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语文>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词语和句式复习

凤婷分享

  文言词语和句式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词语和句式复习,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词语

  1.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中意动和使动的区别是什么?展示课本的典型例句:

  ①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

  ②且庸人尚羞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善万物之得时(《归去来兮辞》)

  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以上例句①~③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句④~⑥是名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具有的属性,即认为宾语怎么样;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是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事物,即认为宾语是什么或把宾语当作什么。①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③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过秦论》)

  ④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⑤沛公旦日从百余骑见项王(《鸿门宴》)

  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以上例句①~③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句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例句⑤~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的使动用法就是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一种用法。

  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什么样;使动用法是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

  2.实词词义

  学习任何一种语言,语音、词汇、语法三者缺一不可,而三者之中,词汇居于首位。古代语言的词汇中最重要的是实词,文言实词的掌握应逐课积累,几年之后,水到渠成,这样就能达到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

  1、①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归去来兮辞》)

  ②拔剑切而啖之 (《鸿门宴》

  根据字形推断词义辨别汉字本是具有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汉字虽历经演变,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丧失,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例①“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例②“啖”的含义,根据“口”,就可知其大致是“吃”的意思。)

  2、①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

  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辨别,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运用了排比、对偶等修辞,对这类句子中的实词,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知未知的词性、词义。(例①(“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例②“跬步”对“小流”,可以推断“跬步”即为“小步、半步”的意思。)

  3、①收天下之兵 。 (《过秦论》)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赤壁赋》)

  利用成语来推断词义: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掌握了不少成语,可利用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①中的“兵”。我们可借助成语“短兵相接”中“兵”的意义去试解,可推断出解释为“兵器”之意。例②中的句中的“危”字,可借助成语“危言危行”很容易推断出是“端正”的意思。)

  4、①故山殊可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②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陈情表》)

  利用文章语境推断词义:语言环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我们可以借助语境来推断。( 例①“过”搭配对象为“山”,可释为“游览”。例②“鲜”应和“无”对应,结合上文意思,故为“少”。)

  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句式

  (一)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包含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两种。

  (1)、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所谓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的句子叫否定句。在这种句式里,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①古之人不余欺(《石钟山记》)

  解析:代词“余”做“欺”的宾语,“不余欺”应调整为“不欺余”,翻译为“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解析:代词“我”做“顾”的宾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翻译为“从小就供养你,你却不肯照顾我”。

  ③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析:代词“自”做“信”的宾语,“不自信”应调整为“不信自”,翻译为“邹忌不相信自己”。

  ④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代词“之”做“有”的宾语,“未之有”应调整为“未有之”,翻译为“这样还不能实行王道,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⑤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屈原《离骚》)

  解析:代词“吾”做“知”的宾语,“不吾知”应调整为“不知吾”,译文是“你对我不了解也就罢了,只要是我的心确实美好。”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它还有“谁、孰、安(什么、什么地方)、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解析:疑问代词“何”做“操”的宾语,“何操”应理解为“操何”,译文是“大王来拿什么东西呢?”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

  解析:疑问代词“何”做“如”的宾语,应理解为“如何”,译文是“因为跑五十步耻笑跑一百步,那么怎么样呢?”

  ③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

  解析:疑问代词“奚”做“适”的宾语,“奚适”的意思是“适奚”,译文为“它将去哪里去?”

  ④彼且恶(何)乎待哉?《逍遥游》

  解析:疑问代词“恶”做“待”的宾语,“恶乎待”的意思是“待恶”,译文“他将仰赖什么呢?”

  ⑤沛公安在?(《鸿门宴》)

  解析:疑问代词“安”做“在”的宾语,“安在”的意思是“在安”,译文是“沛公在哪里?”

  3、用“之”或“是”或“之为”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此种情况古汉语并不多见)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师说》)

  解析:“之”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不知句读,不解惑”,译文是“不会读书,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前者去请教老师,后者却不去”。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之”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有何厌”,译文是“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③ 惟命是听 (成语)

  解析:“是”字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应调整为“惟听命”,译文是“只听你的命令”。也此相同的还有“惟利是图”、“惟马首是瞻(《冯宛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2)、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他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后。但文言文中也有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这也是宾语前置。

  ①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析:“何”做介词“何”的宾语,应调整为“以何知之”,译文是“凭什么知道呢?”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解析:“谁”做介词“与”的宾语,应调整为“吾与谁归”,译文是“除了这种人,吾与谁同归呢?”

  ③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解析:“谁”做介词“为”的宾语,应调整为“为谁哀者”,译文是“为谁悲哀呢?”

  ④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解析:“是”做介词“以”的宾语,应调整为“余以是记之”,译文是“我把这个记下来”。

  (二)、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宾短语作状语,应该放在谓语的前面,如“比水寒冷”,而在文言文则把介宾短语放在谓语的后面,如“寒于水”。这样的介词常用的有“于”“以” “乎” 等。

  ① 今王鼓乐于此

  译文: 现在大王在这里弹奏音乐.

  ② 具告以事 《 鸿门宴》

  译文: 把这件事全部告诉他.

  ③ 生乎吾前

  (三)、 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定语常放在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前面,起修饰限定作用;而古代汉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词后,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定语后置.形式如下:

  ① 中心词 + 定语 + 者

  求人可使包秦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荆轲刺秦王》

  ② 中心词 +之+定语 + 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③ 中心词+之 +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 《劝学》

  (四) 、谓语前置

  将谓语提前,起强调作用

  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翻译:你太不聪明了.
看了“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词语和句式复习”的人还看了: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2.高中语文必修五字词

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字词整理

4.高中语文必修五基础知识复习题及答案

5.高中语文必修五字音字形练习题及答案

6.高中语文必修5古文必背篇目

7.人教版语文必修五默写复习资料

8.高二语文必修五常考的名句默写

    268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