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2)
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一五”计划
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国家开始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根据总路线精神,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一化”,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三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特点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成就: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工矿业的建设成就尤其突出,建成了飞机、汽车、重型机械、精密仪器等近六百个重要项目。分布:主要项目都集中在适合重工业发展的东北地区。
评价:这些成就的取得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2)三大改造(1953—1956)
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针是积极发展、稳步前进,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实行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道路;(农业合作化)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针是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实行和平赎买政策,走统购包销、加工定货、公私合营道路。
意义: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完。基本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实现了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阶级关系已发生根本性变化,国内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因此,党和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尽快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的路线方针是正确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大跃进的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如:工业上掀起大炼钢铁、农业上虚报产量等。
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盲目求快求纯。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脱离我国国情,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和广大群众与干部的觉悟程度,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后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党在探索中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1959~1961年,出现了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
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点:现代中国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选举毛泽东为主席。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任命周恩来为,兼外交部长。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①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
②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③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壮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的格局。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规定了国家的性质(人民民主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一届人大的召开,结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3)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制度
初步建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共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新的阶段: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根据这一方针,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进一步完善: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4)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建立了5个省级自治区,最早建立的是1947年的内蒙古自治区。新时期,党和政府进一步加强重视和加强民族合作。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对民主和法制的践踏
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江清等人煽动群众冲击党政机关,残酷迫害党和国家各级领导、文化科学教学界人士,将刘少奇迫害致死,造成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
1967年,从上海开始夺权风暴,使党政机关陷于瘫痪,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人民代表无法正常行使职权。(破坏民主)
林彪、江清一伙支持砸烂公检法,使公安部、法院、检察院无法正常工作。(破坏法制)
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点:现代中国的对外交往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外交方针: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外交成就:①新中国成立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②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标志中国外交走向成熟。(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③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1954年,为了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中、苏、美、英、法等国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
④1955年在万隆会议(亚非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会后更多亚非国家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955年,亚非29国政府首脑在印尼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
(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大。
原因有:①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最主要)。②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
(2)中美关系正常化:开始: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定上海《中美联合公报》。
1978年中美签定《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3)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1978年,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4)中美关系正常华和中日建交,对国际关系产生了什么影响
中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揭开了中国与美、日关系的新篇章。
有利于中、美、日人民的利益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缓和了世界紧张的局势,为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新秩序起到积极的作用。
3、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
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及作用
在联合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作为发展中国家为积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加强与东盟和欧盟的合作;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作用: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扩大并深化了多边外交关系,为中国在新世纪拓宽发展空间奠定了良好基础,赢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国际信誉,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2017年高考历史知识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变化:(1)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
(2)从“食”来说,引进了西餐,而且更多的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
(3)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
(4)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
原因:(1)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涌进我国;
(2)一些先进的中国人也通过近代以来的战争和交往,发现了自己的落后,所以也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
(3)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发展:(1)交通工具方面: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舟楫、马车和步行,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在中国建立了轮船公司;受西方影响,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在上海建立轮船招商局,以轮船运输业为代表的交通工具的革新开始了。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火车机车由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发展到磁悬浮列车,速度越来越快。中国铁路总运营里程,居世界第四位。1909年冯如制成我国第一架飞机,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航运大国;
(2)通讯工具方面:中国传统通讯实行驿站制度。19世纪70年代西方丹麦的电报公司在上海建立第一个电报机房。受其影响,我国的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19世纪80年代,外国在上海建立电话公司,到20世纪初才在南京开办了第一个电话局,开通市内第一部电话。新中国成立后,通讯事业迅速发展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通讯网络。
影响:加快了人民生活的节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加快了信息的传递;提高了效率。
3、大众传媒的发展
(1)报刊
19世纪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著名的有《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昭文新报》,被认为是最早由中国人创办的报刊;此后的一些著名报刊有: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运动时期的《新青年》成为宣传改良、革命、新文化的武器,起到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创办的《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与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展开斗争,为民主革命胜利起到了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成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主要舆论工具。
(2)电影
19世纪末,电影传到中国,1905年中国第一部国产电影《定军山》首映,标志电影事业起步。
1931年,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我国无声电影的历史。
1935年,在莫斯科电影节上获奖的《渔光曲》是中国第一步获得国际大奖的影片。
(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播,中国电视事业起步。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
高考历史知识点要掌握透,想进一步攻克高中其他课程不妨多听一些名师主讲课程,高分等你拿!(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体验学习哦!!!)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