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生物>

高中生物关于种群的知识点详解

夏萍分享

  种群是生物学习的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学习啦的小编将为大家带来高中生物关于种群的知识点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生物关于种群的知识点

  一. 种群

  1. 概念

  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种群既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单位,具有基因交流的能力;种群不是个体数量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有机单元。

  要分清“同一个物体”和日常用语中“同一类生物”的区别,如:“虫、树、草、鱼、蛇、鸟”等不是一个种群,而是一类生物。注意区分“种”与“纲、目、科、属”等分类单位。

  例如:黄山上的全部黄山松是一个种群,而黄山上的所有松树就不是一个种群,因为除了黄山松,还有其他松树。

  2. 种群的特征

  生物个体不具备这些特征。

  (1)种群密度

  即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物种、同一物种在不同环境中的种群密度有差异。

  调查方法:

  ①标志重捕法(捉放法):

  一般适用于动物,就是在一个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数量的动物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充分混合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区域该动物的种群数量,即可算出该动物的种群密度。

  标志重捕法的前提是: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获的几率相等。

  例如:假设在对某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并标志A只个体,第二次捕获B只个体,其中标志个体C只,设该种群数量为N,则:

  N:A=B:C,N=(A×B)/C(只)

  ②样方调查法:

  一般适用于植物,即在某一生态系统中,随机取若干样方,在样方中计数全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估数种群整体。样方形态可以是长形、长方形、条带形和圆形等。注意以下两个概念:

  样方(样本):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

  随机取样:在抽样时,如果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选的机会均等,且每一个个体被选与其他个体间无任何牵连,那么,这种既满足随机性,又满足独立性的抽样,就叫做随机取样(或叫做简单随机取样)。随机取样不允许掺入任何主观因素。

  (2)出生率和死亡率

  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决定人口增长速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3)年龄组成:

  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发展变化趋势。

  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判断标准是幼体个数与老年个数的多少,若幼体数多于老年数则是增长型;若各年龄期个数比例适中,则是稳定型;若幼体数少于老年数则是衰退型。

  (4)性别比例:

  雌雄相当:如高等动物。

  雌多于雄:如家养一群母鸡、一只公鸡。

  雄多于雌:如一个蜜蜂种群内有一只雌性蜂王、多只雄蜂。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密度,例如: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会使很多雌性个体不能完成交配,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

  3. 种群数量变化

  (1)影响因素

  环境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寄生物传染病等)

  ↓

  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增和减)

  ↓

  种群数量的变化(增长、波动、稳定、下降)

  (2)种群数量增长的类型

  ①“J”型增长曲线:

  在理想条件(无任何阻力的情况)下,种群的数量会呈几何级数增大(指数增长),这种种群的指数式增长在理论上存在,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能存在。因为资源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但在种群增长的某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此外,外来物种入侵(条件适宜,缺少天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入侵种会呈指数增长趋势。例如:入侵我国的大米草、水葫芦等。

  ②“S”型增长曲线: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允许的最大值K后停止增长,即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一个牧畜饲养场最佳养殖个数是1/2K。

  两种生长曲线的区别:

  K值:最高密度(环境的满载量)(负载能力)

  a. 延滞期 b. 指数增长期

  c. 减速增长期 d. 稳定期(有波动)

  按自然选择学说,“环境阻力”部分个体数就是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3)种群密度的反馈调节

  ①种内斗争与种群密度的反馈调节:

  例如:在蝌蚪密度大的水中,个体较大的蝌蚪能从肠道分泌有毒物质,使幼小蝌蚪死亡率增加;还有桉树的自毒现象等。由此可见,种群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机能,是物种生存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是维持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重要方式。在海洋鱼类资源急剧减少时,应停止捕捞,制定“休渔期”,使之繁殖增多,还可投放人工繁育的鱼苗,加快种群数量的增长速度。

  ②种间关系与种群密度的反馈调节:

  例如:一片草原上,牧草繁茂,食草动物就多,动物数量的增加,引起牧草衰减,由于牧草衰减,又引起动物数量减少,继而牧草又恢复正常。若过度放牧,则会引起草场退化,进而引起动物种群数量下降。所以要确定草场的合理载畜量,不能超载放牧。

  (4)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有利于合理利用野生生物资源(如确定草场的合理载畜量),科学防治害虫(农田治虫要选择良机)等。

  例如:在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时,种群数量控制在什么情况下,人类获得资源量最大,又不影响资源的再生?

