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语文>

高二语文关于修辞精练的复习题介绍(2)

夏萍分享

  高二语文关于修辞精练的复习题参考答案

  1、B

  2、A (依据字数相同、词性相同、结构相同、仄起平收、句意合理等原则进行判定)

  3、D

  4、C

  5、B

  6、C

  7、A (BCD是间接抒情,A是直抒胸臆)

  8、C(A举例子。B主要错。D非好学精神)

  9、B(借代手法,其余为比喻)

  10、C

  11、B

  12、【考点】修辞方法.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认真阅读语句,理解语句的意思,然后认真分析该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最后根据题目要求选出正确的选项.

  【解答】A.“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运用排比,正确;

  B.“如果说进天山这里还像是秋天,那么再往里走就像是春天了”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C.“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正确;

  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运用“管弦”代指音乐,正确;

  故选B.

  13、【考点】对联.

  【分析】你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要求是“对对联的表述正确的一项”,这就要求我们要掌握有关对联的知识,然后认真分析选项确定叙述得是否正确.

  【解答】A.“字数限于四言和六言”对联之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对于对联的字数一般很少作出明确的限制;

  B.“常常与书法艺术相结合”最先出现在扇子上,后来出现在书画中,说法正确;

  C.“只适合在喜庆场合张贴”说法不正确,“挽联”表示对逝者的哀思;

  D.“上下联讲究对仗和押韵”上下联讲究对仗,押韵要求不严格,只要求“仄进平出”;

  故选B.

  14、C 解析:“万国衣冠拜冕旒”以“衣冠”代指“官吏”,以“冕旒”代指“天子”。“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用“绿”代指“树叶”。“烽烟”是烽火之烟,古时边防设烽火台,外敌入侵时,举烽火报警,这里代指“战争”。秦观《春日》诗中“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两句,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一夜雷雨过后芍药和蔷薇仿佛多情的少女泪光晶莹、娇弱慵懒的神情、形态,别具情味,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15、A

  【解析】

  试题分析:选项B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选项C运用了排比修辞手法,选项D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选项A虽有“好像”但不是比喻句。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常见的修辞方法,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八种。本题选项A中有比喻词“好像”,具有一定的迷惑性。看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比喻词,有些情况,虽有比喻词,比如同类相比、表示猜度、表示想象、表示举例的,但都不是比喻句,答题时仔细辨析。选项A“苏州园林可不是对称的,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中的“好像”则表示猜度,并不表示比喻。

  16、B A、C、D运用了拟人手法,而B则运用了比喻手法。

  17、A

  18、A

  【解析】

  试题分析:A.比喻;其他为比拟。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9、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于比喻手法的掌握能力。答案为D项。正是暮春三月三日时节,飘落的桃花随春水洒满潭面。这无尽的欢乐充满了世界,驾着小舟依然一副镜中游玩的舒畅。句子“春水桃花满禊潭”中的桃花就是指真实的桃花。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直喻)”、“暗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隐喻(暗喻) 、借喻;

  20、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于比喻手法的掌握能力。答案为C 项。A项中“亘古的旅途”比喻人生;B项,用“纸上泼的油渍”比喻“双颊涂的胭脂”;C项运用了夸张手法;D项中“可悲的厚障壁”比隔阂。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著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直喻)”、“暗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明喻、隐喻(暗喻) 、借喻;

  21、A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中,上下联格式攀均为名词+动宾短语+动词,搭配恰当;B项上联格式为名词+动宾短语+动词+偏正短语,下联却是动词+名词+形容词+动宾短语,搭配不恰当;C项上联格式为偏正短语+偏正短语+形容词+动宾短语,下联却是偏正短语+偏正短语+动词+偏正短语,搭配不恰当;D项上联格式为名词+动词+名词+形容词,下联是名词+动词+名词+动词,搭配不恰当,而且上下联皆以“花”字开头,也不符合对联的一般要求。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修辞方法。B项,比喻修辞,将砖铺的院地比作火炉;ACD项是拟人修辞,A项将春天拟人化;C项将大自然拟人化;D项将兴安岭拟人化。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常见的修辞方法共考查8种,即比喻、排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本题主要考查比喻和拟人的区别,比喻是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叫做比喻。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仿佛、犹如、似的等。拟人是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写或把人当做物写。

  23、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句中的修辞。D项是赞美桃花的诗句,单纯写景,没有修辞。ACD项中诗人将桃花比喻成美丽的女子。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常见的修辞方法共考查8种,即比喻、排比、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本题主要考查比喻,比喻是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叫做比喻。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好像、仿佛、犹如、似的等。

  24、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表达运用能力。B项,为比喻,其它三项为比拟的修辞手法。所以选B。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常见的修辞手法类型及作用: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4.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5.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6.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9.起兴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例如本题就是主要考查比喻和比拟二者的区别。

  25、C

  【解析】

  试题分析:C项应为元宵节。像东风吹散千树繁花一样,又吹得烟火纷纷,乱落如雨。“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6、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A项“东流水”是比喻,BCD三项都是借代,“干戈”代战争,“骨肉”代兄弟姐妹;“红颜”代美人;“娥眉”代指杨贵妃。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借代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特征代本体。指的是用借体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二、专名代本体。是指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作借体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三、具体代抽象。指的是用具体事物代替相关的抽象事物。

  四、局部代整体。就是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代替

  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借体和本体之间仍然有直接的关联性;借喻重在事物的相似性,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借体和喻体之间就不再有任何关联。

  27、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的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修辞手法的辨析错误的一项”,关键词“辨析错误”答案选择D项。D项中“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拟人,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有语言。如:枝条无精打采地低垂着。比喻:也就是打比方,用某一事物或情节来比另一事物或情境。从意义上看比喻重在喻,比拟重在拟,比拟干脆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对于事物的相似点已不着重突出;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多是名词性词语,比拟中的比拟成分多是动词性词语。题中D项中“真像是上元之夜徜徉于灯市之中”是用某一事物或情节来比另一事物或情境,应该是比喻。

  28、A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列歌词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题干明确考查诗歌虚实结合表达技巧。答题关键词“修辞手法”“ 不同的”,“题中A项为比喻;其他为比拟。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比喻是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修辞格.主要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构成方式是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像、如、似、仿佛”等比喻词,格式是“甲像乙”如:胸前的红领巾像火一样红。暗喻: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但用“是、成为”等比喻词,格式是“甲是乙”.如:她是夜明珠,暗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借喻:不说出本体,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格式是“甲代乙”.如:一串碎玉从夜莺的喉咙里吐出来。比拟: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写或把人当作物写,或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的修辞格。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如:风儿清唱著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情态或动作,或把甲物当乙物写。如: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比喻与比拟有某些相似点,比拟、比喻都是两事物相比.不同点是比喻重点在“喻”,即以乙事物“喻”甲事物,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比拟的重点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也就是用写甲事物的词来写乙事物,甲乙两事物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猜你感兴趣:

1.高二语文拼音字形练习专项训练题及答案

2.高二上册语文基础复习训练题

3.高中语文必修五基础知识复习题及答案

4.高二语文必修3同步练习及答案

5.五年级语文句子专项练习题

377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