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语文>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人教版)

文娟分享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 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教案

  秋 兴 、登 高(其一、二)

  教学目的: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参差错落的语言特点,领会诗歌奔放磅礴的气势和宏伟豪迈的情感基调。

  2、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白诗歌特点的理解。

  3、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从诗歌的语言、结构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学习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结合学生的自主讨论。

  一、解读诗歌。

  如果大家不了解什么叫做“困顿”,就一起来读读杜甫的这两首诗。

  这两首诗分别写于公元766和767年。

  765年的5月,颠沛流离的杜甫一家人又出发了。

  他打算坐船先到夔州(奉节附近),再向荆州。

  船过眉州(今眉山市)、嘉州(今乐山市)、渝州(今重庆),孤舟千里,顺江而下,走了四个月。眉山乐山风光好,他多半滞留过,却没有留下一首诗,可见心情郁闷。他瞄准郁闷写诗,留给我们的是千古名篇《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是杜甫的自画像。叹息的声音是巨大的,如明月掷入大江。古人针对这类大情绪发明了一个词,叫浩叹。

  杜甫在夔州待了两年,没钱,走不动。他种地卖药糊口,全家总动员,能填饱肚子,只是不停地换地方,两年搬了五次家。大儿子宗文非常能干,养了六十多只乌鸡。杨氏种莴苣,却长出一地野苋菜。杜甫醉后骑马逞能,从白帝城驰下三峡之一的瞿塘峡,坠下马来。

  杜甫缓得一口气,投入生活的热情立见高涨。他在夔州写了四百多首诗,各种体裁都有。也许他自知年老体衰,下决心和死神赛跑。七言、五言、律诗、古体诗……他空前地锤炼诗歌形式,用不同的形式瞄准内心的节奏。他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内心波涛汹涌,形式就是内容,呈现为大器浑成的状态。后世学杜诗者易得皮毛,是因为刻意将形式剥离开。没有足够的人生体验,单靠格律走诗途,如何走得畅通?

  杜甫的博大精深,是一生磨难所致。“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此间佳作如云:《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最能行》、《壮游》。

  提问:《秋兴》以什么起句? 明确:写景。

  提问:秋天和大江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用一派弥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的抚今追昔之感。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那条"波浪兼天"的大江,是永恒的时间纽带,它牵系着人类的历史和未来,淘洗着无数王朝的更替,冲洗着无数生命的流程。读杜诗,要首先读懂他的秋天和大江。

  提问:次句最关键的两个字是什么?

  明确:“兼”“接”。 清代杨伦《杜诗镜铨》评论说:“波浪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极言阴晦萧森之状。”这就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江间”,即巫峡;“塞上”,即巫山。“兼”、“接”二字,写出浑莽之象。

  提问:如何理解“从菊两开他日泪”?

  明确: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这一联是全篇诗意所在。“丛菊两开”,指诗人于永泰元年(765)离开成都,原打算很快出峡,但这年留居云安,次年又留居夔州,见到丛菊开了两次,还未出峡。故对菊掉泪。“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

  提问:结尾两句写了什么?

  明确: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白帝城”,旧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的白帝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砧”,捣衣石,这里借指捣衣发出的声音。古人裁衣前,先将衣料放在砧上,用杵捣软,使之平整光滑。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在这黯淡萧条的秋景和暮色中,诗人更平添了一许孤独、忧伤之感。

  但是在杜甫写秋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被誉为“古今独步,七言律诗第一”的《登高》: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青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诗写于重阳节。杜甫此时患多种疾病,所以停酒了。他患糖尿病、肺病、风痹,牙齿半落,耳背眼花。据说写完此诗后,左耳完全失聪。他完成了自己的“命运交响曲”。

  受苦受难如杜甫,古今中外艺术家,找不出第二个。荷尔德林疯掉了,兰波、策兰自杀了。杜甫活着。而这种生命的存在是痛苦的。

  提问: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明确: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提问: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明确:风用“急”,天用“高”,以下分别用“啸哀”、“清”、“白”、“飞回”。十四字写六种景,十分得凝炼。

  提问::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各给人什么感觉?设身处地想想。

  明确: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应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 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

  一生:我觉得,这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

  提问: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有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明确: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的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提问: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毛泽东笔下的鸟是充满活力和朝气的鸟。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因为毛泽东当时正处在立志改造中国的青年时期。 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

  提问:颔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木,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明确:落木、长江。 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 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 悠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是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长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 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提问:能把这联的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吗?

  明确:是互相对比着写的,又有衬托。 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生悠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提问: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 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

  明确:抒情。

  提问: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什么是“作客”?是否同于我们现在的“做客”?

  明确:不同,这里的“作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

  提问:是一般的那种客居他乡吗?比方说,你们大家也是在外求学,这也是客居他乡呀,有什么不同吗?

  明确: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 。是长久的,不断的。“常”作客。杜甫从事从事48岁开始,一直到点58岁去世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

  提问:什么叫登台呢?能否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

  明确:集体背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登台,是 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 是为了祈求长寿。而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 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什么(时间)季节呢?悲凉的秋天。作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的愁。

  提问:再往深处想,杜甫是登台是在什么年纪?拖着什么样的身体?

  明确:百年,就是老年。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提问:造成杜甫的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从哪联的哪句诗知道的?

  明确: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 从“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知道的。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

  提问: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什么心情?忧愁还是忧愤?

  明确;忧愤。心急如焚。 这个词用得好。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

  提问:同学再认真想想,“艰难”仅仅指国家艰难吗?

  明确:我觉得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我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提问: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喜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唯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忧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为什么呢?

  明确: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 而且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呀,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1333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