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3)
第三课时
一、讨论。
到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沈从文所要表现的“优美,健康,自然”的翠翠。她天真善良,有着少女的羞涩与少数民族的野性美。这样一个沈从文爱若珍珠的人物却在《边城》中演绎着自己的悲剧。一个船家的孙女,父母殉情早逝,被当地有名号的人物的两个儿子同时看上,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祖父为她的婚事忧郁而亡。沈从文自己在读完边城后说了一段话“觉得很难受,真像自己在那里守灵。人事就是这样子,自己造囚笼,关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来崇拜。生存真是一种可怜的事情。”是什么带来作者自己痛苦的体验?是什么造成了翠翠的悲剧呢?
思考一:也许大家从很多辅导书上看到了一种解释,翠翠的悲剧来源于自己的性格的缺陷——在感情面前不主动,假使翠翠主动主动回应了傩送的好意,可能就不会有悲剧的发生。这是最本质的原因吗?或许我们能追溯的更深。沈从文笔下的翠翠若投之于漫漫历史长河,是连一个水花也溅不起的人物。但是沈从文却选择了这样一个小人物,表现她在变动中的忧患,因为从他们的身上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古老的伤痕。无论从我们说过的别里科夫还是祥林嫂,人生活在社会中,永远也摆脱不了时代以及传统在我们身上打下的烙印。边城,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其实还是一个人性受束缚程度较低的环境,可是,我们依然能够从翠翠身上感受到深刻的历史痕迹,已经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痕迹。
翠翠,一个青涩、情窦初开的女孩儿,她的羞涩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却是中国几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个女人血液中的沉淀。这是经济文化的产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属于东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非动物的本能。这种沉淀是什么呢?就是深刻在女性血脉中的面对男性的自卑,那压抑真实感情、等待幸福降临的被动,都是人类几千年历史所赋予女性的性别特质。
那位深爱着孙女、渴望孙女能够得到幸福的善良、可爱的老船夫,亦无法跨越历史和时代所赋予他的局限性。为了孙女的亲事,他内心所呈现出的渴望、焦虑、自尊、自卑、掩饰、吞吞吐吐、欲说还休、矛盾、挣扎,无数的痛心和无奈。老船夫与之斗争的不止是自己的内心,他是在与整整一部人类历史较量。正如瓦连卡无法超越时代的枷锁拯救别里科夫。老船夫也无法超越时代给孙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的降临,没有第二条通往幸福的道路。
谁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谁又能跨越历史享有不受时代束缚的幸福?男人与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间隔着千山万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艰难的人类成长史。
思考二:如果你是一位侦探,这是一个案件,我们要探究的就是案情发生的原因。如果不论死生,我们会把哪些人物找来讯问?(祖父、天宝、傩送、顺顺)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些人物与案件发生的环境。这是怎样的案犯现场与怎样的嫌疑人呢?
明确:开始好好的,一个美丽的小城,一群简单而善良的人,他们的经济与地位有所差别,但他们都重情重义,待人以善。管理渡船的老船夫勤俭、诚朴、待人宽厚;掌管水码头的顺顺大方洒脱,济人之急;翠翠,为人天真活泼翠色逼人,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天保,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雌送,秀拔出群,一望即知其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便是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有着文明人所没有的健康自然。再加上那美丽的山水,难怪有的读者会认为那里就是他们一直想找的世外桃源。
在这个美丽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幕爱情剧。天保和傩送兄弟俩同时喜欢上了翠翠。于是他们竞争。不过他们的竞争方式是最自然的,最合乎当地淳朴的民风民俗的:不强迫,不会去要任何手段和把戏,而是以赛歌这样优美而淳朴的方式去赢取女孩的心,女孩选谁就是谁。一切就是如此自然健康而又道德。“碾坊”与“渡船”间的争论不过是作者用来表明人性崇高的一种工具,他们恋爱的种种误会在任何爱情喜剧中也都经常出现。
提问:案件的触发点是什么呢?
明确:最后弟弟赢了,哥哥退出了,案件的触发点也来了。弟弟和女孩没有在一起,因为哥哥死了,“掉到滩下漩水里就淹坏了”。这是一个绝对的意外。必须明确一个事实,死者的死和他的恋爱失败没有任何必然联系。爱情的挫折促成他的出走,但出走与死亡之间没有一条相通的路。他的出走是为了遵守他自己的诺言,他说过:“不成,我跟船下桃源去了。”他是个守信的人,所以他走了。他的出走也是为了让弟弟可以没有顾忌地和女孩在一起,不会因为看到他而感到难过,这不是一种逃离而是一种成全
死亡无声无息、毫无预兆的降临在他身上,将他所有的想法都淹没在了河中。这是试验者沈从文在人性的实验中放入的一剂催化剂。这是绝对的偶然,人类的理性对它无计可施,所有的因果律在它面前崩溃。是的,掉入河中是他死亡的原因,但他不是“水鸭子”吗?为什么他偏偏会在刚刚因爱而出走这个敏感的时间,以最不可能的方式死去?
明确:“这是天意。”老船夫无奈却又真诚的用它来解释这一切。
提问:从这场天意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边城?
