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政治>

高中政治的必修四的知识点分析(2)

夏萍分享

3

  高中政治的会考的复习资料

  第三单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考点1、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和职权A

  性质: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职权: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全国人大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它是本行政区域内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考点2、人大代表的职权A职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注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相区别)

  考点3、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含义A

  民主集中制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考点4、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考点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A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考点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考点7、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含义A

  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考点8、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A

  我国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内容:①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只是政治领导。)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考点9、人民政协的性质和职能A

  人民政协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它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人民政协的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考点10、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B

  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相互关系:三原则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考点11、珍惜、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C

  怎样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1)从思想上,要认识传承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于我们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大意义(2)在行动上,要与周围不同民族同学平等相待,友好相处,对于不顾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事情,要警惕并与之斗争,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付诸行动

  考点12、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意义B

  坚实基础:它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历史特点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现实情况是“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利于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民族区域自治是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的)

  考点13、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A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

  考点1、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基本权利和义务A

  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其中主权是国家的生命和灵魂。主权国家享有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主权国家必须履行的主要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考点2、联合国的作用A

  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联合国也有其局限性。

  考点3、我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A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中国在世界裁减军队、保护环境、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考点4、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素B

  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起决定性因素。由于国家具有阶级性,一个国家的利益首先体现了占统治地位阶级的利益。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考点5、在国际社会中,中国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B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考点6、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A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考点7、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A

  我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

  考点8、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B

  ①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②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③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④我国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

  《文化生活》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社会实践是文化的源泉)(3)一个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特点:(1)潜移默化的影响(2)深远持久的影响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5、优秀文化塑造人生(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6、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

  (1)民族节日: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要保护文化遗产。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即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它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样,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5、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6、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7、文化传播的途径(1)商业活动。(2)人口迁徙。(3)教育。(4)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8、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9、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第四课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文化的继承性(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3)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4)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3)继承性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5、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课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2)包容性

  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8、中华文化的民族性:(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略)。

  9、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

  1、什么的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1)团结统一(2)爱好和平(3)勤劳勇敢(4)自强不息

  3、爱国主义(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2)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灵魂。

  5、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1、什么是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必须做到:(1)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4)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减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礼会的进步。

  第九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培育“四有”公民(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哲学生活部分

  (一)唯物论(5个)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辨证唯物论)

  1、〖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

  (1)〖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2)〖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辨证唯物论)

  1、〖原理内容〗: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2、〖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五、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辨证唯物论)

  (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2)〖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认识论(3个)

  ★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参与实践,同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认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真理)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七、真理的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原理内容〗: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2)〖方法论〗:人们既要坚持真理又要发展真理。

  八、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2)〖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辩证法(17个)

  ★九、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2)〖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十、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2)〖方法论〗: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十一、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2)〖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十二、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2)〖方法论〗: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十三、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十四、发展的观点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方法论〗: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十五、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的,

  (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十六、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2)〖方法论〗: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我们在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十七、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补充)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十八、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矛盾即对立统一。(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十九、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2)〖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二十、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十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着重把握其方法论意义)

  ★二十二、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2)〖方法论〗:方法论要求: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二十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21、22共同方法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二十四、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2)〖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既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切,而要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要树立创新意识。

  二十五、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1)〖原理内容〗: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2)〖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四)社会历史观(2个)(历史唯物主义)

  二十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形成科学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十七、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原理。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方法论】要求我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五)价值观、人生观(4个)(历史唯物主义)

  ★二十八、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方法论】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二十九、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⑴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三十、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原理内容】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后两句还可以表述为: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社会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客观条件;个人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坚定理想信念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等等。详见课文P105~106)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埋头苦干,要有顽强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

  三十一.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集体、社会的关系还可以参考课文P102)


猜你感兴趣:

1.高中政治必修四考试重点整理

2.高中政治必修四笔记整理

3.政治必修4唯物论知识点总结

4.高二政治必修四必背知识点梳理

5.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梳理

6.高考政治必修四知识点汇总

378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