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木叶”》预习提示和鉴赏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入了林庚先生的《说 木叶 》一文。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木叶”》预习提示和鉴赏,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木叶”》预习提示
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至三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四至六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七段是小结,强调理解“木”的艺术形象的重要性。而全文的中心则是通过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落叶”与“落木”、“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说明诗歌语言的形象性、暗示性的特征。对提高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很有启发。
学习本文,宜采用如下方法:
(1)抓住重点读书。这篇课文引用了不少诗篇,疏通这些诗句的涵义,固然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但不能把这作为重点。阅读本文仍然应当强化对文本的解读,应该在理解每个段落乃至每个层次的要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概括,进而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全文中心。
(2)学以致用读书。课文通过对“木”“木叶”“落木”等词语的概念及其在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象意义的分析,生动地说明了诗歌语言的丰富的暗示性的特征。加深对诗歌语言这一特征的理解,很有助于我们的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应当运用作者提示的方法,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多进行诗歌鉴赏的练习。
(3)探究提问读书。“木”“木叶”“落木”“树”“树叶”“落叶”,这都是我们天天见到的词语,可是我们却从来也没有想过其中有什么学问。但是,作者不囿于俗见,从中发现一连串的问题。为什么诗家们都爱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为什么诗歌中只见到“树”或“叶”而不见“树叶”?为什么明明是描写“落叶”,诗人们却偏偏要写成“落木”?作者顺着这些问题深入探索,终于揭开了其中的谜团。这种探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对我们的学习是很好的启示。
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木叶”》鉴赏
1.以小见大,深入浅出。
课文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也就是文学语言的潜在意义,是一个深奥的理论问题,内容十分广博,几十万字,上百万字也不一定能把问题说深说透,而且即使说清了,一般的读者也不一定都能理解。怎么样通过一篇二三千字的短文对这个问题加以通俗的解说,使读者既有理性的认识,又有感性的认识呢?这是一个难题。但是作者却善于选择一个很小的角度,从“木叶”这个习见的普通词语入手,探微发幽,层层掘进,由对现象的分析引伸到对理论的探讨,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既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使读者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了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了诗歌的殿堂。
2.层层设问,步步深入。
课文以“木叶”命题,论述的课题很小,但是作者旁征博引,涉及的诗词很多,内容庞杂。怎样组织成篇,难度很大。作者先从现象分析入手,引用一些名家名诗,发现“木叶”为什么是诗家钟爱的形象?然后从概念的角度分析,“木”与“树”,“木叶”与“树叶”都属同一概念,但在古人的诗词中,为什么常见“木叶”,而“树”与“叶”很少连用?进而作者又发现在古人诗词中,不仅有“木叶”一词,为什么还有悖常理出现“落木”一词?而所有这些现象的出现,关键在一个“木”字。那末“木”字表现了什么样的艺术形象,它内含有什么样的潜在意义呢?于是作者由现象而到本质,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得出“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由于作者采用这种层层设问,逐步深入的方法,使文章有条不紊,纲目清晰。
高二语文必修五《说“木叶”》预习提示和鉴赏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