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习题答案
谨慎的勤奋能使我们做好七年级语文课本习题,小编整理了关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习题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习题答案(一)
在山的那边
一、诗歌中的形象除了字面所指外,往往另有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诗中的“山”与“海”又怎样的内涵。
海,是理想境界;山,是重重艰难险阻。全诗表达了这样的思想感情:要达到理想境界,是要历尽千辛万苦的,唯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坚持奋斗,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
二、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语(括号里的问题可作参考)。
1.于是,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这种“想望”为什么是“隐秘”的?
分析:小时候想象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是“隐秘”的。
2.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字一个零分!(铁青是写删的颜色吗?)
分析:不是。“铁青着脸”,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本希望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我”大失所望,沮丧极了,好像山在那里责备“我”痴心妄想,脸色铁青。
3.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为什么“我”的心灵会“枯干”?)
分析:“枯干的心灵”是指登上山顶后发现山的那一边依然是山,由此而产生的失望感受,比喻没有了希望。
4.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分析:是指理想的实现。
三、朗读诗歌,要注意诗中的情感起伏,并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表达出来。试与同学一道,讨论下面语句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尝试朗读。
1. 哦,山那边是海吗?
分析:山那边的新天地,是“我”童年的遐想。妈妈的回答便激起了“我”的幻想,这句话表达“我”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朗读时要读出那种期盼、向往和怀疑的心情,语气要缓慢。
2. 妈妈,那个海呢?
分析:这是“我”幻想破灭后像妈妈提出的带泪的疑问。表达了“我”虽然失望,但仍然继续坚持理想的思想感情。朗读时要读出那种委屈、失望和沮丧的心情,语气要急促。
3.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分析:理想滋润着心灵,“我”满怀信心的追逐,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朗读时要注意语气坚定、充沛。
4. 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 /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分析: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但只要百折不挠地坚持奋斗,理想一定会实现。朗读时要坚定有力,给人信心。
四、以“我终于见到了—”为题写一段话。(横线处可以填写某种事物,如大海、雪山、大漠等;也可以写具体的人,如你的某个偶像,某个神秘人物等。)
要注意写出你见到他/它的渴望和追寻过程中的曲折经历,以及见到后的激动心情。
示例:
我终于见到了大海
啊,大海!我来啦!
穿过荆棘的小道,走过崎岖的山路,越过绊脚的乱石,终于,我看到了大海。为能看到大海,我向爸爸提了好多次,直到我这次考试成绩不错,爸爸才答应我来的。想想为看大海,而受的心理折磨,心中不由感慨万千。今天,愿望终于实现,我好高兴啊!蔚蓝的海水照亮了一切。没有乏味,没有束缚,包容天地万物,无边无际。
大海,我来啦!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习题答案(二)
化石吟
一、“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吟”就是赞颂化石。以此为标题可以引发读者的遐思,激发阅读兴趣。化石向人们展示了在远古的世界,地球上生活着原始动物,最早出现的是由无脊椎动物进化而来的古脊椎动物——鱼,以后又在此基础上进化成其他动物,如两栖类动物、爬行类动物、鸟类动物、哺乳类动物等(可结合生物知识具体回答,只要说明生物进化就行了)。另一方面,远古的世界,地球是一片绿色的海洋。由原始植被进化而来的原始森林覆盖了陆地的绝大部分,那真是一个“葱茏”“幽雅”的世界(可结合地理知识回答,符合要求即可,不拘泥于字句。)
二、“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话”,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这两节的后两句也互相照应。可以说,最后一节是对第二节的回答。这样写首尾呼应,使全诗结构浑然一体。
三、这段含义是说,古代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就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化石里残余着一些有机物,为后人们留下了宝贵的信息,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这些有机物,可以了解该生物存活时的生理状况,并进而了解了当时的自然环境状况。
这样写的好处在于,诗句运用了表达含蓄的语句,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生物进化的图画,大肆铺陈,吟咏化石,盛赞化石的功劳,回答了生物进化的“平凡真理”“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四、巨型鹦鹉螺Orthocone
