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一学习方法>七年级政治>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郑晓分享

  七年级政治地第四单元提纲有哪些呢?接下来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七年级政治下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一)

  第一框题 走进法律 复习指导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5页)第七课的引言并分析:这两个案例中的主人为什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呢?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两个案例中的主人所以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给国家、社会、集体或他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和危害。所以,他们受到了法律的追究与制裁。

  在日常生活中,这类的事例并不少见。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我们大家都应该自觉地学法、用法、护法、爱法,依法律己,依法办事。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必然要受到法律的追究与制裁。自觉地学法、用法、护法,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是一个现代公民成熟的标志,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的“交通秩序对比插图”并讨论:①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②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③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

  左图交通秩序井然,尽管人多车杂,可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序,结果是道路畅通无阻,交通井然有序;右图则刚好相反,没有交通规则或者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的北往的,东行的西去的,行人车辆各不相让,争抢阻塞,其结果是谁都不能顺利地通过。交通规则在这儿起到了维护道路畅通的作用。

  这幅插图说明,社会生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3、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

  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社会生活必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人们在社会中活动的目的、动机往往各不相同,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离不开规矩、规则。

  4、社会生活中的规矩有几种类型呢?其含义是什么?

  在社会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矩、规则有很多种,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即道德、纪律规章和法律。①道德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依靠舆论、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和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它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②纪律规章是社会的各种组织和团体,根据本单位本团体本组织的利益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要求本单位本团体本组织的成员或者进入一定场合的人们必须遵守的,在局部范围内适用的准则。③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对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具有约束力的行为规范。

  5、填写课文表格

  6、法律与道德、纪律规章有些什么不同呢?

  第一,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而道德则是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纪律规章则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制定的。

  第二,法律是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强制性;而道德则是依靠舆论、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持和维护的,纪律规章则是依靠一定的社会组织或团体来维持和维护的。

  第三,法律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而纪律规章则只要求本单位本团体本组织的成员或者进入一定场合的人们必须遵守;而道德则会是因为人们的阶级立场不同而异。

  7、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8页“小郑的烦恼”:法律维护了小郑的什么权利,要求其邻里承担了什么义务?如果没有“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小郑的生活将会怎样?你在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你会怎么办?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是怎样的?

  假如我是小郑,我会先与这对舞迷妇夫交涉。如果无效,再请求有关执法部门干预此事,让这对夫妇不再噪音扰民。在这儿,法律维护了小郑的环境权益,如果没有“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法”,小郑的生活、学习、休息是很难正常地进行的,邻居们也很难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休息。假如没有法律,现代社会生活是无法想象的。

  8、现代社会生活能不能没有法律?为什么?

  现代社会生活中,没有法律是难以想象的。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它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的规范作用突出的表现为,它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如果人们违反了法律,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理,法律既为人们的提供了一个模式,一个标准或方向,有时评价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

  法律具有保护作用。我们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我们要享受权益,需要法律的保护,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9、组织学生阅读课本第89页“法律伴随我们的一生”,要求学生找一找

  我们从出生到死亡涉及的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10、组织学生阅读课本89页漫画。回答问题:

  ①你能说出两幅漫画涉及的相关法律吗?②如果没有这相关的法律规定,情况将会怎样?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二)

  第二框题 法不可违 复习指导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1页“小勤的故事”,思考书中的问题: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做出如此丢面子的事?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吗?

  小勤由于不懂法律作了违法的事,这样的事情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不作违法的事这是我们行为的底线,也是对我们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

  2、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91-92页的插图故事并思考:故事中的主人公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他们自己落得什么结果?

  ①故事中的李某等三人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李某等三人受到公安机关的“警告”处罚。

  ②故事中的朱某的行为触犯了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的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原主,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③故事中的赵某,触犯了我国刑法的规定,已构成了抢劫罪。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3、填写P93页的表格:

  情景

  对社会的危害

  违反的法律

  应承担的责任

  所属违法类别

  一

  相对较轻

  行政管理法规

  应受到行政制裁

  行政违法

  二

  相对较轻

  民事法律法规

  应承担民事责任

  民事违法

  三

  比较严重

  刑法

  应受到刑法处罚

  刑事违法

  4、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可以分为哪几类?

  违法行为的含义: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的分类:根据其违反的法律,可以将它们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1)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

  (2)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3)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法的行为。

  其中,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特别提醒:在行政法、民法、刑法之上,还有宪法。违法宪法的行为也是违法行为,简称为违宪行为。一切违宪行为都要受到追究。)

  5、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

  三类违法行为相比较而言,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情节比较轻微,对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

  6、什么是刑法?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有哪些?

