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语文>

高中语文《命若琴弦》教案2篇

凤婷分享

  高中语文小说《命若琴弦》是史铁生的代表作,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命若琴弦》教案2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命若琴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文章的情节脉络,自主走进文本语言,领悟蕴含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研讨交流,学会筛选重要的文本信息,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目标,追求过程,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本文富含哲理性的议论语句。

  教学难点:

  理解体验“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

  一、视频导入,引出课题

  播放视频片断《边走边唱》(前两分钟),要求关注人物的语言。指出电影是根据史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改编的。(出示课题)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简要概述故事。

  2、小说讲述了一个命运故事。“千弦断,琴匣开;琴匣开,买药来;买得药,看世界;看世界,天下白。”

  三、深入文本,研讨交流

  分析老瞎子的心理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要求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未断弦——企盼、充实 (22节)

  千弦断——兴奋、激动 (齐读23—27节)

  断弦来——失落、绝望 (指名朗读60-61节)

  情感体验:回忆你努力去做一件事,成功后的感受。

  人通常在什么情况下会万念俱灰?

  探究变化原因。(分组讨论)

  2、老瞎子知道药方是一张白纸后,有没有将真相告诉小瞎子,他是如何说的? (分角色朗读对话70—87节)

  3、 你如何看待老瞎子的做法?假如是你,会怎样做?(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

  4、老瞎子的话对小瞎子起作用了吗?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文章的结尾和开头几乎一样,这样安排有什么意义?(分组朗读88-90节和1-2节)

  5、老瞎子没有看到“天下白”,却悟出了命若琴弦。你是否也悟出了其中的含义?结合文中富含哲理性的议论语句来谈论。

  四、超越文本,畅谈感想

  1、出示西西弗斯的拓展材料,讨论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联系学生实际,畅谈感悟。

  五、结束全文

  命若琴弦,弦牵你我!让我们一起记住史铁生的话:心弦有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让我们拉紧生命之弦,弹奏人生欢快的乐章!

  六、布置作业

  1、阅读《安于途中》,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写出你对生命的感悟。

  2、了解作者,联系他的生平经历,思考他为何能将故事写得如此震撼人心?

  板书设计

  命若琴弦

  史铁生

  过程

  人生

  追求←——————→目的

  琴弦

  过程

  高中语文《命若琴弦》教案篇2

  【教学设想】

  1.关于文本

  读完全文后,在我脑海中留下了这样几句话:

  “咱们不是叫化子,咱们有手艺。”

  “咱这命就在这几根弦上,……”

  “七十岁了再疯还有什么意思?”

  “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

  以上几句话,一是展示了卑微生命保有的尊严,“咱们不是叫化子,咱们有手艺”;一是点明了卑微生命存活的原动力,“命就在这几根弦上”;一是喊出了卑微生命底线的崩溃,“七十岁了再疯还有什么意思”;一是揭示了卑微生命存在的意义,“命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这里面包含着两层深意:

  第一,拉紧生命之弦。“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也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从有尊严地活着到身心俱疲地死去,可能发生在一瞬间。其中,“希望”是这一过程的“催化剂”与“转化酶”;无论如何,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不可失去“希望”这一生命之礼:这是收获自苦难的硕果。

  第二,过程──生命的精髓所在。“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是呀,目的本来就是没有的。人的一辈子就是要被一个虚设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当当才有了生气,重要的是从那绷紧的过程中得到欢乐:这是老瞎子用一辈子心血领悟出的生命精髓。这是本文要向读者透露的关键信息。

  2.关于作者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以残缺之躯,卑微之力传达人性之美,生存之道及生命之光,是本文独特的视角,也是最能打动人心之处。

  3.关于学生

  面对这样的作品,学生学习的困难首先在于情感的渗透与共情。心理学上提倡“共情”,只有处于同样的情况境遇下才能感同身受。很多沟通都必须有过相应的体验,才能够理解,才会有效果。在文本学习中,可能得提倡:先要“动情”,而后才有“共情”; 先要“同情”,而后才有“共情”;先要理解,而后才有尊重。──这点是成功处理教材的关键。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文本。这个问题可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教师向学生展示文本的方式。二是学生阅读的习惯及能力培养。三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文本的落脚点。

  以上两个问题是教学设计必须先解决的关键。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设计

  生朗读以下这段话:

  “也许人在路上,这就是人生。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我们出生后学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走路,从此我们就走在了路上。我们一辈子走在两条路上,心灵之路和现实之路,这两条路互相补充互相丰富,心灵之路指引现实之路,现实之路充实心灵之路。当我们的心灵不再渴望越过高山大川时,心灵就失去了活力和营养;当我们的现实之路没有心灵指引时,即使走遍世界也只是行尸走肉。一年又一年我们不断走过,每一个人的生命走得如此地不同。”

  ——俞敏洪《走在路上》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高中语文《命若琴弦》教案2篇

268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