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政治>

北京高二政治2017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凤婷分享
  虽然考试结果知识一个数字,但却能够测出我们所学习的成果扎不扎实。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北京高二政治2017期中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北京高二政治2017期中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2分,总分60)
  1.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应用,其特点是( )
  ①实用性 ②整体性 ③区域性 ④民族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自有人类以来,人类的迁徙活动就没有停止过。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说明 ( )
  A.文化的传播必须通过人口大规模迁徙
  B.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C.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D.人际交流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现象
  3.“到什么山唱什么歌。”从文化上看,这表明
  A.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人们的文化生活呈现各自色彩
  4.逐渐失去民族特色,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削弱了民族的凝聚力结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A.继续扩大开放,加快我国传统文化融入世界的步伐
  B.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C.要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D.加强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5.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人类要发展,一方面要面向未来,另一方面要回到人类的源头,向我们的先辈汲取智慧。”这就说明,人类文化发展的过程是
  A.不断创新的过程 B.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
  C.学习外域文化的过程 D.继承和创新相统一的过程
  6.当前,学校都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做到“让墙壁说话,让小草育人”。这一理念的依据是
  A.人文精神能够决定自然环境 B.文化环境以自然环境为载体
  C.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D.文化对人的影响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7.《明朝那些事儿》最初流传于网络,随着网络的传播,作者当年明月心灵历史的写作手法受到了人们的认可,该书出版后销售量突破百万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这启示我们
  A.文化产品具有极大的商业性
  B.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只要进行文化创新,就能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
  D.借助现代传播手段,一种文化产品能够很快被人们认可和接受
  8.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 2009年10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免去周济的教育部部长职务,任命袁贵仁为教育部部长
  ② 某省发现的大片原始森林
  ③ 晨练、下棋、唱歌、扭秧歌等社区活动
  ④ 某校为迎接高考的到来,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共铸诚信”征文活动
  ⑤ 书法协会、美术协会、读书俱乐部开展社团活动
  ⑥ 交通运输部紧急协调营救2009年10月19日在印度洋遭索马里海盗劫持的中国籍货轮“德新海”号连同船上25名船员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9.在封建社会,“孝”使人们往往屈从于独断的权威或传统的家庭礼教。另一方面,“孝”又包含尊老、敬老、养老,以及亲亲、爱人、爱国等思想。可见,对待包括“孝”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 )
  A.全部继承,发扬光大 B.一概否定,推陈出新
  C.承袭传统,尊重习俗 D.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0.二战后,德国对法西斯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崇尚民主平等和睦的文化,从此走上了和平发展的道路。而日本虽然在战后也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对法西斯文化的清算不彻底,否认侵略历史,给东亚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制造了巨大的不稳定因素。以上材料说明
  A.文化影响民族和国家发展的道路 B.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的进步
  C.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D.不同民族的文化各有其特点
  11.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中存在着与传统制造业类似的现象——由于缺乏自主品牌,能做贴牌加工,或仅仅出口文化“零件”和“素材”。从哲学上看,要提高文化产品竞争力必须 ( )
  A.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B.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C.坚决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 D.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12.由于三峡工程的修建,一部分库区居民被国家安排到嘉兴安家落户,他们同时带来了当地人爱吃的火锅和一些风俗习惯。这说明
  A.人口迁徙带来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B.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C.商贸活动带来文化的发展 D.经济活动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
  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屠呦呦带领团队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经过反复筛选、实验,经过190多次失败后,才发现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据此回答下面问题。
  13.材料中的信息蕴含的合理文化思考有
  ①文化创新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全面继承传统文化
  资*源%库④反对封闭主义,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4、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 )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A、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B、旅游、商贸、生产、消费
  15.共同的文化记忆、相似的文化传统是中韩两国人民的心灵纽带。“信”在东方文明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无信不立”的古训是中韩共同尊崇的价值理念。韩国新政府将“信任外交”作为对外政策的基调,这同中国一贯主张国与国之间应增进互信不谋而合。中韩以信相交的原因是
  ①中韩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②中韩文化各有特色和差异 ③中韩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 ④中韩文化的个性要通过共性表现出来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16.在面对地震等灾难时,许多网友纷纷通过音乐表达自己对灾区的关注和祝愿。人们都希望通过音乐的力量,平抚受灾人民的心绪,激发他们与灾难作斗争的勇气与信心。由此可见( )
  A.文化改变人们的风俗习惯
  B.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影响着人
  C.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
  D.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17.在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和“中国丹霞”先后经联国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让人类共同财富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保护,是申报世界遗产的初衷。保护文化遗产
  ①有利于实现人类文化的趋同
  ②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是维系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8.绵阳市涪城区三里社区在文化建设过程中,为居民创造良好的设区文化氛围,并充分发挥群众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这一做法的文化生活是
  ①物质载体离不开一定的精神活动
  ②特定的文化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③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④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的主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9.2016年3月2日,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考古成果公布。该墓迄今出土文物1万余件(套),包括青铜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竹简等各类珍贵文物。众多文物形象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级贵族的奢华生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这些出土文物是
  ①特定时代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
  ②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③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反映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0.漫画《羲之不再练书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启示是( )
  A.文化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B.文化必须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
  C.必须利用现代科技推动文化创新
  D.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日渐融合
  21.“喜大普奔”“高端、大气、上档次”“土豪金”等新词是2013年以来的网络热词,这些热词多为新事件、新闻人物的浓缩和概括。这表明
  A.文化是对社会生活现象的如实反映 B.不断注入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要求
  C.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D.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22.“我心里有满满的爱,可是说不出,只能望着你远去的脚步”,在2016年的春晚,《父子》朴实直白的歌词描写与歌手精准的情感把握,让这首歌温情感人,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这说明( )
  A.文化创新应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
  B.文化创新应学会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C.发展大众文化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D.发展先进文化要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3.开学的第一天,中央电视台播出大型公益课《开学第一课:美在你身边》。教育部要求全国中小学生准时收看,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战士高铁成的事迹向中小学生传递美、传递正能量。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的这一举措说明( )
  ①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与行为方式
  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4.中国人过春节总是要吃团圆饭、放爆竹,而西方人的圣诞节少不了唱圣诞歌,送圣诞卡,迎接圣诞老人,这表明 ( )
  ①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②文化具有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③民族文化表现了不同的民族情结 ④各民族文化是根本不相容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5.“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各国各地文明形态千差万别,文明交流互鉴不应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这对文化交流与发展的启示是
  ①理解个性,呈现多元共生的局面
  ②平等交流,维护人类文化的生态平衡
  ③求同存异,避免不同文化的分歧
  ④相互借鉴,辩证分析不同文化的优劣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26.纪录片《家风》,以《曾国藩家书》《颜氏家书》《朱子家训》等古代著名的家训为切入口,讲述家风形成的历史脉络。2016年3月12日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引发人们对家风的关注。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传统文化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③传统文化呈现离不开特定的物质载体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7.《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作为窗口,用国际化的叙事方法,展示着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中国人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进而感知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变迁和人生百味。此部记录片的创作方法能够体现出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①文化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给予经济重大影响
  ③一定的精神文化需要相应的物质载体
  ④文化在交流中传播,能够增加国际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28.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这种习俗时代传承,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由此可见
  ①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②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③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9.NBA总裁斯特恩在点评姚明的功绩时说:“他是NBA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文化里程碑,他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送给NBA的最好的礼物。他是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这告诉我们
  ①传统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④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30.歌声,记录一个时代,影响一个时代,也推动一个时代。抗日战争时期,《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响彻中华大地,喊出了百年来国人面对列强侵略的激愤,激励着千百万爱国将士和民众奔赴抗日救亡的战场。毛泽东曾说过:“一首抗日歌曲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这可以表明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
  ②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和结晶
  ③文化是不可忽视的社会精神力量
  ④一定程度上,文化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二、综合题(总分40)
  31.传统的绵竹年画的题材通常都是福禄寿喜。现在年画村的群众在传统的迎合大众求吉避凶的题材方面,也根据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删减了鬼神形象,增添了更具时代色彩的内容;在制作工艺上,在坚持木版印制、保护绵竹年画独特韵味的同时,开始借鉴现代印刷技术;在弘扬地方传统特色的同时,学习借鉴其它地方年画的长处,开发了年画T恤衫等,创造了绵竹年画的新形式.
