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政治>

高二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试卷及答案(2)

凤婷分享

  考点:传统文化的作用

  【特别提示】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搞“传统虚无主义”,全盘否定;也不能持“文化保守主义”,全盘继承。传统文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因为传统文化存在积极的作用而对其全盘肯定,或者因为其存在消极的影响而对其全盘否定的思想和做法都是片面的。正确的态度是辩证地分析传统文化,分辨其中的精华与糟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8.C

  9.D

  【解析】

  8.文化就其性质而言,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之分,只有优秀的、健康的文化才会对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成长起到积极在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不仅不会对社会发展和人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反而是一种阻碍。①②没有指明文化的性质,不能判断会起到积极作用,所以排除。“经典诵读优秀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对个人的成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③④符合题意,答案选C。

  9.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强调“回溯源头,传承命脉”,是因为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才能发展,只要继承传统必定能实现发展,这个说法错误,只有继承传统,才能实现发展,AC错误。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但并非只能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C错误。所以本题选D。

  考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名师点睛】在比较中把握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知识整合,系统把握)

  比较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区别

  含义

  人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比如对于文学、艺术、自然、政治等各方面的兴趣、爱好,属于精神追求的范畴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获得途径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培养健全人格,如文化赏析等

  学习优秀文化作品,学习先进文化

  表现

  主要反映在人的精神世界,体现在个人人格的塑造,文化对个人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作用

  主要体现在人的具体行动中,将精神力量化为人们行动的动力,使主观与客观、思想与行动达到统一

  联系

  ①二者都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都改造和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

  ②二者具有统一性。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有利于迸发强大的精神力量,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激发人们更自觉地接受健康向上的优秀文化,从而丰富精神世界

  10.D

  【解析】利用客家文化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是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故③④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②说法错误,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人,但不等于是永恒不变的,排除;③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特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传统文化的作用

  11.A

  【解析】

  材料中,播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故②③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中的“创造传统文化”说法错误,排除;④不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文化传播、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

  12.C

  【解析】“尊敬师长是人们遵守的纲常之一,现在仍然谈尊敬师长,却已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说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故C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说法错误,尊敬师长观念并没有过时,排除;B说法过于绝对和狭隘,排除;D说法错误,二者也有相同之处,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名师点睛】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1)从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的关系角度看: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从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文化创新的关系角度看:着眼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现代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3)从创新与外来文化、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角度看: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4)从文化创新的主体角度看: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文化创新必须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

  (5)从文化与时代及内容形式等的关系角度看:要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6)从影响文化发展的不利因素角度看:文化创新,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13.C

  【解析】“意味着市场价值是最终决定创新是否成功的最根本标准”说明脱离社会实践的创新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故②④符合题意;①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③说法错误,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文化创新的途径

  【名师点睛】分清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主体、根基、渊源。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的主体——人民群众。

  (3)文化创新的根基——传统文化。

  (4)文化创新的渊源——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14.A

  【解析】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应当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立足实践,推陈出新,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故①②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③中的“防止外来文化深度介入”说法错误,排除;④中的“减少经济、政治对文化的影响”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名师点睛】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1.意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内涵

  (1)文化自觉:

  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2)文化自信:

  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3.表现:

  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4.要求:

  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15.A

  【解析】“历史文化街区需要有文化地开发、有继承地开发,没有文化地开发、没有继承地开发,就是糟蹋”说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故A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B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而非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排除;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排除;D说法错误,经济是文化的基础,所以应该是“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考点: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

  16.B

  【解析】材料中“我们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孟子的‘民为贵,社樱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为启迪”这说明先进的现代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我们要善于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故②④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说法错误,民族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要弘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摒弃民族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排除;③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

  【名师点睛】分清文化继承和文化传播。

  文化继承主要是文化纵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本民族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文化传播主要是文化横向积累的过程,侧重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17.D

  【解析】“随礼”是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礼只有能够顺应社会生活变迁才能促进人际关系,现在的随礼,给很多家庭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将不利于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需要改革,故D选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没有看到“随礼”的消极作用,排除;B没有看到“随礼”的积极作用,排除;C说法错误,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情感表达,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

  【名师点睛】厘清继承和发展关系的几点认知。

  (1)对于继承和发展,不是要先继承,后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因为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结果(二者的这种关系可用记关键词法去把握)。

  (2)对文化的继承,是批判地继承。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还是对外来文化、本土文化,也无论是民族文化、世界文化,都要批判地继承。既不能一概否定,也不能一概继承。

  (3)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二者并不矛盾。

  (4)不能认为只有抛弃传统文化才能实现文化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实现文化的发展,不断创造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抛弃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优秀文化发展的根基。所以我们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8.B

  【解析】中国人对春节的特殊情怀说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故②③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说法错误,相对稳定不等于稳定不变,排除;④说法错误,民族文化有精华和糟粕之分,要弘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摒弃民族文化中的糟粕部分,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作用

  【名师点睛】区分传统文化的两个特点。

  比较

  相对稳定性

  鲜明的民族性

  内涵

  不同

  指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指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强调的侧重点不同

  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

  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

  19.C

  【解析】申请建立孔子学院的国家越来越多这说明孔子学院是我国国际影响力扩大的具体体现,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故②④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说法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排除;③说法错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文化传播

  20.D

  【解析】电视剧《三国》先后在韩国、日本和美国播出,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夺得多个国际大奖,这说明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故③符合题意,可以入选;电视剧《三国》之所以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这是因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既有个性也有共性,故④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②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D。

  考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名师点睛】关于文化多样性要厘清几点认知。

  (1)不能认为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加快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但这并不意味着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弱化。这是因为,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文化必然呈现多样性特点。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不能认为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就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和尊重本民族文化并不是对立的,那种“非此即彼”的观点是错误的。相反,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和尊重本民族文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4)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但坚决抵制和反对霸权主义。

  21.

  (1)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能够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和集中表达,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文化之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2)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法治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的继承交流中推动法治文化融合与创新。

  ③立足法治建设实践,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

  ④发挥大众传媒的传递、沟通和共享功能,建设法治文化传播主阵地。

  【解析】

  (1)本题考查知识明确具体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角度,设问指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魂聚气、强基固本’,属于原因类试题。实质是宣传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或者核心价值观的作用、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能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促进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强国目标的实现。

  (2)本题考查A市的举措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有什么启示。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材料及设问,从中找出关键性词语来确定答题的基本方向。“积极培育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取向”体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元素,又大胆吸收欧美法系中有益法治文化”体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选择百姓关注、影响力大、富有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事件”体现坚持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发挥报纸、广播、电视等优势”体现发挥大众传媒的传递、沟通和共享功能。

  考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创新、大众传媒

  【高分方案】政治试题解答高分方案:

  1.快读材料抓中心。在审材料时首先需要运用快速阅读法,边阅读边理解,迅速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体对象、性质状态、因果关系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题眼),提炼中心,归纳主题,围绕中心做文章。

  2.阅读设问抓关键。命题的意图、指向、要求等均在设问中,考生必须仔细审读设问,抓住关键词语,读懂题意,才能准确把握命题意向。一些材料多、文字长、信息量大、层次结构复杂的论述题,不妨先审设问,再返回去对照阅读材料,有了设问的指向和提示,就很容易抓住材料的中心观点。

  3.回归教材选依据。从记忆中搜索那些与材料、设问相关的理论知识,选定解题的依据:包括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时事知识。

  4.紧扣题意作解答。一要注意把握答题角度,抓住中心和关键,切忌离开材料和设问泛泛而谈;二要体现辩证思维,要全面、准确、发展地看问题;三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紧密结合,根据观点分析材料,通过材料推导、印证观点;四要言简意赅,具有逻辑性,恰当使用政治术语。

  【答案】

  (1)①批判继承传统家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②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赋予家风新的时代内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③博采其他文明之所长,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家风。

  ④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成为良好家风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2)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要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工作方法。

  ②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家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内含丰富的道德素质教育和价值观培育的内容,成为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推动其得以践行的重要载体。

  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家风建设要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家风新的时代内涵。

  【解析】

  (1)本题知识指向明确,即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的角度,要求考生分析应如何正确对待家风。家风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我们要区别对待,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许多家庭更注重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赋予家风新的时代内涵”体现了要为家风注入时代内容,要赋予家风新的时代内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近代西方工业文明所倡导的自由、平等、理性、法治等精神汲取过丰富的营养”强调了对待家风要博采其他文明之所长,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家风,最后我们要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成为良好家风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2)本题知识指向明确,即矛盾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家风的关系。要注意这里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矛盾普遍性,家风是一种形式,代表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家风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推动其得以践行的重要载体;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家风建设要结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家风新的时代内涵。

  考点: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看了<高二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试卷及答案>的人还看了:

1.高中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2.高二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试题及答案

3.高二政治必修3第2单元自我检测试卷及答案

4.高二政治必修3第二单元试题及答案(2)

5.高二政治必修三第三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2909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