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解读(3)
“怎么见得?”柯瓦连科问。
“难道这还用解释吗,密哈益·沙维奇?难道这不是理所当然吗?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既然政府还没有发出通告,允许做这种事,那就做不得。昨天我吓坏了!我一看见您的姐姐, 眼前就变得一片漆黑。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您到底要怎么样?”
“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密哈益·沙维奇。您是青年人,您前途远大,您的举动得十分十分小心才成;您却这么马马虎虎,唉,这么马马虎虎!您穿着绣花衬衫出门,人家经常看见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现在呢,又骑什么自行车。校长会听说您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然后,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
“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这是围绕骑自行车事件展开的矛盾冲突。赏读这段文字,要特别注意小说风趣幽默的语言。柯瓦连科“穿着绣花衬衫出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这是极细微的生活小事,而别里科夫竟然一本正经,郑重其事地大加挞伐,指斥这种“马马虎虎”的举动是自毁“远大”前程,不会有“好下场”;骑自行车消遣,这全是个人自由处置的私事,别里科夫却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如果教师骑自行车,那还能希望学生做出什么好事来?他们所能做的就只有倒过来,用脑袋走路了!”这种荒谬绝伦的别里科夫式的逻辑让人忍俊不禁,捧腹不已。作者采用这种讽刺的笔法,通过对别里科夫一连串荒.唐透顶的语言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迂腐、反动,可憎、可笑的套子性格。别里科夫的上述套子式的论调,遭到柯瓦连科的严辞驳斥,迎头痛击。故事由此进一步激化,迅速推向了高潮。]
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
“您用这种口吻跟我讲话,那我不能再讲下去了。”他说,“我请求您在我面前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
“难道我对上司说了什么不好的话?”柯瓦连科问,生气地瞧着他。“请您躲开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
别里科夫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
“随您怎么说,都由您好了。”他一面走出门道,到楼梯口去,一面说,“只是我得跟您预先声明一下: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别里科夫向柯瓦连科发出威胁,暴露了他作为沙皇统治者密探和鹰犬的真面目。如果说在前面别里科夫还是用长辈的身份,用关心年轻人的口吻,用婉言规劝的“忠告”,采用温和的手段妄图软化柯瓦连科,把他拉进他的套子里的话,那么在黔驴技穷之后,别里科夫终于原形毕现,露出了他狰狞的一面。矛盾冲突已经白热化,无可调和。赏读这段文字,要注意琢磨别里科夫的语言,明明是他主动告密,却偏偏说是害怕别人告密,仿佛他只是为了澄清误会,为了别出乱子,一句话只是为了保护柯瓦连科不得不这样做。这样,他既可以达到威胁柯瓦连科的目的,又可以不给人抓住自己告密的把柄,小说通过这样的语言描写准确地表现了别里科夫既要当婊子又要立牌坊的狡猾。]
“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柯瓦连科和别里科夫短兵相接,由舌战发展到武战,这是小说的高潮,也是描写得非常出色的一个细节。“套子”从“又高又陡”的楼上滚下去,那“乒乒乓乓”的声音,敲响了他的丧钟。但是,“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那套子是多么厚重结实。他“站起来”,顾不得全身疼痛,下意识的“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在别里科夫的潜意识中,这“套子”竟然胜过了生命!]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位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这是非常生动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别里科夫内心的极端恐惧。这段文字与漫画事件遥相呼应,促狭鬼的漫画传遍全城后,别里科夫恐惧到了极点,嘴唇发抖,脸色发青;现在他从楼上滚了下来,被华连卡和她的女友看见,别里科夫想象这事情也一定会传遍全城,更是恐惧害怕。“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这说明别里科夫最害怕的不是柯瓦连科个人的强硬态度,最害怕是华连卡和她的女友把这事件传出去,被全城人知晓,“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作者通过这样的描写,形象地暗示人们,同别里科夫这类人进行斗争的最有效武器,就是把他们的鬼蜮伎俩和阴暗心理公之于众,将他们的原形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
“哈哈哈!”
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他没听见华连卡说什么话,他什么也没有看见。一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从桌子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然后他上了床,从此再也没起过床。[这是故事的结局,别里科夫在华连卡的笑声中结束了一切,结束了他的婚事,也结束了他的人间生活。对于这段文字,我们需要认真揣摩玩索。赏读时,我们脑子里涌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华连卡的笑声真的能导致别里科夫生命的结束?也许大家会很快地回答:“这是夸张。”但是,夸张不是虚夸。作为艺术手法的夸张,它的生命力恰恰就在于能从本质上真实地反映生活。那末,别里科夫的死,其真实性又表现在哪里呢?回答这第二个问题,需要动番脑筋,认真琢磨。笑声是不可能终止一个人的肉体的生命的,何况小说交代的很明白,这时的别里科夫“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所以说这里的描写是夸张。但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一具政治上的僵尸,华连卡那清脆响亮的笑声,那象征了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力量的笑声,使这具在与柯瓦连科短兵相接中碰得头破血流的僵尸失魂落魄,一命呜呼,就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这就是小说通过夸张的描写所揭示的事物的本质。请问读者,我们平时读书,是这样思考的吗?显然,只有经过这番思考,能力才会获得提高,不但更好地掌握了夸张这种艺术手法,而且学会了从本质上分析和把握作品的人物。]
第二部分,从“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至“从此再也没起过床”,叙述了别里科夫的“婚事”。这里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别里科夫昏了头,决定结婚。 发展,别里科夫和“促狭鬼”、柯瓦连科之间的矛盾和背靠背的斗争。高潮,柯瓦连科与别里科夫面对面的短兵相接的斗争。结局,在华连卡的笑声中别里科夫婚事失败,生命结束。小说通过婚姻故事的描写,深刻地表现新生力量与腐朽力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隐约地预示着新生的东西必将能战胜腐朽的东西。
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去送葬。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运用类比的方法,描写了埋葬别里科夫时的快活心情。别里科夫反对一切新生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他是沙皇专制制度的维护者,他的死象征着一切反动势力必然灭亡,使人们看到了摆脱沉闷气氛后即将到来的自由的曙光,因此埋葬别里科夫是件大快人心之事。然而人们长期处在专制制度的统治之下,恐惧的情绪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去了,因此,“谁也不肯”实际上是“谁也不敢”“露出快活的感情”。]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课文结尾含意深刻,它启示人们,别里科夫现象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现实的普遍反映,一个别里科夫死了,其他的别里科夫依然存在。虽然别里科夫死了,但是禁锢社会、束缚人们思想的“套子”仍然存在,阻碍社会进步变革的专制政府和僵化陈腐的思想依然存在。这就启示人们深思:要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消灭别里科夫现象,挣脱别里科夫的枷锁?就只有变革社会,彻底埋葬“套子”赖以生存的土壤。作者借此委婉地表达了对消灭沙俄专制制度、创建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第三部分,“过了一个月”至结尾,故事尾声,埋葬别里科夫。课文描写人们虽然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旧样子”,别里科夫虽然死了,但他的“套子式”思想依然存在,所以,小说中的“我”意味深长地说:“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不知道有多少呢!”结尾含蓄、深刻地暗示了作品的主题思想,余味无穷。
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文解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