用条件:已知性状的显隐性。
结果结论:
(1)若后代雌雄个体全部都是显性性状,说明一定是常染色体遗传(aa×AA)。
(2)若后代雌雄个体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说明一定是常染色体遗传
(aa×Aa)。
(3)若后代雌性个体全部是显性性状,雄性个体全部是隐性性状,说明一定是
X染色体遗传,(XaXa×XAY)。
方法二:用“正反交”法,观察分析F1性状。
适用条件:未知性状的显隐性。
结果结论:(1)若正交、反交结果相同,且与性别无关,是常染色体遗传;
(2)若正交反交的结果不同,其中的一种杂交后代的某一性状和性别明
显相关,则是伴X遗传。
注意:在写具体的结果与结论时要分清亲本是纯合的还是野生型的?
2、一对相对性状(完全显性)仅是X染色体遗传还是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
遗传
适用条件:已知性状的显隐性
方法一:用组合“雌隐×雄显(纯合)” 【XaXa×XAYA(XAY)】进行杂交,观察
分析F1性状。(常用)
结果结论:(1)若子代中的雌雄果蝇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则此等位基因位于X、
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
(2)若子代中的雌果蝇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雄果蝇全部表现为隐
性性状,则此等位基因位仅位于X染色体上。
方法二:用组合“雌显(杂合)×雄显(纯合)” 【XAXa×XAY(XAYA )】进行杂
交,观察分析F1性状。
结果结论:(1)若子代中的雌雄果蝇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则此等位基因位于X、
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上;
(2)若子代中的雌果蝇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雄果蝇出现性状分离,
则此等位基因位仅位于X染色体上。
3、一对相对性状(完全显性)仅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X、Y染色体同源区段的遗传
适用条件:已知性状的显隐性
方法一:用组合“雌隐×雄显(杂合)” 【XaXa(aa)×XAYa/ XaYA(Aa)】进行
杂交,观察分析F1性状。
结果结论:(1)若子代中的雌(或雄)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雄(或雌)全部表
现为隐性性状则此等位基因位于X、 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段;
【XaXa ×XAYa (XaXa ×XaYA)】
(2)若后代雌雄个体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则此等位基因位于
常染色体上(aa×Aa)。
方法二:用组合“雌显(杂合)×雄显(杂合)” 【XAXa(Aa)×XAYa/ XaYA(Aa)】
进行杂交,观察分析F1性状。
结果结论:(1)若子代中的雌性(或雄性)全部表现为显性性状,而雄性(或雌
性)发生性状分离,则此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体上的同源区
段上;【XAXa ×XAYa (XAXa ×XaYA)】
(2)若后代雌雄个体既有显性性状,又有隐性性状,且性状分离比为3:1,则此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Aa×Aa)。
六、确定亲子代
基本思路:先做亲子假设,再作基因型和表现型分析
七、“雌隐×雄显”【 XX×XY 】杂交组合的其它用途
1、通过性别选择性状
2、通过性状选择性别 aaA
八、育种过程的实验设计
1.明确实验目的
2.选择正确的实验方法
3.正确书写遗传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