  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绵竹“年画文化”是如何重新焕发生机的?(10分)
  32.到某山村考察时提出了“精准扶贫”概念,为脱贫指明了根本方向。针对山村交通不便,产业缺乏,基础薄弱的实际,某县扶贫工作在“精准”二字上下功夫,把握精神脱贫是精准扶贫的战略重点,首先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扶贫先扶志。注重创新载体、激发内生动力,让精神的力量发挥先导作用。开设“道德讲堂”,让文明意识渗透到村民的心底;开展苗年、赶秋等民族文化活动团结凝聚村寨人心等,帮助群众树立脱贫信心、营造脱贫环境,帮助贫困群体充分认识到自身优势以及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拿出敢想敢干的毅力和决心。
  精准发展致富产业,通过科技创新,开发千亩精品猕猴桃,以股份合作扶贫的新模式,进行公司化运作,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精准扶贫模式。2015年,该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3580元,增长115%,先后荣获“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全省文明村”等殊荣,成了全国新一轮“精准扶贫”工作的“摇篮”。
  精神脱贫是精准扶贫的战略重点。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该观点的合理性。(10分)
  33.(28分)材料:近几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交流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中国不断在海外举办或互办文化周、文化月、文化年、“感知中国”等颇具规模的文化交流活动,扩大了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迄今为止,中国与世界上121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与数千个国外和国际文化组织保持着各种形式的联系。
  (1)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有什么重要意义? (5分)
  (2)“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的名言。这对我们正确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什么启发?(5分)
  34.材料一:目前,中国文化影响力指数的世界排名,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前景、中国政治、军事日益提升的地位,以及中国发展理念和模式日益扩大的影响很不匹配。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中国在经济起飞之后,还需要有文化的繁荣,否则,中国经济的提升和发展就会缺乏动力源泉、智力支持和消费市场。
  材料二: 日前,三明市委宣传部、文明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教育局等10个单位在市工人文化宫广场联合启动了三明市第五届“书香三明”全民读书月活动暨书展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倡导全社会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尚,提高广大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三明跨越发展。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角度,说明中国在经济起飞之后,为什么还需要
  文化的繁荣?(6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的力量”知识分析三明市为什么要开展“书香三明”活动?(4分)
  北京高二政治2017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A
  【解析】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是注重实用性和整体性。区域性和民族性不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2.B
  【解析】文化传播的方式包括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大众传媒等,因此A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与题干不符。D.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3.D
  【解析】“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的本意是到不同的地方要适应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体现了人们文化的不同,D正确。A、B、C都不体现文化的差异性,不选。
  4.C
  【解析】
  5.D
  【解析】略
  6.C
  【解析】略
  7.D
  【解析】
  8.C
  【解析】
  9.D
  【解析】略
  10.A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国家对待法西斯文化的不同态度对国家产生了不同影响,这表明文化影响国家的发展道路。B、C、D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
  11.D
  【解析】
  12.B
  【解析】本小题考查的是文化的传播。库区居民被国家安排到嘉兴安家落户带来了风俗习惯说明人口迁徙促进了文化的传播,B符合题意。
  13.A
  14.A
  【解析】
  13.屠呦呦团队“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说明要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文化创新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故①②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③说法错误,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即既有糟粕,也有精华,不能不辩证的全面继承,排除;④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15.B
  【解析】
  试题分析:共同的文化记忆、相似的文化传统是中韩两国人民的心灵纽带。韩国新政府将“信任外交”作为对外政策的基调,这同中国一贯主张国与国之间应增进互信不谋而合。中韩以信相交的原因是中韩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中韩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中韩相交就必须具有共性和开放性和包容性,其它的说法就不正确,因此本题选B。
  考点:本题考查共性与个性、文化的特点等知识。
  16.B
  【解析】
  试题分析:在面对地震等灾难时,许多网友纷纷通过音乐表达自己对灾区的关注和祝愿。人们都希望通过音乐的力量,平抚受灾人民的心绪,激发他们与灾难作斗争的勇气与信心。由此可见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影响着人。B正确且适合题意;A D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应是优秀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健全人格,C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17.D
  【解析】保护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①错误,②正确;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错误;答案为D。
  18.D
  【解析】之所以“为居民创造良好的设区文化氛围”是因为特定的文化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充分发挥群众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体现了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的主体,②④正确,选D;①与材料无关;④忽视了文化的双重性。
  考点: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创新
  【名师点睛】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潜移默化 深远持久
内涵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长期性、稳定性,一时难以抹去
表现 第一,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第二,人们从事文化活动,会在不知不觉中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这些情感大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
第一,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
第二,表现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要求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这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思想道德修养 接受正确文化的引导,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
  19.C
  【解析】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汉字的出现,②不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指的是民族精神,不是出土文物这个物质的东西,③不选;出土文物再现了西汉时期高级贵族的奢华生活,说明它是特定时代经济、政治发展的产物,也说明它是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①④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C。
  【考点定位】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名师点睛】出土文物是物质的,可以是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但决不能是“精神”的东西,故它是“精神纽带”的提法直接就可排除。
