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语文>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2)

文娟分享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一、整体感知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

  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怨愤

  首联:点出王昭君出生地,从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颔联:叙述昭君遭遇,正面赞扬昭君坚强性格。

  颈联和尾联:指斥君王昏聩,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二、鉴赏要点

  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王昭君

  2.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

  3. 昭君怨恨什么?

  诗眼:“怨恨”: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空归月夜魂 ” )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

  4.题为“借古咏怀”作者有怎样的怨恨?联系背景。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板书: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板书:群山万壑——坚强性格的象征——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6.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

  三,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分析技巧)

  例子: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弄清史实——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2)体悟感情——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3)分析技巧: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

  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

  小结: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四,课后反思:

  《登高》教学设计

  1、 题解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灾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 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

  明确诗歌意象特点

  风——急

  天——高

  猿——啸哀 ——孤独无依、漂泊痛苦

  渚——清 ( 意境凄凉)

  沙——白

  鸟——飞回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落木——无边,萧萧,下——生命之短暂 ( 沉郁)

  长江——不尽,滚滚,来——时间之永恒 (高昂)

  感受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情怀: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3,问: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

  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

  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

  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

  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三,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移情入境法: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四,方法实践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看过"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的还看了:

1.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

2.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教案

138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