  其实,一般将种群数量控制在环境容纳量的一半,即1/2K值时便可达到例题的要求。

  二. 生物群落

  1. 概念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各种生物”是指种群之间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而非种群内部。例如:一个山上全部的树是种群吗?不是,树有很多种,只有某一种树才构成种群;是群落吗?不是,还应包括动物、微生物和其他植物。因此,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

  2. 群落的结构––––动态结构

  类型:①垂直结构: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光照、食物等因素的影响)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不同地段种群类型和密度的差异。

  意义:使群落中的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单一种群则没有这些特征,如:一片竹林中的竹子,有高有低,就不能称为“分层”现象。

  高中生物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的知识点

  1.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很大。人类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生产活动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①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等生产活动,使群落向不良方向演替,不利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维持。

  ②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等生产活动,使群落演替向

  良性方向发展,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外来物种的引入

  (1)人类活动中,会有意或无意地将一个新物种引入到某一群落之中,在适宜条件下,新物种会迅速成为优势种,破坏原有群落的稳定性。

  (2)外来物种的负面影响

  ①影响生物的多样性

  外来物种由于缺乏天敌造成大量繁殖,使本地物种生存空间变小,甚至影响到本地物种生存,降低物种多样性。

  ②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

  外来物种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使本地物种已适应的栖息环境发生改变,破坏了本地生态系统原有的相对稳定,导致生态系统的平衡被破坏。

  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我国存在的问题:过度垦荒造成水土严重流失,江河排洪能力下降及土地严重沙化。

  (2)措施:2003年1月20日起开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明确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

  (3)目标:到2010年将使长江上游地区和黄河中上游地区75%的坡耕地和46%的沙化耕地被森林覆盖,湖泊面积扩大,调节气候和洪水流量的功能大大增强。

  高中生物群落演替的知识点的介绍

  1.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环境不断变化,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但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

  ②生物本身不断的繁殖,迁移或者迁徙。

  ③种内与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

  ⑤人类活动的干扰。人对生物群落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的自然因素。

  2.演替的类型

  (1)初生演替

  ①概念: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

  地衣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③特点:演替缓慢。

  (2)次生演替

  ①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一年生小灌木→一年生小灌木→多年生小灌木→灌木→乔木。

  ③特点:演替快速。

  (3)总结

  ①演替概念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这里的“代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的取代。

  ②群落演替的过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

  a.侵入定居阶段。一些物种侵入裸地定居成功并改良了环境,为以后侵入的同种或异种生物创造了有利条件。

  b.竞争平衡阶段。通过种内或种间斗争,优势物种定居并繁殖后代,劣势物种被排斥,相互竞争过程中共存下来的物种,在利用资源上达到相对平衡。

  c.相对稳定阶段。物种通过竞争,平衡地进入协同进化阶段,资源利用更为充分有效,群落结构更加完善,有比较固定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比例,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

  ③演替的趋势:生物数量越来越多,种类越来越丰富,群落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稳定性增强。

  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比较

  分类依据:群落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

  演替的种类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起点 尚无生物

  和土壤 已有土壤、生物、植物地下茎或种子

  形成顶级群落

  所需时间 经历时间长 经历时间短

  速度 较慢 较快

  影响因素 自然因素 人类活动较为关键

  实例 裸岩上的演替 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3.知识延伸

  (1)演替现象一直存在,贯穿于整个群落发展的始终。

  (2)气候条件适宜时、弃耕农田可演替出树林,而在干旱的荒漠地区只能演替到草本植物或稀疏灌木阶段。


猜你感兴趣:

1.2017高考生物必背知识点总结

2.2018年高考生物重点知识点整理

3.高中生物学习知识点总结归纳

4.2017高考生物选修一必考知识点

5.高考生物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知识点总结

    3794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