  20.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并推动文化的创新。漫画中书法的发展启示我们正确对待传统,A适合题意;继承是发展的基础,B是错误的;C、D不适合题意。本题答案选A。
  考点: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1.D
  【解析】
  试题分析:文化是社会实践的反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文化,也在社会实践中享用文化。2013年网络热词的出现,说明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选D。A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的基础,但是文化并不是对社会生活的如实反映;B和C强调了文化创新,与题意无关。
  考点:本题考查社会实践与文化的关系
  22.A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父子》这首歌温情感人,受观众一致好评,说明文化创新应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故入选。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事例并没有涉及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不能说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故排除。C选项观点错误,发展大众文化并不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故排除。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干歌曲温情感人,受观众好评,并没有涉及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故排除。
  考点:文化创新
  23.A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的举措说明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说明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与行为方式,①②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③④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的举措强调文化对人的影响,而不是强调文化对综合国力的影响,也没有涉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故排除。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24.A
  【解析】略
  25.A
  【解析】材料中强调文化交流借鉴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不能贬低某一文明,这实质上是要求我们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②正确;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就要求我们理解个性,使文化多元共生,①正确;避免文化的“分歧”是不可能也不可取的,③错误;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相互借鉴不是要求我们分析文化的优劣,而是相互尊重,各取所长,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择A。
  【考点定位】文化的多样性
  【名师点晴】本题是要考查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由书本知识可知,对待文化多样性要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故要理解个性,平等交流。
  26.C
  【解析】
  试题分析:通过播放纪录片,打造特定的文化环境,从而影响人们对家风的关注,故①符合题意,可以入选;通过电视台呈现传统文化,说明文化传播离不开特定的物质载体,故③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共同影响,排除;④说法错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不具有时代性,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传播
  27.B
  【解析】
  试 题分析:《舌尖上的中国》以中华美食作为窗口展示着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变迁和人生百味,这说明一定的精神产品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③说法正确;《舌尖上 的中国》用国际化的叙事方法,让海内外观众领略中华饮食之美,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①说法正确;②④与题意不符。该题选B。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与社会、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8.C
  【解析】
  试题分析: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②④适合题意;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①是错误的;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民族节日、中华文化的特征
  29.C
  【解析】
  试题分析:“他是中西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这告诉我们姚明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③④正确且适合题意;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①说法错误;②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30.A
  【解析】
  试题分析:歌声“记录一个时代”,体现了文化源于社会实践,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影响一个时代,也推动一个时代”,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生、对社会具有重大的反作用,故①③符合题意;民族精神是优秀文化的结晶,文化在任何时候都不具有决定性作用,故②④错误。所以答案选择A。
  考点:文化源于实践;文化的作用。
  考点:文化的实质
  【名师点睛】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并不是任何文化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起到重大的阻碍作用。
  31.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绵竹年画在制作、学习借鉴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使绵竹年画重新焕发生机。(3分)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的过程。一方面要继承传统,另一方面又要体现时代精神。绵竹年画在题材、制作工艺等方面既保留传统年画的精华,又融合现代的审美情趣、印刷技术从而使绵竹年画重新焕发生机。(4分)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地方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绵竹年画学习借鉴其他地方年画的长处,融合创新从而使绵竹年画重新焕发生机(3)
  【解析】略
  32.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精神脱贫让精神力量发挥先导作用,使物质上脱贫有了无尽动力。
  ②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力量。精神脱贫能使优秀文化增强村民致富信心,提高村民素质,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③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精神脱贫能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脱贫致富提供人才支撑。
  群众路线
  33.
  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②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有利于加强与其他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互相了解,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2)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8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促进我国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回答本题需要全面掌握文化的作用的相关知识。考生回答本题时要注意的是多角度分析,切忌围绕一个方面展开讨论。考生可以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促进世界和谐发展等角度回答。本题难度不大。(2)本题以费孝通先生的名言为背景考查学生对于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回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观点的含义。“各美其美”强调了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并要认同本民族文化;“美人之美”强调了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强调了要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本题难度不大。
  考点:本题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和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34.
  【解析】略
    236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