明确:这是何等冷酷的“天意”,它对边城人的良好品德和为了维护边城的美好氛围所做的种种努力都视而不见。它像一把无比锋利的巨剑刺破之前一直徘徊在文本之上的桃源,将“边城”真实的一面显示出来:美丽的“边城”其实是一个对人的存在毫不关心的世界。它不是桃花源中那个以“天生万物,爱育之,令长大,无所伤害也”为法则的“世界”,而是那个“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也辍远“的世界。
提问:面对这种天意,善良的人们是怎么理解的?又是怎么做的?
明确:人无法面对这种情况,于是他们下意识的试图将“偶然的天意”变成“人事的必然”。于是,弟弟说:“大老是他弄死的。”“朴素的善难免产生悲剧” 在这里成为现实。这并不是说“朴素的善”造成了哥哥的死亡,而是指那个偶然的死亡事件的突然降临使之前的善在人眼中变得迷离了。因为他们善良,所以他们悲痛;因为他们朴素,所以他们自责;因为找不到原因,所以所有的一切在他们眼里都成了疑似的原因。有了原因,人们就能解释结果、减轻痛苦。伤心的弟弟出北河下辰州、走了六百里,沿河找寻那个可怜哥哥的尸骸,却毫无结果。他之所以将哥哥的死因归于老船夫,未必不是想给自己找个不和翠翠在一起的理由,用这样的方式来惩罚自己。也许他才是自己心中那个害死哥哥的人。“天保大老的死,难道不是真的!”他厉声的质问老船夫,同时质问着自己。和父亲问的那场争吵不过是给了他一个出走的理由。自从他哥哥死后他就已经很少在当地停留.他其实早已走进了自己为自己造的囚笼中。而老船夫的死亡又为这个囚笼加上了一把锁,因为他必定会将“罪”加在自己身上。他还是像以前一样喜欢翠翠,只是他的心在自责中崩溃了。他已无力进行选择。生存对于他来说真的是一种可怜的事情。这不是什么民族压迫造成的,也跟任何外在的政治经济制度无关,所有的社会性原因在这里都是自欺欺人。它只和那颗使人成为人的心有关。那颗心想独自证明人存在的价值,却在冷漠的世界面前撞得遍体鳞伤。到这里,《边城》终于成了个悲剧。
提问:沈从文所要表现的人性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简言之,所有的善良与高尚指向了悲剧的结局。因为我们高尚所以我们悲情。到这里,沈从文眼中的人性出来了。极端的美丽加上悲剧的结局就是他所认识到的人性,就是我们这些沉默的大多数的人生行走的轨道。翠翠的母亲走不出,翠翠也走不出,因为我们不可能走出自然,更不可能打碎自然在我们身上的烙印,这个烙印比之时代的烙印更加深刻,那就是沈从文眼中的人性。
二、延伸思考。
思考:悲剧发生了,假如你是摊送,你会再回来吗?
明确:1、我无法面对大哥的死,也不知该如何在大哥死后,去面对乡邻的眼光,去和父母提口这门亲事……还有翠翠,大哥的死是我间接造成的,我若与她成亲,便是对我大哥不住(原先说好是公平竞争,现在,他去了,我却把我俩共同的心爱女人得了去,我会永远活在深深的自责中……)所以我一定有多远走多远!永远不会再回来了……(但我会永生不娶,以祭奠我那死去的爱情和那坟墓中的心灵。我爱翠翠,这不会变,可悲的是,我俩今生有缘无分。)
2、应该要回来的,就算他大哥也会理解和支持的,摊送对她是真爱的,就应该给她以幸福,而不是让她就在渡口等待一生.以如果不回来,他自已恐怕也只有生活在对大哥的死的自责中,这也是他死去大哥不愿看到的吧.其实他就应该勇敢一点,放下心中的内疚,坦然接受爱.会的,真正的感情不管经历多少,无论是时间的长短还是世俗的反对都不会停止。两人之间的感情会因来之不易而更加珍惜。如果我是作家我会让他回来的,不过是在老的时候,相聚没有太多的言语,只把对方看成是上天赐予的礼物,手挽手一起坐在渡口看夕阳,生命的尽头有你相伴,此生无憾。
3、如果是我,我会带着翠翠一起远走他乡,不去理会世人的眼光我相信大哥看到翠翠和我在一起是那么幸福,他也应该可以瞑目了.而到了这个时候,我也可以真正的宽恕我自己。
三、回顾总结。
一个模模糊糊的爱情故事决定了一个模模糊糊的结局,翠翠模模糊糊的喜欢上了二老但又在模模糊糊中等待。“这个人也许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回来”是沈从文给一个孤单的小女孩的一个希望。不论傩送回来还是不回来,翠翠只选择了一种生活那就是等待。我们还是一起来欣赏一下黄磊的哪一首《等等等等》。
这原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
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
翠翠和她爷爷为人渡船过日
十七年来一向如此
有天这女孩碰上城里的男子
两人交换了生命的约誓
男子离去时依依不舍的凝视
翠翠说等他一辈子
等过第一个秋
等过第二个秋
等到黄叶滑落
等等到哭了
为何爱恋依旧
她等着他的承诺
等着他的回头
等到了雁儿过
等等到最后
竟忘了有承诺
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
看在爷爷的心里是断肠
那年头户对门当荒.唐的思想
让这女孩等到天荒
那时光流水潺潺一去不复返
让这辛酸无声流传
看过"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教案 "的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