  1)刑事违法行为属于严重的违法行为,是犯罪行为。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处罚的行为。(根据上面分析,请大家填写教材第94页的表。)

  2)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我国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

  3)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①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②犯罪是一种触犯刑法的行为。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③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7、填写教材第94页的表格:

  行为表现

  违反的法律

  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

  殴打他人未对他人造成重伤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

  一般违法行为

  殴打他人致其重伤甚至死亡

  触犯了 法律?

  (特别提醒:犯罪历来是我国法律打击的重点,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我国法律的严厉打击。)

  8、什么是刑罚?刑罚有几种类型?

  刑罚有较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手段。(学生划书)

  我国的刑罚种类可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主刑是对犯罪分子使用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不是拘留)、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附加刑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不是罚款)、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三种。

  (为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可以拓展一些内容)

  9、学生阅读教材第96页的故事,回答:①开玩笑也犯法吗?②如果人们在无意中犯法,就可以原谅吗?③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

  都是玩笑惹的祸。看来我们开玩笑也要分清场合,要把握分寸,玩笑楷的不当会害人害己的。这个材料也告诉我们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包括无意中违法),都是违法行为,都会给社会造成危害,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三)

  第三框题 防患于未然 复习指导

  1、案例分析(见教材第97页案例)以陈某滑向犯罪深渊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①陈某由违纪再走向违法,最后滑向犯罪深渊的原因是什么?(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有哪些?)……

  导致人们走向犯罪道路的原因主要有:道德水平低;法制观念淡薄;为获得某种满足;贪图便宜;……

  ②结合陈某的经历,大家说说违纪、违法和犯罪这三者之间有何联系?(他曾有过知耻心理,为什么还是滑向了犯罪的深渊?)(用“违纪、违法、犯罪”三个词谈谈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什么样的关系?)……

  道德水平高低与违法犯罪有密切的关系。人的行为是思想观念支配的。对自己要求不严格,道德水平低,法纪观念淡薄,就难免会违纪,可能违法,甚至于犯罪。我们要意识到应该增强法纪观念,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不犯错误或少犯错误。因此,我们要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制观念,积极追求上进,这样才能不犯或少犯错误,不会做出违法犯罪的事。

  2、案例分析,教材第98页“小迪的案例”: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些什么危害?(犯罪有没有什么好处吗?)

  对他人的危害:侵占他人财物、造成他人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

  对自己的危害:坐牢、自毁前程

  对家庭的危害:妈妈精神失常、爸爸出车祸、姥姥死亡;

  对社会的危害:影响社会安定

  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正处于未成年阶段,受国家司法保护。我们一定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心中要有道德和法律的准绳,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不能图一时痛快、占小便宜,。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3、犯罪的危害有哪些?我们青少年为什么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犯罪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们正处于未成年阶段,受国家司法保护。我们一定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心中要有道德和法律的准绳,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不能图一时痛快、占小便宜,。要在心灵深处憎恶违法犯罪,行为上远离违法犯罪。

  4、阅读教材第98页“相关连接”的内容,思考:那种认为年龄小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对不对?为什么?

  那种认为年龄小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处罚的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六岁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岁未满十六岁的人,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qj罪、抢劫罪、贩卖毒品罪、放火罪、投毒罪、爆炸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5、我们应该怎样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自己违法犯罪?

  1)要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2)要划清是非美丑和行为界限

  3)要防微杜渐,纠正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6、阅读教材第99页的材料“小张改掉了占小便宜的习惯”)思考其中的问题:你如何看待这个孩子的行为?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启示?

  老人们常说:“小时偷针,大时偷银”、“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俗话也讲:“善不积不足已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任何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大错也是从小错开始的。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合格的公民,就要自觉树立法律意识,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防微杜渐是十分必要的。

  7、请你找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作了怎样的界定?

  (集体或指定学生朗读P99“相关连接”的内容并把相关知识勾画下来。)

  8、根据要求填写教材第100页的表格

  行为表现

  对他人的危害

  对家庭的危害

  对社会的危害

  打架斗殴

  夜不归宿

  携带管制刀具

  传播淫秽读物

  学生可另举例

  9、写一封回信,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100页的“父亲给儿子信”,以儿子的名义写封回信。

看过七年级政治下册第四单元复习提纲的还看了:

1.七年级下册政治复习要点

2.初一下学期政治复习提纲

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政治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4.初一政治下册复习提纲

    101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