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政治>

高二政治期中考试题答案(2)

凤婷分享

  A.应该否定旧事物,支持新事物

  B.应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C.必须创造规律以促使现有事物发生变化

  D.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创造新的事物

  23. “别因为落了一根牛毛,就把一锅奶油倒掉;别因为犯了一点错误,就把一生事业扔掉。”这句俗语的哲学启示是

  A.要树立创新意识 B.要反对唯心主义

  C.要坚持辩证否定观 D.要克服唯意志论

  24.“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句话

  A.包含了矛盾特殊性原理 B.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

  C.揭示了形而上学的孤立的观点 D.反映了事物联系的具体性

  25. 与“釡底抽薪”所体现的哲学道理不一致的是

  A.十个指头按跳蚤 B.画龙点睛

  C.提纲絜领 D.牵牛要牵牛鼻子

  26.在热播的电视剧《三国》中,司马徽对刘备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角度看,这里的“时务”喻指

  A.经济基础决定于上层建筑 B.生产力要适合生产关系状况

  C.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D.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7.“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主要体现了

  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而不是意识 B.意识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观点

  C.联系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 D.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

  28.《三国演义》写尽了十八般兵器,但没有写到机关枪、手榴弹;《封神榜》写尽商纣王宫廷生活的奢华,却没有提到互联网、高尔夫。这主要是因为

  A.意识活动没有主动创造性 B.人们的意识无法反映未来

  C.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存在 D.人的意识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

  29.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实践没有止境主要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阶级性

  30.由于自然灾害的频发和地月距离接近出现的“超级月亮”等自然现象,一些人不由自主

  地想起了电影《2012》,认为世界末日真的快到了。这种观点

  ①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②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③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性 ④是主观臆造的联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1.苏试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的关系表明

  A.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       B.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C.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  D.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32. 风景秀丽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两游黄山,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运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黄山的美景加以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通过黄山的秀丽表现出来

  B.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存在于黄山的秀丽之中

  C.黄山的秀丽存在于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之中

  D.黄山的秀丽可分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3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表明

  ①要树立创新意识  ②创新就是自己否定自己

  ③创新就要抛弃过去的一切  ④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与创新密切相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4分)

  二、简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36分。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

  34. 2015年10月27日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发生强烈地震,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

  重大影响。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地震与人类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

  材料一:地震的发生是由地壳运动变化引起的。人们对东岳泰山往往用“稳如泰

  山”去赞美它,其实,泰山并不稳定,相对于100万年以前,它已升高了500多米。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在很多年前是辽阔的海洋,只是由于地壳运动才演变成现在的样子……地壳运动书写着大地变迁的历史。

  (1)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所蕴含的辩证唯物论的道理。(8分)

  材料二:地震造成的伤害和苦难使人们对地震预报产生了疑虑。然而,关于地震

  预报,研究人员永不言弃。虽然到目前为止,人类并未发现非常有效的准确预报地震的方法,但绝大部分科学家坚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一定能够找到一种准确预测的方法,绝大部分科学家对地震预测持“乐观态度”。

  (2)运用唯物论知识,说明绝大部分科学家对地震预测持“乐观态度”的原因。(4分)

  35. 珠算是中国古代的重大发明,伴随中国人经历了1800多年的漫长岁月。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 2013年12月4日,珠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最早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叫做算筹,其运算过程称为“筹算”。到了宋、元时代,由于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商业贸易的发展,对数学提出了日益繁重复杂的计算任务。大量的计算问题,要求计算既要迅速又要简便。在这种情况下,古代流传下来的筹算,已经不能适应需要,筹算就演变到珠算。珠算的推广,促进了古代商业经济的发展。

  筹算到珠算的演变过程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12分)

  36. 2015年1月21日,教育部根据社会发展的变化,公布了新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守则。中学生与小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相似,对学生要求具有一致性,因此原来的中学生守则和小学生守则合二为一,成为《中小学生守则》,有利于坚持对中小学教育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对中小学生针对其特点,有不同要求,比如要求小学生“注意安全,防火,不做有危险游戏”,对中学生要求“不吸烟,不滥用药物,拒绝毒品”。

  请分析教育部制定《中小学生守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12分)

  三、探究题:本题l8分。结合背景材料进行探究,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策略等。

  37. 材料一:“雾霾”成为2014年网络热词,成为影响民生的“心肺之患”,如今,日益严重的雾霾问题倒逼人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

  时代 核心思想 主要观点

  古代 人是自然的“奴隶” 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着,人们同它的关系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

  近代 人是自然的“主人” 人类能够征服、利用自然。人类对自然资源无限制的掠夺和攫取,导致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趋加深。

  现代 人是自然的“成员” 自然是与人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人为自然、人化自然或人生存的自然,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个整体。

  当代 人是自然的“朋友” 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做到与自然共生、共赢、共荣;树立与自然和谐并进的科学发展观。

  材料二: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有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单纯护田,很容易顾此失彼,最终造成生态的系统性破坏。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责任,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1)结合材料一,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分析在人类与自然关系上认识变化所蕴含的道理。(8分)

  (2)结合材料二,请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的描述。(6分)

  (3)针对保护环境和生态文明建设,请你提出两条建议,并指出其《生活与哲学》依据。(4分)

  高二政治期中考试题答案

  1—10 BCDDA CDBBB 11—20 CABDD CACAD 21---30 CBCCA CBCCB 31—33 CCC

  二、简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36分。

  34. (1)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运动变化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史和发展史,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转移。地壳运动生动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2分)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地震的发生是由地壳运动变化引起的”,这是人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表现。(2分)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正是由于地球上万事万物的运动,书写着大地变迁的历史。(2分)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即使人们常说“稳如泰山”其实,泰山每时每刻也在运动,相对于100万年以前,它已升高了500多米,只是相对于地球而言,它的运动不明显罢了。(2分)

  (2)①人的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类可以通过努力发现和把握地震运行规律。(2分)

  ②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因此,地壳的运动也遵循其固有的客观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类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借助于先进的科技工具和手段,人类是可以把握和认识地壳运动规律的,进而能够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2分)

  35.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筹算、珠算的出现都是古代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产物。(3分)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珠算的发展和推广适应了古代经济发展的要求。(3分) ③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当时日益发展的经济活动证明筹算已经不能适应需要。(3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珠算的推广,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3分)

  36. 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根据社会变化发展要求,修订《中小学生守则》说明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分)②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人的成长过程中,小学阶段、中学阶段有前后相继的联系,因此将原来小学生、中学生守则合二为一。(3分)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要求我们坚持一般和个别、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对中小学生要求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具体要求。(3分)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中小学生针对其特点所做不同要求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3分)

  三、探究题:本题18分。

  37. (1)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源于探索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并推动实践发展。(2分) ②真理的具体的有条件的。不同阶段对自然的认识是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的。(2分) ③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呈现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特点。(2分)④与时俱进,在实践中认识、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人类发展的历程,就是探索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过程。(2分)

  (2)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尊重事物固有的客观联系。建设生态文明必须遵循自然规律,注意山水林田湖的客观联系。(3分)② 事物处在整体与部分的联系中。建设生态文明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由一个部门统一保护,统一修复。(3分)

  (3)①坚持从小事做起。哲学依据:量、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2分)②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哲学依据:意识的能动作用。(2分)
看了“高二政治期中考试题答案”的人还看了:

1.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题(含答案)

2.2017高二政治期中考试试题和答案

3.高二政治理科班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4.2017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和答案

5.2017高二政治期中考试试卷和答案

6.2017高二政治期中试卷及答案

7.赣州高二政治期中考试题目和答案

8.2017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2747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