奥陶纪(距今5.1—4.38亿年)——海洋无脊椎动物全盛时期。
在奥陶纪广阔的海洋中,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荣,生活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除寒武纪开始繁盛的类群之外,其他一些类群还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中包括笔石、珊瑚、腕足、海百合、苔藓虫和软体动物等。
笔石是奥陶纪最奇特的海洋动物类群,它们自早奥陶纪开始即已兴盛繁育,分布广泛。腕足动物在这一时期演化迅速,大部分的类群均已出现,无铰类,几丁质壳的腕足类逐渐衰退,钙质类的有铰类则盛极一时;鹦鹉螺进入繁盛时期,它们身体巨大,最大可达11米长,是当时海洋中凶猛的肉食性动物;由于大量食肉类鹦鹉螺类的出现,为了防御,三叶虫在胸、尾长出许多针刺,以避免食肉动物的袭击或吞食。珊瑚自中奥陶纪开始大量出现,复体的珊瑚虽说还较原始,但已能够形成小型的礁体。由于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大发展,在前寒武纪时非常繁盛的叠层石在奥陶纪时急剧衰落。
在奥陶纪晚期,约4.8亿年前,首次出现了可靠的陆生脊椎动物——淡水无鳄鱼;淡水植物据推测可能在奥陶纪也已经出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习题答案(三)
秋天
一 、全诗共三节,描绘了三幅秋日图景,并选取其中一幅加以赏析。
课文描绘的这三幅秋日图景分别是: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语言描绘:
1.第一幅“农家丰收图”,不是写某个农夫,而是写普遍的农家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山谷伐木,二是篱间背瓜果。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欣然、笑盈盈的。创造出了一种清静闲适的氛围。
2.第二幅是“霜晨归渔图”,包括人物的一系列活动:撒网,收鱼、摇奖。这些平常活动的画面,在诗人笔下都蕴含着淡而远、清而静的神韵,秋天就真的这么宁静、清远。
3.第三幅是“少女思念图”,写的是牧羊女听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里”这一特定角度,来表现人物的活动,来突出秋天的一种清甜轻柔。
赏析示例:
第一幅“农家丰收图”。作者将山谷伐木置于首篇,丁丁之声悠远的飘来,诉诸听觉;震落了清凉的露珠,诉诸视觉与听觉。真是一片室外风光,启迪人追思那渺远的印象,《诗经》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之句吗?“飘”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不过那都是写虚的,用的是比喻义,引申义,而这里却是写实的,别有一番情韵。伴随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诗中未点明,但读者可以想到,那是欣欣然、笑盈盈的。“栖息”本用来描写有生命的物类,现用在这节诗的末尾,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情况,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像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第二幅是“霜晨归渔图”。其中“雾”和“霜”这些表现环境氛围的词(还有上一节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诗中常出现的,传达出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轻轻”一词常在何诗中出现,仿佛“信手拈来”,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也许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这么宁静、悠远。
第三幅是“少女思念图”。这节诗从野草、蟋蟀和溪水写起,相当于古人所谓“感兴”的写法,即先言他事,由兴而感,由景入情。野草辽阔,溪水清冽,这本不是人的活动,其后必有续言,那就是少女心怀恋情。大自然烦嚣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到来却变得清静了,人在寂寞时大都反观自身,倾听心灵之声。牧羊女听力一夏的“牛背上的笛声”,忽然听不到了,心灵的某一角落开始萌动起来,真是“如树根在热的夏夜里震动泥土”(何其芳诗《夏夜》)。写恋爱尤其是初恋,是早年何诗所擅长的,这一次他写的更含蓄也更精彩了。这一节才五行,就写出了从外景向内景的过渡,写出了初恋从无到有的过渡。诗人选取了“牧羊女的眼睛”这一特定角度,虽未明写眼神,但读者自能见出那里面的清纯、明净,那是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特殊眼神。
二 、 诗歌为了使诗句简洁而蕴涵丰富,有时会采用一些非常规的表达,造成陌生化的效果。结合上下文,体会下列加点的词的表达效果。
1.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饱食”使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丰收之景。
2.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游戏”一词虚实相生,写出秋天不但给人们带来了丰硕的成果,更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快乐。
3.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梦寐”一词用拟人手法把秋天人格化。秋景在牧羊女的眼里如梦幻一般美丽,但牧羊女却盼望牛郎的热情的笛声,此时,她的心里一定微颤着喜悦,而“梦寐”一词恰如其分地写出了初恋少女的微妙心理。
三 、诗歌往往有很强的节奏,朗读时要注意体会。仿照示例,给这首诗的语句划分节奏,并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直至能够背诵。
示例: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本习题答案相关文章: