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实验知识点总结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网络整理的高中化学实验知识点总结以供大家学习。
高中化学实验知识点总结(一)
1.仪器洗净的标志:以其内壁附有均匀水珠,不挂水珠,也不成股流下。
2.中和滴定终点的标志:滴入最后一滴液体溶液颜色发生突变且半分钟内保持不变。
3.容量瓶不漏水的标志:加入一定量的水用食指摁住瓶塞,倒立观察,然后将容量立正,并将瓶塞旋转180°年塞紧,再倒立,均无液体渗出。
4.容量瓶、量筒、移液管、滴定管中液面达到刻度线的标志:平视时,液面凹面与视线相齐。
5.用排气法收集气体时,收集满的标志:用湿润的试纸靠近瓶口,试纸变色。
6.天平平衡的标志:指针在分度盘的中央或指针左右摆动的幅度相等。
高中化学实验知识点总结(二)
1.收集气体进,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9的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小于29的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2.分液操作是时,下层液体应打开旋塞从下方放出,上层液体要从分液要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3.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要引流时,玻璃棒的上面不能靠在容量瓶口,而下端则应靠在容量瓶刻度线下的内壁上(即下靠上不靠,下端靠线下)。
4.用水冷凝气体时,冷凝管中水从下端口进上端口出(逆流原理)。
5.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水银球应在液面上。
6.制气体实验中,长颈漏斗的末端应插入液面下,而用分液漏斗加液时,漏斗下端不能插入液面下。
高中化学实验知识点总结(三)
在实验室常用煤气灯、酒精灯和喷灯等进行加热。
煤气是有毒的!使用煤气灯时要特别注意。煤气灯的结构如图所示。煤气灯由灯管和灯座组成。旋动灯管可以调节空气的进入量;转动灯座下的螺旋.可以调节煤气的供应量。关闭空气人口和开放煤气后2s-3s,才能点燃煤气,待点燃后再调节空气进入量,使火焰不发生光亮,分成三个锥形区域:焰心—煤气和空气尚未燃烧:内焰一煤气不完全燃烧,温度低.火焰呈淡蓝色,叫做还原焰;外焰一煤气完全燃烧,温度高,火焰呈淡紫色,叫做氧化焰。
如让空气人口大开,并在刚刚通人煤气的同时就用火柴来点嫩,煤气会吸人灯管内燃烧,烧坏灯内部的零件和烧热灯管无法调节,故应立即关闭煤气开关.重新点燃。当空气和煤气的量太多时,火焰临空,火柴熄灭,灯焰也熄.所以要调节煤气和空气的进入量。
使用酒精灯时,应移开玻璃盖,再把火柴移近灯芯点燃,见下图:不能拿灯移近另一只酒精灯去点燃,这样做,很容易使酒精灯里的酒精漏出,发生危险。酒精灯使用完毕,用玻璃盖把火焰罩熄,不能用嘴吹,用嘴吹会使酒精灯内的酒精着火。少量酒精着火时,只要用湿抹布覆盖即可熄灭。
加热液体物质可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等器皿。在加热烧杯和烧瓶时。要用石棉铁丝网垫着,使其受热均匀,避免炸裂。烧热的玻璃器皿,不能和冷物体接触。
加热试管时,用试管夹将试管倾斜而受热,这样可以增大被蒸发液体的表面,同时液体也不易溅出。试管口不要对着别人或自己。热试管的底部不要和酒精灯的灯芯接触,以免使试管受冷炸裂。用试管加热时,火焰不宜高出试管内的液面,因液面上方的玻璃很热时,溅着液体就能使玻璃炸裂。
高中化学实验知识点总结(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在化学知识中,许多知识如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等,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而获得的。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化学知识。那么,如何正确观察实验、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
首先,应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观察的重点。
设置课本实验的目的在与实现某一学习目的,实验目的决定了实验观察的重点。只有明确重点观察的内容,抓住本质的现象,才能有效地观察,有效地学习。如在初中化学〈序言〉课的实验,所设置的几个实验都是为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设置的。因此,观察的重点应放在反应前后物质是否发生质的变化,从而确定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如镁带的燃烧实验,观察的重点是镁在燃烧后的产物的性质和镁带有何本质的不同,确定反应是否新物质生成,从而判断该反应是否属于化学变化。而不能仅仅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这一非本质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的目的——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其次,明确观察的要素和程序,全面、有序地进行实验的观察。
对于实验,特别是一些过于复杂的实验,往往存在多个实验观察的要素,实验过程中必须全面、有序地进行观察,才能实现实验教学的目的,从而深入、全面地掌握化学知识。
那么,如何有序地、全面地观察化学实验呢?第一阶段(实验前),观察要素为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反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通电等);反应装置(用什么作反应器具、装置有何特点等);操作顺序(如何组装实验装置、添加药品先后顺序如何等);其他(如药品的用量、实验注意事项等)。第二阶段(实验中),观察要素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气体生成、是否有沉淀析出、是否发光、放热等)。第三阶段(实验后),观察要素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仪器拆分顺序;仪器整理等。
随着实验的深入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全面地进行实验的观察,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如果不能全面地进行实验的观察,往往会因为观察的片面性而导致种种问题,如无法获得全面的知识。更为严重的是在实验具体操作过程中,可能回导致失败或危险,如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为向下倾斜,导致试管破裂;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如果不遵循实验前先通氢气一段时间后再后加热、实验后先撤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再撤氢气的顺序,必然导致实验失败和危险(爆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